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2022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和处置工作,根据卫生部印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感染暴发和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一、医院感染及医院感染暴发的概念:
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1、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2、报告时限: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各科应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和分管院长,并通知相关部门。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文件要求逐级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报告流程:(见附件)
①临床科室发生3例(含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时,应由本科室主任(主任不在由护士长、护士长不在由监控医师或监控护士)在2小时内电话或
当面上报院感科负责人(电话:8511),如遇特殊原因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向分管院长(电话:8502)直接报告;
如向分管院长途径也未能畅通,则向其他任何一个院领导报告或向总值班(总值:660979)报告。
②检验科在短时间内,在不同病人的同类标本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检验科务必在2小时内电话或当面报告院感科负责人。如遇特殊原因报告未能畅通,应立即向分管院长直接报告;
如向分管院长报告途径也未能畅通,则向其它任何一个院领导报告或向总值班报告。
③在接到临床科室或检验科的报告后,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应马上向本院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分管院长,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同时向医务科、护理部、设备科、药剂科及后勤保障部进行通报,以利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协助院感科开展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分管院长应于24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报告,请求协助调查处理。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⑤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分管院长应于2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确认程序
1、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程序启动后,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应在2小时内组织相关职能科室及专家组成员对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当领导小组成员不同意见时,由院长决定本预案是否启动。
2、在本预案启动后,应由分管院长在2小时或12小时内向金华市卫生局及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在本预案启动后,技术专家组必须在4小时之内召开会议,严格履行各自职责。
四、应急处置及控制措施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同时,随着调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1、查找感染源:院感科、检验科应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2、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相关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发病情况、分布特点并进行分析,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对感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确定感染途径。
3、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4、切断传播途径:在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
5、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6、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经验与不足。
五、预案的终止
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后,距离本院最后一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最长潜伏期也无新的病例出现,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责成技术专家组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本预案是否终止。
六、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七、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方案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病人健康造成的危害,保证病人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李玉良
副组长:张翠枝(主管院长)
王铁汉
成
员:医院感染委员会成员及各科室主任
1、负责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领导,统一指挥;
2、组织召开医院感染暴发紧急处理会议,制定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3、决定是否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手术或诊疗项目等。 二、医院感染暴发制度
1、临床科室主任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第一责任人(院内报告)。 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主管医生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调查后立即报感染办并记录备查;
(1)临床医生短时间内发现3例及3例以上临床症候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
(2)临床医生发现1例无菌手术感染者;
(3)某病区多从耐药菌3株以上者;
(4)细菌室发现1例特殊病原体或其他新发病原体;
(5)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等。
3、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感染办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通知相关部门。
4、经调查证实后的以下情况(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感染办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在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6185139)和疾控中心(6172289)报告。
5、当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感染办查实后应当于1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6185139)和疾控中心(6172289)报告。
6、对瞒报、缓报和谎报情形,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三、医院感染暴发院内报告流程
临床科室主任→上报医院感染办→上报主管院长→上报院长 四、部门(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报感染办,并协助调查处理。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对临床科室上报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暴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并按要求逐级上报,提出控制措施、消毒隔离技术指导各科防护用品的储备等 3、医务科:负责组织医疗人员对感染病例的诊疗与抢救
4、护理部:负责组织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消毒、隔离措施实施。
5、后勤科:负责公共环境消毒、医疗废物的消毒处理。
6、药械科:负责保障各类药品及消毒剂、防护用品及医疗用品的供应。
7、检验科:负责可疑传染病和病原体的同源性等监测。 8、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9、保卫科:负责阻止污染物流失或恶意高危传染病的流动,确保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安全。 五、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措施
1、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并确定后立即召开会议,讨论应急处理措施,立即启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负责科室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积极实施救治。
3、院感办积极进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检测,对感染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监测等,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
4、临床科室保存好相关资料,积极配合专职人员的调查、监测、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5、责任科室根据院感办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隔离措施等。 6、临床科室根据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执行是否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手术或诊疗项目等。
7、医院感染办公室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通报全院,最后形成文字资料存档。
8、特别重大事件应及时请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或请示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协助处理。
9、医院感染暴发处置管理小组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在医院感染暴发期间要保证24小时电话畅
医院感染暴发管理责任制
为加强医院感染暴发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法人代表李玉良院长(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为医院感染暴发第一报告责任人。
二、科室主任为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报告监督和管理工作。
三、发生3例以上医院感暴发或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的所在科室,应有本科室的医院监控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办。
四、微生物室在短时间内,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多从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感染办。 五、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调查,证实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时,由医院感染办12小时内上报区卫生局及区疾控中心。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4、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
5、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6、可能造成重大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六、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主管医师应同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报告。
七、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信息收集、分析,并反馈至相关科室,必要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对未按规定进行医院感染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相关责任人给与开除、留院查看、降级降职、严重警告等处分。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院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保证医院感染暴发后能迅速、有效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蔓延扩大,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本预案所称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是指我院某科室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以及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人身损害、死亡及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
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以及处理原则:职责明确、分级负责;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快速反应、措施果断。
三、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分级:根据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将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分为一般事件(Ⅲ级)、较大事件(Ⅱ级)、和重大事件(Ⅰ级)三个级别。
(一)、一般事件(Ⅲ级):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
1、某科室短时间内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5例以下医院感染暴发。 (二)、较大事件(Ⅱ级):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
(三)重大事件(Ⅰ级):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
1、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四、应急响应
全院各科均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响应单元,每个职工均负有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义务和积极采取预防与控制实施的责任。根据科室报告或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测,认为可能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同时进行现场调查,并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讨论。
(一)会议认为不属于医院感染暴发时,将会议讨论结果报告主管院长,同时指导有关科室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二)会议认为属于医院感染暴发时,报告主管院长,并按本预案规定程序处理。必要时,报请组织医院感染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再次讨论认定。
五、根据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严重程度,设定三个应急响应级别。
(一)Ⅲ级响应:一般事件
符合一般事件(Ⅲ级)的情形,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证实后启动Ⅲ级响应,并负责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立即再次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会同当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相关人员分析暴发原因,确定可能污染源、传播途径或感染因素,指导科室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当事科室对感染病人实行相对隔离治疗;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天报告感染病人病情和病区其他病人是否有医院感染迹象,发现感染迹象,立即甄别,采取果断有效措施处理。
3、当事科室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措施。 (二)Ⅱ级响应:较大事件
符合较大事件(Ⅱ级)的情形,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证实后启动,并负责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上述Ⅲ级响应应采取的措施;
2、报请卫生局和疫控中心给予专家指导;
3、对感染病人实行隔离治疗。
首先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分组隔离,分组治疗,及时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报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批准,可采取关闭相应科室、暂停接受新病人等措施。
(1)、隔离病人。一般可采取将病人分类 隔离与不同的病室,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来控制感染的进一步扩展。如果病原微生物有进一步扩展的迹象,则对病人进行严格的分组护理,各组护理人员必须固定,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若分组护理仍不能有效控制感染控制感染扩散,并出现感染病例急剧增多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暂时关闭病房,停止收治新发病人,寻找感染源,确认主要传播途径。
(2)、切断传播途径。事发科室应加强消毒和隔离工作,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易感人群免疫功能。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指征,尽量减少局部免疫屏障损伤,减少正常菌群易位造成的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发生。
(三)Ⅰ级响应:重大事件
符合重大事件(Ⅰ级)的情形时,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证实,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批准后启动,并负责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上述Ⅱ级响应采取的措施;
2、对发生事件的科室予以隔离或关闭;
3、由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采取其他相应有效措施。
六、报告
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上报
七、响应终止
经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终止响应并按规定报告。
(一)、一般事件(Ⅲ级):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终止。
(二)、较大事件(Ⅱ级)与重大事件(Ⅰ级):由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主管部门(区卫生局及疾控中心)决定终止。
八、保障
医疗救治工作由医务科负责协调并组织实施。
1、医用物质由后勤科、药械科等部门负责储备并保证已经处理需要。
2、相关部门负责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人员协调工作。
3、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的科室负责配备现场处理必需物质,包括隔离衣帽、口罩、手套、鞋套等隔离防护用品。
4、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指导。
5、检验科负责准备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现场采样、检验用具、
6、其他部门依职责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九、责任与奖惩
1、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全院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应切实履行职责并服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指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与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十、附
1、医院感染: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何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4、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5、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暴发是指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各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大量介入性诊疗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与更新,放疗、化疗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医院感染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复杂。尤其要加强对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例及其他耐药菌的监测,有效控制其传播;
及时了解耐药菌流行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依据。
一、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领导班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发现与报告
1、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⑴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⑵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⑶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2、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⑴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⑵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⑶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发生的医院感染以属于法定传染病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出现不明原因传染病时,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并协助疾病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发生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例时:
⑴ 发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医院内感染散发病例,应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我院医院感染相应规章制度要求填写登记表,于24小时内上报医务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⑵ 检验科细菌室对所有MRSA及其它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科,报告内容包括病人姓名、病历号、科室、标本名称、采集部位、药敏学鉴定等。
⑶ 院感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督察消毒隔执行落实情况,同时进行个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并汇总个案调查表内容。
⑷ 出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感染暴发事件时,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程序和时限上报。
三、核实诊断
1、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⑴ 无明确的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⑵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并。
⑶ 在原有感染甚础上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⑷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⑸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⑹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⑴ 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⑵ 由于创作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⑶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虫病、水痘病毒等。
3、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以及其他检查方法、包括X线、B超、CT及活体组织检查、病原学诊断,从而判断医院感染暴发的病因。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⑴ 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陪护人员进行病原学检查。
⑵ 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⑶ 证实医院感染暴发:对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和统计分析,进一步证明是医院感染。
四、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感染控制与预防
医务人员发现MRSA等高度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后,除了按规定报告外,还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耐药菌在病区的传播。
预防MRSA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洁被服、环境清洁和应用解除隔离的警示。
1、洗手:是防止MRSA等高度耐药菌传播最关键的环节。 2、手套:合理、适时使用。
接触患者伤口、溃疡面、侵入性操作、病人粘膜、任何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痰、尿液、粪便)时应戴手套。
3、面罩和防护镜:适用于可能接触到咳嗽患者或冲洗患者伤口等或可能在飞沫迸溅污染时使用。
4、其他污物的处理:床单、面巾、睡衣、餐具等在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传播中虽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但应严格按照常规清洁消毒原则处理,物体表面也是如此,需做到每日清洁消毒。
5、接触隔离的警示:可随时提醒医务人员和其他进入病区的其他人员遵守必要的隔离措施,降低MRSA等高度耐药菌传播风险。
6、MRSA等高度耐药菌的监测与病原菌培养:
感染爆发时进行MRSA等高度耐药菌监测培养,包括:医务人员、病人、物体表面,进行监测培养前通知检验科细菌室,并注明。
五、疫点(区)处理
1、医院感染暴发疫点(区)处理
⑴ 隔离感染者或保护感染者:当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大,传染性强时,应将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原体扩散,但大多数情况下医院感染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因此,保护易感人群非常重要。必要时还要暂停接受新患者。常见的隔离措施有:
① 格隔离主要用于防止高度传染性或毒力的病原体经由空气与接触等途径的传播。
② 触隔离主要用于防止具有高度传染性或在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的感染(或带菌),但不需要严格隔离的。
③ 呼吸隔离用于防止那些飞沫传播(短距离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④ 抗酸菌隔离也称结核隔离或AFB隔离。
⑤ 肠道隔离用于防止粪-口途径传播的感染。
⑥ 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用于直接接触或间接触脓汁或感染部门引流物而传播的感染。
⑦ 血液-体液隔离用于防止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传播。
⑵ 分级护理:将护理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与护理非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分开。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别安置,避免交叉感染。
⑶ 加强洗手和无菌操作技术: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应反复督促医务人员做到这一点。
⑷ 加强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根据调查结果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2、疫点(区)消毒处理
⑴ 消毒范围的确定:应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消毒持续时间应以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消毒方法的选择应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污染。
⑵ 疫点(区)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指疫点内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进行消毒,主要是消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生活用具、双手、衣被、病房、生活污水以及做好患者陪伴和护理人员的卫生防护和消毒。终末消毒指医院感染患者隔离、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房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操作如下:
[1]准备工作:消毒人员在疫点(区)消毒前,首先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2]个人防护:脱掉外衣,放在自己带来的布袋中,更换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和防护眼镜。
[3]消毒范围:仔细了病员居住的病房、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从而确定消毒区域内。
[4]进入疫点(区)通道: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一条通道,喷药量为60~300 ml/㎡。
[5]地面、墙壁、门窗: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12mg/L有郊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 ml/㎡,石灰墙为50~100 ml/㎡,木板墙为10~50 ml/㎡。对上述各种墙壁喷洒的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圾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50~300 ml/㎡,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1次。以上各种方式的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6]空气:房屋经密封后,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门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g/m3),对细菌芽孢的污染用20ml(3g/m3),放置瓷器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熏蒸2h,即可开门窗通风。或过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1h。⑴⑵⑶⑷⑸⑹⑺
[7]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0.2% ~ 0.3%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1.2 ~1.8g/L)浸泡1h。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可采用过氧酸熏蒸消毒,每立方用15%过氧乙酸7ml(1g/m3),对细菌芽胞的污染用20ml(3g/m3)。有环氧乙烷消毒柜的单位,可将被消毒物品置消毒柜中,在温度54OC,相对温度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6h。
[8]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对稀薄的排泄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含有效氯25%),或二氯尿酸钠20g(含有氯60%),次氯酸钙15g(含有效氯80%),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对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二氯异氰尿酸钠2g,或次氯酸钙1.5g,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50ml混匀放置2h。对成形粪便不宜使用含氯消毒剂干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液(含有效氯5%)或8%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4.8%)、6%次氯酸钠溶液(含有效氯4.8%),或含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2份加入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对分泌物如痰、脓、唾液等,可靠加入等量1%过氧乙酸,或含1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消毒,作用时间为30~60min。
[9]餐(饮)具:首选1%碳钠溶液(碱水)煮沸消毒30min,或流通蒸汽60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5000ml/L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净。
, [10]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min。患者的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剂,或用含1%有效氯的次酸钠溶液浸泡消毒2h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11]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7.5g/L)、含0.5%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6g/L)、0.5%~1%次氯酸钙溶液(含有效氯4~8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时要温过容器,以使容器内外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2]病房的物品、桌椅、玩具: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3%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7.5g/L),1%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含有效氯6g/L)喷洒和擦洗。布制玩具尽量作焚烧处理。
[13]纸张、书报:可采用过氧乙酸或环氧乙烷气体熏蒸,无应用价值的纸张、书报作焚烧处理。
[14]手与皮肤: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擦拭,也可用0.5%碘仿溶液(含有效碘9g/L)涂擦。作用时间1~3min。
[15]患者遗体: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浸过0.5%过氧乙酸溶液的棉球堵塞,然后尽快火化。对因甲类传染病与炭疽病死的遗体,不举行遗体告别等群众聚会,严格保护火化现场。
[16]动物尸体:焚烧。
[17]运输工具: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喷洒,作用15~30min,也可用过氧乙酸溶液熏蒸消毒,作用时间2h。
[18]厕所: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含有效氯1.2g/L),作用时间30min以上。
[19]垃圾:尽可能焚烧,或者喷洒含有效氯2.5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20] 污水: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按有效氯80~100mg/L的量将消毒剂投放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时间1.5~2h。检查余氯浓度在4~6mg/L时,即可排放。
[21] 医务和陪伴人员: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卫生处理。
[22]消毒人员:在消毒工作结束后,先将消毒人员的衣服、胶靴喷洒消毒后再脱下。将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将所有消毒工具表面以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3]采样和填写记录: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填写消毒工作记录。
⑶消毒装备
①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担架式机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配药桶、量杯、工具箱、消毒车。
②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手套、长筒胶靴、手巾、污染物、手电筒、皮卷尺、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肥皂。
③消毒剂:过氧乙酸、含 氯消毒剂、碘仿等。
⑷消毒剂 ①高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消毒剂漂白粉、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钠等。
②中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多数病毒、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消毒剂,如含碘、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③低效消毒剂: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消毒剂,如苯溴铵(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剂。氯乙定(洗必泰)等双胍类消毒剂等。
⑸消毒剂的微生物学评论
①标准:消毒后物体表面、空气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中,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有关指征菌残留菌量,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
②采样:消毒前后分别对物体表面、空气、排泄物、呕吐物、水等采样,然后按有关传染病诊断、消毒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活菌培养计数、分离与鉴定。检验结果报告,检验人员与消毒人员填写“消毒效果检验记录”卡。
六、MRSA等高度耐药菌暴发的应对措施 ㈠应对措施:
一旦明确暴发,紧急采取感染控制措施,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参与并严格执行医院控制部门制定的控制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间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2、病房定时通风,物体表面及地面定时清洁消毒;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按需防护;
4、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一患一洗手;
5、病人用后的器械或物品单独处理;
6、避免锐器伤,医疗废物单独收集;
7、患者治愈一周或转出后,解除隔离,并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 ㈡暴发期间监测和病原培养
1、病人监测:一旦确定暴发,要对病区内的全部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的监测,包括鼻前庭和侵入道听部位。由检验科细菌室对结果进行最终判读和解释。
2、医务人员监测:只有在高度怀疑时才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监测,且应尽可能多和进行采集;
除非证据明确,一般不需要医务人员调离MRSA高危险病区。
3、隔离病区的监测:在MRSA等高度耐药菌暴发期间或需要外部控制措施时,医护人员不能交叉看护MRSA等高度耐药菌阳性和阴性病人,必要时建立临时隔离病区,尽可能做到专医专护;
且首先治疗MRSA未感染者;
MRSA等高度耐药菌肺炎或呼吸道重度定植者,限制转科或转院;
在严密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情况下。可以将MRSA等高度耐药菌肺炎患者转至其他地方进行相应操作;
完成抗菌药物治疗48小时后,每隔24小时采集标本培养,两次阴性者解除隔离;
一旦涉及新生儿护理人员或新生儿加强护理科室人员,还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包括请专科会诊指导治疗。
4、感染暴发期间,转科前或转院不需要进行检测,检验科需保留全部分离到的菌株以便进行可能的同源分析;
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时应对阳性结果和检测过程进行详细的解释。
5、定植清除:不必常规对病人或医务人员进行定植清除。
重症医学科应急预案措施
一、成立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管理组织
组 长:常香平 院长
成 员:谭人从 副院长 王燕 副院长 李少群 副院长
常金丽 检验科主任 常红亚 药剂科长
沈亚涛 门诊部主任
二、建立建全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1.临床医师发现所经管的病人出现医院感染时,须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各病区(科室)加强环境卫生学的自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标本监测(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管)。
3.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每月对本院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分析。
4.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及时上报给主管院长和有关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等,并帮助不合格的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5.每月的医务例会上主管院长应在会上通报上个月全院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6.一周内发现同一病区(科室),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区应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如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应在24小时内上报给医院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同时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7.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以及各病区(科室)如监测出灭菌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应在24小时内查找原因,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三、控制措施
1、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关闭病房;
2、报卫生行政部门进一督查落实;
3、积极救治患者,并严格做好消毒隔离;
4、配合上级部门,写出总结报告,杜绝再次发生。
襄城县妇幼保健院 2010年7月1日
风暴应急预案(共17篇)
医院环境应急预案(共9篇)
医院消防应急预案(共3篇)
重污染应急预案(共5篇)
流感应急预案(共4篇)
上一篇:第三次经济普查先进事迹2022
下一篇:刑侦调研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