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来源:网友投稿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五中 王路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
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
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
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
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
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欣赏《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在疏通文意过程中,重点应是解释难词、难句。难词主要是多义词。虚词可以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只要能读出语气,自然能大体知道它们的作用,无须讲解。

2、朗读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3、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对它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
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
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
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四、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五、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六、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
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
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
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
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启思、点拨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练习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听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情境)

这首歌曲改编自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四)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2、翻译方法指导: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3.通过几个重要的句子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
(1)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 (2)、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3)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五)、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其中哪些人参与移山?他们各抱有什么样的心态? 教师点拨:

愚公、智叟、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中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子孙荷担者三夫参与了移山;

愚公:高瞻远瞩,坚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浅,嘲讽阻扰;

妻子:关心,提出问题;
邻居小孩:愉快助之

2、移山工作做起来顺利不顺利?遇到困难?请从书中找到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点拨: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②“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4、什么“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是愚公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6、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1.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2.衬托

以两山高大衬托移山艰难

(六)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阅读《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请学生欣赏三幅《愚公移山》图片。

(八)教师朗诵下列诗歌,机器学生建设四化的激情。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四化大业早实现。

(九)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注意多角度立意,力求创新。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