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日本) 本多胜一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对我这个不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啊!世上也有这样的事!”就小说而言,我觉得接近实情,所以也有相应的感触。可是长大成人之后,没有相当有冲击力的东西,一般不会受什么感染的,这个短篇不久也被沉进了忘却的云雾之中了。
可是在为本年度(1981)使用的中学三年级国语教科书撰写《民族与文化》一文时,突然又接触到了这篇作品。这是因为我当时也在写关于因外国的统治而被剥夺了说自己母语的民族问题。我就文章草稿与编辑交谈时,他突然提醒我说:“都德的《最后一课》也是描写这方面的问题啊。”这在小学教材中也有选用,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也表示赞同,于是在我的文章中也加上了一行此项内容。
时隔半年,我打开以前买的田中克彦写的《言语的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刊),这本书是以前买的一直未细看过。其中提及都德这个短篇的有两处。文章对都德短篇的内容并无什么直接的质疑,但在气氛上田中氏似乎对都德这个短篇有些什么不满似的。我想有机会一定向田中氏请教,但一直也未如愿。
又过了半年左右,还是一本以前买的没有看的书,莲实重彦的《反日本语论》(筑摩书房刊),打开它我吃惊地读到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这是一篇不到20页的叫做《文学和革命》的文章。简言之,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我们所理解的内容是完全相反的,倒不如说都德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而且是语言强权主义的积极袒护者。详细内容请读者阅读一下原文。
小说的舞台是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语是德语系方言,是阿尔萨斯人的母语。尽管他们在“法国”这个人造边境内,但法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倒不如说是政治上强制的异民族语言。这不仅限于阿尔萨斯,18世纪的法国有1/3的地区不懂法语。如有阿尔萨斯语、巴斯克语、布鲁顿语及其他独立地区的语言。这些是他们各自的母语。19世纪以后的法语的历程一贯是对这些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而对这种压制抵抗得最坚决的正是阿尔萨斯地区。那么用法语来上课对阿尔萨斯人来说就是把别人的语言作为“国语”强加在他们头上,那么老师实际上就成了加害者。
如把舞台移到日本考虑也许更清楚一些,一百年前北海道的大部分是阿伊努的土地,阿伊努民族当然是以阿伊努语为母语的,但由于明治政府的强迫性的“同化政策”和“初等教育”强制性地使其改用日语。
好了,假如日俄战争是日本战败,俄罗斯占领了北海道。莫斯科中央政府强行推行俄语为国语,在北海道的小学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好比在日高二风谷那里、阿伊努孩子较多的小学里执教的日本老师与都德作品中的法国老师互换一下,这样就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场景。明天开始就变成俄语了,今天是日语的最后一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日本万岁”。
以阿伊努语成长起来的阿伊努的孩子们他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呢?阿伊努的父兄们做何感想呢?他们一定会说:“别逗了,开什么玩笑!”
对,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占法国相当比例的法国人(阿尔萨斯系、布鲁顿系等在法国境内不以法语为母语的人)中的确他们想说:“算了吧,开什么玩笑。”
事实如果如此,尽管小说属于虚构范畴,但如此完全相反且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实在罕见。这的确是可怕的。有机会的话,下次我也许得将拙稿《民族与文化》中加上的那一行删去了。
由此引起的兴趣,我有幸得以采访了活跃在文化教育界的西乡竹彦氏。于是对这个短篇的考察越来越有兴趣了。西乡氏的意见简约如下。
很久以前,大约十几年前,西乡氏调研过这个问题。为何作调研,起因是由于对《最后一课》中以下部分有疑问。
现在那些普鲁士人便有权力对我们说这样的话了,“怎么,你们自以为是法国人,可是你们既不会念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的可怜的弗郎茨,罪过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大家都有好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以上章节中,特别是“自以为是法国人”这一句中的“自以为是”,西乡氏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不简单地说成“是”而要说成“自以为是”呢?西乡氏为了精确无误查阅了别的译文并且也查了法文原文,答案都是一样的。
经过很多调查,西乡氏感到了这篇作品背后的宗教问题的强烈气息。阿尔萨斯地区在民俗、语言上倒不如说与德国更接近,语言属于日耳曼语系方言。但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与其让普鲁士统治倒不如想隶属于法国,这是由于法国对信教自由度放得更宽,这也是因为法兰西革命形成的。所以说居民的意识在法国革命后倾向于法国。
但是,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在1871年法兰克福媾合会议上把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所以发生了《最后一课》这样的情景。
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尽管阿尔萨斯属于德语系统,但还是自己的独立方言。所以不论是德语还是法语,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在这一点上,莲实氏的记述是完全属实的。所谓不得不选择一种普通话,那么当然最理想的形式莫过于阿尔萨斯作为一个独立国选择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作为普通话。实际上这种运动过去一直在进行着。但理想总归是理想,作为一种不得已求其次的策略,德语与法语哪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比较欢迎”,这就是问题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西乡氏做了推断,如要在法语和阿尔萨斯语中择一的话,作为当地居民意识当然是阿尔萨斯语。但是如要在德语和法语中二者择一的话,作为不得已求其次,还是法语为好。所以《最后一课》中的居民意识远比都德描写的复杂得多。但是作为最后结果还是反德的。所以那种情景也不能像莲实氏所说“与事实完全相反”。以上大约是西乡氏的观点。
作为考虑此事的重要线索,其实这篇作品还有它的续篇,名叫《新老师》,已被译成日语(永井顺译,富山房百科文库104)。并作为补充教材也被录用小学校国语学习指导书《光村图书》。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作为新老师克劳茨从普鲁士被派遣到学校来了。他的到来学校变得不自由了。他头脑僵硬,只知道纪律。特别是在宿舍,学生们简直受不了了。其中一个学生叫加斯卡尔,他是那种所谓成绩差的学生,德语单词也记不住,只是梦想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的孩子。他被鞭打、被禁食,终于逃回家去。克劳茨来领他回校,加斯卡尔拿起菜刀来抵抗,但终被绑上了马车。在马车上,弱小的加斯卡尔蹲在车角上哭泣,他用阿尔萨斯语恳求着“loomifortgenherrKlotz(让我回家吧,克劳茨先生)。”
这篇文章的最后,从加斯卡尔的母语倾诉中西乡氏感觉到了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即作为都德确实在表面上倾向于法语,但在内心深处也许对阿尔萨斯语(民族语)的复权是同情的。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并且是颇具说服力的推理。但像我这样的外行,手头上又不掌握什么资料,对于莲实和西乡两氏的见解不好妄加评论。听说莲实氏也看过这个续篇。不过莲实氏是把都德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作为问题焦点来研究的。比如说在日本战时为天皇制军国主义的政策积极摇旗呐喊的作家到处散布军国主义思想,都德也是这种类型的作家中的一人,为法国语言帝国主义政策效力,压制地方语,向巴黎政权效忠谄媚的一人。
不管如何,《最后一课》这篇作品远比一般日本人的感受有着似乎更为复杂的背景。所谓文学作品的弦外之音的确是一篇“痛快”之作。围绕语言问题的各个侧面到这里大致就全涉及了。
这篇作品的时代距今已有百余年了。能记着当时实际情况的居民大概已没有了。但他们的孩子们大多数都还健在吧。对当时的小说舞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对都德作品的评价方法,也许能写成一篇饶有兴味的报告文学,这对考虑我们现代的情况也许是有益的。
如有机会,我很想尝试一下。
(选自《语文学习》1996年,苏思纯译自《蹲着,姿势丑陋吗?》)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熟悉小说背景 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说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被打败了,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二、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者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督学(dū ) 郝叟(hǎo sǒu) 摊(tān ) 踱(duóo uǐ) chéng fáo shí ) 懊悔(à(惩罚) 钥匙(yà磨损(sǔn ) qí dăo(祈祷) 哽(gěng) 宛转(wǎn zhuǎn ) 2.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 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二)简要讲述全文大意,说说文章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1.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2.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见闻和课堂所感;
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
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以上故事情节的两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2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
而第1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
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
(三)合作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1.沉静下来,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好语气语调。 2.注意文中所表现出的沉痛和决心,信念和力量。
3.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三个人分读,其中铁匠一个人读,上课前四个人分读,其中一个人读韩麦尔先生的话;
第二三部分,重点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话,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更符合人物形象,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部分。
小结: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呢?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比丧权辱国更令人悲痛欲绝的事了。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这个德意志城邦继战胜了丹麦和奥地利后,便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法国。普法战争,法国惨败,被迫割地赔款,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省也被迫只能进行德育教学。在此背景下,法国的著名文学家都德便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这个作品后来被多个国家翻译并作为少儿的启蒙读物,它就是著名的《最后一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不见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听不见那些在战场上的枪炮声和飞机轰鸣声。但却能够同样感受到一种在祖国危难关头,血性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爱国精神。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小学教师阿梅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小学生弗朗兹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也是再普通不过的文盲村民,等等,这些极普通人在极普通的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就极不普通了。只因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发出来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精神。
然而,像弗朗兹这样懵懂无知的学童,像欧塞尔这样操劳一生的农民,像阿梅尔这样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都是普通老百姓;
他们的爱国情感平常不挂在口头上,而是深藏在内心,因为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宣传灌输到头脑中的。
都德善于发掘这种内心的爱国情感,而且在他的笔下,这种情感也不是以英雄行为,而是以普通人直觉的行为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的更不是激昂悲壮,而是深沉厚重。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这就是一切侵略者、统治者、无道者、不义者既惧怕又渴望得到的民心。
都德着重描写的不是英雄形象,而是普通人,不过,体现出来的是同样伟大的高尚情感。试看文盲老农欧塞尔,一辈子不肯学习,却来听这最后一堂法语课;
拿着识字课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拼读;
再试看普通小学教员阿梅尔,多少年循规蹈矩的教书,同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师并无差异,可是在接到占领军不准在学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节日礼服,勇敢地上完他精心准备的最后一课,听到下课的钟声,他语不成句,拿起粉笔用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二人平凡的举动所产生的震撼力,不亚于同敌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为。尤其对懵懂无知的学童弗朗兹的启蒙教育,更是多少套大理论所不及的。
对于小弗朗兹来说,这堂课恐怕是他人生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堂课了,因为这或许就是他与自己的母语最后一次的见面了。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己祖国的文化! 《最后一课》所体现出的主题也十分鲜明。正如文中所写到的“要知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打开监狱的钥匙”,的确,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大小说到底就在于这个民族所蕴含的文化的多少。国家被蹂躏,但文化尚存,日后国家必然会被光复,会重新崛起。但倘若国家尚存,却不重视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是迟早都会衰败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希望《最后一课》的每一位读者,尤其是每一位中国读者,都能牢记书中的这句话,好好学习,有朝一日将自己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爱国主义作品读后感都德的《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己的学生就要对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己的镇定,维持着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最后一课获奖教学设计(共7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共3篇)
上一篇:分香蕉教学设计
下一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