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可教案模板2022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
教学目标:
1、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及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能够用固定的套话分析出某段落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3、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语言风格能知晓。
教学重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及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2、分析出某段落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区别论题与论点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3、(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a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
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b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2)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
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
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
(2)、总结前(全)文;
(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第二部分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阅读提示】
阅读议论文,注意不要将论题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而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的见解和主张。
阅读这篇文章,先不必急于找出论点,而要耐下心来通读全文,弄清作者究竟要议论什么问题。然后再精读各段,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最后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是什么。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有的是贯穿于全文内容的始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概括的,但它都与论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阅读时便可依据论题尽快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人们常说,人要有主见,才会办好事。唐代韩愈初次考举人时,文章并未受到主考官的赏识。结果落第了。三年后,他再次去考,主考官还是此人,连文章题目也未变,韩愈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将上次所写的文章原封不动地写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主考官对他的文章大为欣赏,结果当然中了举。初看这则故事,觉得韩愈有点“狂妄”,可仔细一想,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信”。如果他惶惶惑惑,另外重写一篇,也许又是名落孙山。
自信,是坚持正确的意见,面对困难不灰心,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工作,但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如果他当时认为“我不行”,就自暴自弃,那么他还会至今被人们所称道吗?周总理也对共青团干部说过,要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但又不能六神无主,无所适从,要善于吸取好的建议,坚持正确的,也就是要有自信的精神。
但是,盲目的自信则是骄傲,。西楚霸王项羽在秦末时势力最强,由于刚愎自用,即过分自信,听不进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并非靠自信就能成功,成功必须靠汗水和勤奋才能换来,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正说明了这点。所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惟一的秘诀。
1、自信的作用是______。(用第1段文中的原话来回答) 2.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论点 B.提出中心论点的论据 C.论证中心论点 D.提出本文论述的问题 3.西楚霸王的事例说明了( )
A.不自信就不能成功 B.盲目自信也不能成功 C.只有自信才能成功 D.只要有自信就能成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事实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使用了___和___的论证方法。
[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题目本身有提示:从第一段中找原话回答,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人要有主见,才会办好事,而有主见即自信,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应为:办好事。
2.第一段举了韩愈应考的例子,可以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但主要还是提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即自信和成功有什么关系,所以答案应选D。
3.第三段举了项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例子,他最后的结果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这个事例说明了“盲目自信也不能成功”的道理。
4.本文写作思路是:第一段提出论题,第
二、三段摆事实、讲道理就论题进行论证、分析,最后一段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自信和成功有什么关系呢?课文最后一句话作出了回答,也即中心论点: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不是惟一的秘诀。
5.本文从反面举了一个例子,即西楚霸王失败的事例;
从正面举了两个例子,即韩愈考举人的故事,爱迪生发明创造的事实,这三个事例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都是事实论据。
6.上面已经分析了,本文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即采用了例证法;
同时还引用了周恩来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即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张扬
【阅读提示】
“张扬”常用于贬义。本文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张扬”,赋予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文章先诠释“张扬”的概念,继而论述长期以来“张扬”,受到束缚,而新时代需要“张扬”的原因。然后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阐释“张扬”所应具备的条件,进一步强调“张扬”的意义。
阅读时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对“张扬”的认识;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恰当划分文章的层次。
张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意气风发的生存方式。
张扬是全力以赴地突破困境,张扬是不拘一格地建设新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中庸无为持后不争信条。可是时间巨轮隆隆飞转,把我们推到了一个如此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张扬个性,可以各显其能,这个时代崇尚的是能力,重视的是才华。韬光养晦,讷巧守拙不再被人津津乐道,因为那很可能使一柄无双的利剑长埋在地下,让一颗连城宝石永蒙尘垢。
既然有能力,有本领,就应有一颗不凡的心,使自己特立独行于天地之间。甘于平庸,情愿流俗,在芸芸众生之中安身立命于简斋陋巷,箪食瓢饮,与其说是乐贫,倒不如说是一种无能。
张扬决不应是目空一切的狂妄自大,而应是锋芒的展现;
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自吹自擂,而应是真才实学的铺陈。没有责任感,没有进取心的张扬,是最为浅薄的卖弄。
生命的成长就是张扬的。一颗静寂的种子,从泥土的酣梦中醒来后,就开始了它张扬的生长。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向上,是金子就要发光,是花朵终要绽放;
辜负机遇的人,只会让青春和生命留下累累感伤。
张扬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勇气。没有自信的人不愿张扬,没有勇气的人不敢张扬,喋喋不休地传散别人隐私的是卑鄙的张扬;
夸夸其谈地吹嘘自己成就的,是无知的张扬。
张扬是长期厚积适时薄发;
张扬是沉默之后必要的发言。做一枚绿叶就盈盈滴翠,当一朵红花就千娇百媚。有的时候,过分的自谦不是使人觉得虚伪,就是让人认为无能。
张扬生命,就是面对困难能说“我行”,就是敢向世界宣言“给我一个机会”。雄鹰张开翅膀,才可以在蓝天翱翔;
船儿扬起风帆,方能破浪远航。只有敢于张扬,勇于尝试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畏首畏尾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
求新求变的锐意进取,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致。
不从众,不媚俗,展现真我的风采,学会襟怀坦荡的张扬,让生命在有限的时空里,放射出最为璀璨的光彩。
【阅读训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张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提倡的“张扬”所应具备的条件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需要破除中庸无为持后不争的陈腐观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B.不安于简斋陋巷,箪食瓢饮,不安贫乐道,一心追求富裕的生活。
C.虚怀若谷,有真才实学,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D.有高度的自信,有大无畏的精神。
4.第8段论述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第3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要认定中心论点,得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1)(2)两段先诠释“张扬”的概念;
继而在(3)(4)段论述长期以来“张扬”受到束缚,而新时代需要“张扬”的原因;
最后(5)-(11)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释“张扬”所应具备的条件,进一步强调“张扬”的意义,从篇幅上看,(5)-(11)段是本文的重点,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张扬”,那么“张扬”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呢?即文末所说的展现真我的风采,学会襟怀坦荡的张扬,这是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展现真我的风采,学会襟怀坦荡的张扬。
2.文章开头就用一组排比句阐释了“张扬”的意思,即:张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意气风发的生存方式,是全力以赴的突破困境,是不拘一格的建设新生活。
3.这道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C、D三项都跟文章阐述的“张扬”所应具备的条件相符合,只有B项是对第(4)段“甘于平庸,情愿流俗,在芸芸众生之中安身立命于简斋陋巷,箪食瓢饮,与其说是乐贫,倒不如说是一种无能”的曲解,是“张扬“不取的生活态度。
4.第(8)段段首就提出了本段论述的中心,即“张扬是长期厚积适时的薄发;
张扬是沉默之后必要的发言”,运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如“做一枚绿叶就盈盈滴翠,当一朵红花就千娇百媚”;
有对比论证,如“过分的自谦不是使人觉得虚伪,就是让人认为无能”。
5.第(3)段论述的是长期以来“张扬”受到束缚,而新时代需要“张扬”的原因,我们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本段中心:这个时代可以张扬个性,可以各显其能。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13.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分) 答: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
(2分)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2分) 14.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得出的结论是: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3分)以无人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以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1分)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1分)
初中阅读三:口语交际专项训练
[考点透视] 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
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具体要求是:①把握对方说话的要点,做出准确地判断或得体的回答。②说话时语言表达要简明、得体、连贯。口语交际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来考查的,具体的交际情景的设置、呈现方式,目前更多的是文字材料,但也有图表材料、有声材料等。除了―听话‖―说话‖能力的考查外,对所给材料中某些句子进行不同表达句式的变换也是需要注意的。
命题形式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为选择题,另一类为书写题。―听话‖―说话‖题的题面设计为一种或几种对话情景,要求学生依据情景答题,可分为单一型对话题和复合型对话题。单一型对话题指的是设计某一情景,要求考生以自己或以情景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说一段简明、得体的话。常见方式有:访谈式、辩论式、劝说式、推荐式等。而复合型对话则要求考生面对同一情境中的不同对象或不同情境中同一个对象或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对象说出应说的话。
[应考策略] 首先―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大课堂。‖我们平时要注意留心别人的语言,同时还要积极与人交往,多参与讨论、演说、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的技巧。
其次要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
1、读通情境,抓住中心。就是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表达。
2、领会意图,设身处地。语言的表达要能―如出己口‖,与人物性格、年龄等特征相符合。
3、注意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
① 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
② 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
③ 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
④ ④言之有―节‖,即简明。
[典型考题] 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别具匠心的口语交际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的能力,要理解言外之意,解答这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意思。不用武器,意味着不要战争,要和平。可这样回答:―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或―和平对话,远离战争‖;
―要和平,不要战争‖) 2.语文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此题的考点是口语交际中的―劝说‖,劝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做到语言表达的得体;
②要做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
③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
答案示例:《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在课堂上偷偷地看,既影响课堂学习,又使阅读乐趣大打折扣,何不课后才看呢?
3.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知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爸爸(妈妈) _________________,(以上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的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一定要说出符合要求的话来。同时,严格注意字数限制。答案如:①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②我班同学病了,我在照顾他。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2.中考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双峰山参加国际攀崖比赛的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西双版纳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你不能参加国际攀崖比赛的采访活动(要抓紧时间复习,迎接中考)。
(2) 请以张强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妈妈,参加国际攀崖比赛的采访活动能开拓我的视野,丰富我的阅历,减轻我紧张的学习压力,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迎接中考啊! 3.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
幸亏你提醒,谢谢;
我也能讲究公共卫生呢。
4.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你把我的被单弄脏了。
5.你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脾气急躁了一点。
①请用一句话委婉地向老师表达你的意见。
××老师,您对我们十分负责,十分关心,我们非常感谢您。如果您脾气再温和点就更好了。
②同学们对班主任有情绪,请你以班长的身份,用一句话劝劝同学们。
同学们,××老师虽然脾气急躁了一点,但他的用心是好的,是对我们负责任,希望大家能理解老师。
6.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7.2008年春节前夕,50年一遇的雪灾与冰冻肆虐大半个中国,尤其是从来都极少见到过雪的南方地区更为严重,春运形势―雪上加霜‖,滞留在各地车站、机场、广场及附近的返乡旅客达到数千万;
大雪无情人有情,在冰天雪地的中国,一份未被冰冻的爱,在冰雪冻雨之间传递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救援之手;
正是这一双双热手,让所有困于雨雪之中的异乡游子们,在其回家的旅途之中感受到如同家的温暖。
(1)中央电视台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直播节目―抗击暴风雪‖中,有个直面灾区救援的小栏目,名字叫―温暖寒冬‖,请你品味下这个栏目的含义。
寒冬指天气的严寒,温暖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温暖了人心。
(2)假如你的亲友中有人参与了这场救灾工作,目前正在救灾前线;
假如你有亲友正在灾区返乡的路上,请你分别拟写一条手机短信表示慰问和安慰。
语言简洁,能体现出慰问和安慰即可
(3)你所在的社区正在准备发动一场向灾区献爱心的捐助活动,请你帮忙拟写两条标语。
让爱在冰天雪地中传递;
请伸出温暖的双手!
8.上课铃响了,一位同学还悠悠的往教室里走。进教室后,又不紧不慢的回到座位上。这时老师笑着对大家说;
―某某同学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上次在教室里乱追同学,老师教育了他,你看现在稳重多了,上课铃打了这么半天了,依旧能沉的住气,都不快走两步‖。
读完这段话,你认为老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当时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 (1)言外之意:批评那位同学松弛拖沓,上课不按时进教室。
(2)你说的话:平和中讲清事理,不要讽刺挖苦。
9.王老师去刘宇家家访。刘宇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王老师和刘宇七十多岁的不识字的爷爷聊开了。王老师说话恰当的一句是(B ) A.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发愤图强了。
B.近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C.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不够奋发。
D.前段时间刘宇在学习上太不像话了。
10.5月30日,亚欧外长会议在德国汉堡结束,杨洁篪(chí)外长在与记者见面会上说:―对于这次会议,我有一点小小地报怨,选择汉堡作为这次会议的地点,不太合适,因为我们经常被窗外美丽的风景所吸引,而难于专心研究亚欧共同面对的问题。当然,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本次会议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为亚欧进一步合作打下了新的基础。‖下面是对杨外长的话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杨外长的话对本次会议取得的积极成果给予了恰当的肯定。
B.杨外长的话表明了他对这次会议的生活和工作安排都很满意。
C.杨外长的话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寓褒于贬,这样说显得幽默风趣,符合严肃谈判后的轻松环境。
D.杨外长的话委婉地报怨了少数代表不专心研究问题,而去欣赏窗外的风景。
11.诗人余光中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余光中是白发老者。余光中风趣睿智的致词赢得了满堂喝彩,他的致词是: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
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12.法国著名的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 付帐时,他对经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不解地问。
―请拥抱我。‖
―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
―永别了,以后你再也别想见到我了。‖
(1)贝尔纳要求饭店经理拥抱他的用意是什么? 告别
(2)贝尔纳所说的―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我不再来你饭店消费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从成功的角度,代爱迪生拟写一句含蓄而幽默的反驳语。
当爱迪生致力制造白炽灯时,有个讲求实际、缺乏想像、毫无幽默感的人取笑他。他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现一种有效灯丝。从一开始他试了1200种不同的材料。批评他的人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不‖,爱迪生反驳道:―我的成绩就是发现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
14.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在同别人打交道时,我们常常使用到这些词语。例如:请人批评时,我们说―指教‖。请你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也谦辞。
(1)初次见面说 久仰 (2)求人原谅说 包涵 (3)求人指点说 赐教 (4)无暇陪客说 失陪
15.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崔永元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一次录制节目前,灯光师跟他说,有两个灯需要调一下,观众得让一让。崔永元说:―行,交给我吧。‖他对现场的观众说:―大家知道怎么调灯光吗?灯光调得好不好,可关系到你们在电视上漂亮不漂亮,来,现在请我们一起看灯光师傅怎么调灯光,这几位朋友请你们先让一下。‖于是全场观众就看杨师傅调灯光。杨师傅受宠若惊,手都有些颤抖了。
(1)崔永元说话的本来目的是什么? 请几位观众让一让
(2)崔永元的话为什么得到了观众和杨师傅的认可? 充满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16.下面的场合,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的,又想把话说得委婉些,表达恰当的一项是(D)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 ‖ 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C、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D、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17.下面句子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C ) A.―我想有个家。‖(垃圾箱标语) B.―我也有生命,请手下留情!‖(风景树标语) C.―一定喝好,哪怕喝倒!‖(酒店标语)D.―吃喝尽心,来去尽兴。‖(餐馆标语) 18.张老师因有急事需马上动身去武汉,托你带口信,请她母亲下午4 : 30分去幼儿园接女儿敏敏。请你把对张老师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要求简明、得体,不超过30字。
(转述时注意时间、地点、人称的变化) 19.下面是某日天气描写,如果你是校园广播的主持人,该用怎样的语言进行天气预报( D )。
清晨,天便下起了阵阵小雨,加之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中午时分,天空忽然放晴,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
A、以雨为主,风雨交加,气温明显变暖。B、上午有雨,伴随微风1 – 2级,雨转晴。
C、微风1 – 2级,伴有阵阵小雨,午后转晴。D、间断小雨,风力1 – 2级,午后雨转晴。
20.凝聚着几代人智慧、几十年光阴的―嫦娥一号‖成功环月绕行,标志着中国人终于要上九天揽月,千年梦圆指日可待。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请你拟写一条短信,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室工作人员表示祝贺。
示例一:千年传说,一朝梦圆,嫦娥赴婵娟!示例二:长征矫矫离大地,嫦娥赳赳奔明月,扬我华夏威,国人尽欢颜。
与人交流首先要注意对象,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以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运用恰当的语气,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
2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大运河里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语气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简析: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老人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应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进行劝说和制止,指出它们的危害。由于劝说的对象是老人,因此必须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语气要委婉,口气要平和,态度要诚恳。如―老大爷,现在国家宣传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您这样做会污染下游的水质,不如我帮您把污水倒入下水道吧。‖
其次,人与人的交际,都在一定的场合进行。说话还应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必须庄重、严肃;
在喜庆场合,多讲些令人高兴的话;
在悲痛场合,不要任意说笑。言谈举止应当与当时的气氛协调。
例
22、.伟华是位诚实而优秀的中学生,一次他到某装有监视器的大商城购物,购毕,付完款要走,保安过来对他说:―我们怀疑你愉了本商城的东西,请跟我们到值班室,我们要对你搜身。‖
要求:请站在伟华的角度,替他严辞拒绝保安搜身的无理要求。(说两条理由)
( 1 )你们不是执法人员,你们没有权利对我搜身,你们这样随意侵犯人权是犯法的。
( 2 )如果你们要强行对我搜身,我诉诸法律。
( 3 )你们商场不是装了监视器吗?你们能拿出我偷东西的证据吗?
23、.请根据情境,按要求答题。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作品,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即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而小丽还在气头上,假如你是小映你将会对小丽说什么? 例如: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24、.王刚同学原本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机,平时与同学也谈游戏,学习投入少了,上课有时也想着游戏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大大下降。这时,他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王刚的妈妈和同学都准备开导他。他们怎样开导才能产生效果呢? 请替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开导的话。
妈妈:―孩子,这次考得不好,你的心情我理解。但你的基础很好,不要灰心,关键是要找准原因,集中精力学习,妈妈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
同学:―王刚,你不要着急,你以前成绩挺好的,前面落下的功课,有什么不懂的,你尽可以问我,我会帮助你的。‖
25、.根据下列语境,写一句通顺、连贯、得体的话。
中考临近了,小明却还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小明该怎样回答?
答:小明说:―妈妈,您别生气,我只看一会儿,让大脑调节调节,劳逸结合嘛!‖
26、下面是某校九年级( 2 )班班长杨林主持家长会时讲的一段话:
家长同志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下面,由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向大家汇报班级工作,敬请诸位不吝赐教! 这段话有两处表达欠妥当,请指出来并改正。
( 1 )―家长同志们‖与说话者身份不符,应该为―各位家长‖。
( 2 )―敬请诸位不吝赐教‖是书面语,应该为口语―恳请大家多多指教。‖
27.今年 5 月,我市举办了中国盐城首届茉莉花暨经贸洽谈会。假如你是兴盐中学小记者郑成,在活动期间给你一次向下列对象提问的机会,你应当问什么?
( 1 )对象一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九汉:
( 2 )对象二 韩国客商、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楚九:
例如:( 1 )(张书记)您认为举办这次活动,对盐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书记)您作为中国盐城首届茉莉花节的组织者之一,您能告诉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吗?
(张书记)您认为这次茉莉花节会给我们盐城带来哪些商机呢?
( 2 )(郑会长)您觉得我们盐城的投资环境怎么样?
(郑会长)作为韩国现代集团的会长,您对来盐城投资有信心吗?
LESSON PLAN 英语拓展阅读教案
Time of Leon: 45 minutes 课时:45分钟
Students: Grade seven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Lecture: 讲课人:
张玉环
Leon Type: Reading 课程类型:
阅读
Teaching Material: English reading methods 讲课内容:
英语阅读方法 Teaching Objectives: 教学目标:
1,Ss learn some reading methods ,let them get some reading abilities 学生学习一些阅读方法,使其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 2,Ss can improv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some degree.( To get meage from what they read.)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阅读的文章中获得信息) Important Point: 教学重点:
1,Ss can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language points: 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以下语言知识:
1)New Words 2)phrases 3)the structure 4)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1,How to use the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e text 如何使用文章中学到的语言知识
2,Ss can improv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some degree.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Properties: 教具:
Radio; pictures; chalk; blackboard; 影像;
图片;
粉笔;
黑板;
Teaching Method: 教学方法:
1,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教学法;
2,Reading comprehension; 阅读理解;
3,Note Making; 做笔记;
4,Discuion. 讨论
Teaching Procedures: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走进英语谚语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英语故事欣赏,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四、阅读与思考
突破方法:
如何做好任务型阅读
学生们做"阅读简答"这样的题目时,普遍觉得不难,而考试结果一出来,却发现得高分的不多,原因就在于这种题型不仅要求考生读懂文章,还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回答有关问题;
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外,对回答的拼写、语法的正确性的要求,使得做简答题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解答这样的题型几乎没有猜题的技巧可言,也从某种意义上加大了做题的难度。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好的解题步骤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通读全文。做简答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原文,因此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楚段落大意及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正确理解语境。
2.按题查读,即根据问题去寻找答案。认真阅读问题,充分理解问题,准确理解所问的内容,确定需要在文章中查找的对象,避免答非所问。
3.简练作答。在基本确定了每道题的回答内容之后,就要用简练、准确的英语表达出来。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切中要点,不要画蛇添足。组织答案时,注意避免语言错误,如:时态、主谓一致、句子结构和拼写等。如需引用原文,要作适当改动,最好不要整句照搬.4.认真核查。完成所填的答案以后,再将原短文和补全后的短文或句子放在一起,审读一遍,上下对比参照,逐一检查所填的词是否符合原文主旨和细节,是否答非所问,是否仍存在语法、词汇拼写等错误,另外还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对字数有要求,是否符合要求。
5.答案形式要符合提问方式。不同类型的问题要求有不同形式的回答,不能仅仅为了答案的简洁而忽略了问题与回答在形式上的对应。如原文中提问方式为"why",那么就要用"because"引导的从句来回答。
四、当堂检测 典例One weekend , a wife and a husband(丈夫)went to visit a shop in Tokyo.After they got back home ,they couldn’t find their camera(照相机).They thought the camera must be in the shop .After a few weeks , they went to that shop again and the bo of the shop gave their camera back to them.
When their pictures of the camera came out ,the husband saw two pictures he did not take .One is a man standing at the door of the shop .In his hand there is a piece of paper(纸) with some words on it “I find your camera .” The other is a boy with a piece of paper in his hand .There are some words on the paper too “I take the pictures”.
1.What did the wife and her husband do one week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did they find their camera was lo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they find their camera after a few week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o found the camera and who took the pictu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Unit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单元拓展型阅读练习
散文阅读
一、知识梳理:
二、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
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⑪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⑫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 1.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分)
__①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②“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③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④“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船。⑤夜里做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跃上了父亲的船。
__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第一次出航内心的急切和激动。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__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
3.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__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
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
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
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不能删。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②突出主旨: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如果回答能够删去,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考点概览: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题题型的总结发现,中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3.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4.欣赏文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四、方法指津:
一、散文中如何了解文章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
要理清文章思路,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内容大意,然后大致归纳一下看看哪几段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的,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分析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它能串起文章海阔天空的材料。阅读散文,如能抓住其线索,就有利于迅速地披文入情。散文的线索:
(1)有的以物为线索, (2)有的以情感为线索, (3)有的以景物为线索, (4)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阅读一篇散文时,只要抓住了它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它的灵魂,这对整体感知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狠抓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支配统摄作用。“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
有的是暗示性的;
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就是“文眼”。
3.寻找段落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各段大意,再综合总述归纳出中心。
二、品味散文中精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作者可用朴素和谐、凝练优美、含蓄细腻等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而这些精美的语言是中考中常见的考试题。如何来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呢?
1.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两种做题方法:
(1)仔细推敲法。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一般地说,中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做散文阅读题时一定要抓住词语字斟句酌,看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来解释是最到位的,这样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把握会更准确。如果缺乏认真、细致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
(2)结合语境法。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主旨、上下文等。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2.散文阅读中要抓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主要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段意,披露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散文阅读中主要抓这些关键句子:
(1)理解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把握了它们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类句子主要是开头、结尾段的提挈性、结论性、概括性语句。
(2)理解段中的关键语句。这类语句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或展开部分中的结论性语句。
(3)理解内涵丰富的语句。
3.散文阅读题中品析关键句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重点词语入手
②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分析
③联系上下文分析
④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二是从侧面暗示。所以散文阅读题中,要注意这些艺术手法,在细心领会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做好这一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本来应该是不难完成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四、散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
散文阅读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这样的试题,给考生留下了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就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实践能力等。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留意多积累语文材料,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考场上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真正读懂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扣住选文中心主旨作答。
(2013·北京)阅读《洞茶》,完成第1~3题。(15分)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面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
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我用当年的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有删改) 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2.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4分)
__①砖茶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__②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砖茶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__③砖茶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__④砖茶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砖茶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__⑤砖茶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3.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__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砖茶的思念之情。第⑫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砖茶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五、当堂练习:
1.(2013·凉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2分)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有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走,野蔓绊了脚,冷不防跌入泥水中。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土地上都有生物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不再需要犁耙了呢?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便热闹了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
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如今,龙眼树一年年地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节)
(1)下面是在文中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它们的理解。(4分)
①在田野里想念田野。(2分)
__田野: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这与前一个田野(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构成了对比。
②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2分)
__细节:指成片的龙眼树(金黄的龙眼花),远方来的养蜂人,嗡嗡吱吱的蜜蜂。(意思对即可)
(2)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以前的天空各种野鸟成群成片,现在的天空没有飞鸟,只有飞机的沉寂空洞;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与现在天空的空无鸟群、只有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了对比;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
(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3分)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__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养蜂人比作“不倦行走的蜜蜂”,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
2.(2013·乐山)散文阅读。(20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__“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_;
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
“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
母亲要“我”算账时,“我”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__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4分)
__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
“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
“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
“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_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
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
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教案(17)
第17讲:小小说阅读
(二)
(一)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日照 雕花烟斗(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
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8.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4分)
好处:
19.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3分)
20.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2分)
选 处:
21.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2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
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二)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绍兴 爱之望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 →重戴桂冠,冷落花农→
文/科威特 译/十九恨
(1)七岁那年,我们全家卷入了一场宗教冲突,科罗拉多州北部伊斯兰与基督教众大打出手,我的母亲成了冲突的牺牲品。
(2)父亲带我远离家乡,来到阿拉斯加,但我万万没想到,不到一年,父亲便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更可恶的是,她是白人,还信奉害死母亲的伊斯兰教。
(3)他们向来歧视我们黑人,但黑人也有自己的尊严,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不和这个所谓的后妈多说一句话,即便父亲再三劝告,我也决不会背叛死去的母亲。
(4)在新的家庭,除了我,其实还有个跟我同龄的妹妹,她叫安妮,是个天真的女孩,但我讨厌她,白人小孩从小就娇生惯养,凭着学校对他们的偏爱,在黑人同学面前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5)当然,这种心态不能被后妈发现,她对自己女儿简直爱得要命,吃喝自不必说了,更恶心的是每当安妮出去,她都会站在窗口痴痴地遥望,不就过一段马路嘛,这溺爱也太夸张了吧!
(6)我的青春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但我终究还是在压抑中走完了十年。十年里,为了不输给安妮,为了黑人的尊严,更为了死去的母亲,我从不敢放弃自己的努力,苦尽甘来,十八岁的那个夏天,我和安妮同时拿到大学毕业证。
(7)但我和她不一样,她打算去斯坦福深造,而我,我想回科罗拉多工作,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
(8)安妮悄悄跟我说,斯坦福那边的导师希望我也过去,这样的机会难得,可我瞥了她一眼,冷冷地说,你妈每天都在那窗口看着你离开,直到你的身影消失,你去看看,那窗下都磨出两个脚印了,但我妈在科罗拉多,上帝告诉我,她需要我回去。
(9)安妮一脸惊愕,一下子流下两行泪水,我不知道她是被我的风凉话说哭了,还是被她母亲的爱之望感动哭了,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可恶的家,我没心思再想这些。
(10)尽管全家人都热情地帮我准备行李,但在我眼里,一切都是假的,尤其是后妈,分明是一脸窃笑,她一定在庆幸瘟神终于要走了,这个家以后完全属于她了。我只能默默祈祷,愿主耶稣惩戒这些异教徒吧!
(11)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十年时间,我对这个新家还是有感情的,在跨出家门口那刻,我突然想起父亲,还有天真的安妮,无论如何,他们对我并不差,或许,我真的有点残忍,然而,一切都已结束。
(12)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那个熟悉的窗口,站着熟悉的身影,白人后妈竟然会遥望着我,我心里翻江倒海,怎么会这样?包里的手机在这时也滴滴响起来,是安妮发来的短信,她说:“一直不敢跟你说,每天母亲都会在窗口望着你离开,她爱你,那两个脚印,其实有一个属于你。”
(13)十年了,我和安妮都以为母亲是在望对方,却不知道,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像那两个脚印,没有丝毫偏颇。我不敢再回头,越过马路,直奔科罗拉多,任凭泪水被风吹落。
(14)当我看见母亲的坟头摆满无数凋落的鲜花,当我把这一切告诉父亲,我才完完全全明白过去的所有,那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妈,她每年都会陪着父亲来祭奠母亲,可在学校的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15)在母亲坟前,我对上帝起誓,我要回到阿拉斯加,用一生的时光来弥补一份没有种族、没有宗教、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译自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课本,转引自《意林》2010年24期)
7.文中对母亲有多种称呼,请你联系上下文,品味这些称呼中包含着的“我”的感情。(4分)
所谓的后妈:
▲ 你妈:
▲ 白人后妈:
▲ 母亲:
▲
8.文章第12小节说“我是在马路口忍不住回头的”,第13小节又说“我不敢再回头”,请结合文章分别说明原因。(4分)
答:
▲
9.有人认为把文章题目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更好,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答:
▲
10.请你以白人母亲的口吻写一段在窗口遥望“我”最后离家时的内心独白。(字数150个左右)(5分)
答:
▲
▲ 11.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
▲
(三)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台州 对门送来绿豆糕(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7、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8、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9、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10、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 简述理由。(3分)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平叙(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
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1 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等。
九、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3.渲染了什么气氛。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
5、交代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一、记叙文
记叙文的分类: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
(一)记叙文四大类。
1、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2、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4、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
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三)答题概括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3 线索:(1) 以人物为线 (2) 以时间为线 ( 3 )以人物为线 (4) 以事件为线 (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 ( 7 )以题目为线 ( 8 )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手法的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
议论、抒情句;
总结全文的句子;
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 ) 等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5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 1 )肖像描写 ( 2 )外貌描写 ( 3 )神态描写 ( 4 )动作描写 ( 5 )语言(对话)描写 ( 6 )心理描写 (7) 景物描写 (8) 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各类记叙文的阅读 (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6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 (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二)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1、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8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
三、议论文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⑪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⑫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 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⑪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⑫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⑬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⑭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⑮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⑪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5引用论证 ⑫分析论证过程:
10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⑬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⑭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⑪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⑫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⑪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⑫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⑬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⑪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⑫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⑬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A、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 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
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B、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
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C、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D、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E、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12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F、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13
四、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
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
以理为线索;
以物为线索;
以空间为线索;
以行为为线索;
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14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
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
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
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
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
④象征;
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
16 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
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
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人物描 17 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4、表现手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五、小说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之分,阅读时要区别对待。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8 描写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与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
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2)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3)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品味语言特点。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这就需要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特别是要着意去体会小说中那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那些通常不被用来描写事物的词语、句子。还需要着意去理解小说语言中所隐含的信息,多角度地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特点。
古诗文赏析专题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
反映离乱的痛苦 ;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1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22
初中名著:《水浒传》阅读教案
教学目的:
1、读《水浒传》,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2、通过对《水浒传》的课外阅读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水浒传》,激发课外阅读的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课前准备
1、《水浒传》电视剧的主题歌。
2、准备好《水浒传》
导读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好汉歌》,进行气氛渲染。
2、它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我们曾学过哪篇课文也选自《水浒传》?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3、
现在,大家基本读完这本书了,《水浒传》里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现在再次走进《水浒传》中,去充分感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魅力。
二、了解《水浒传》的地位
1、《水浒传》曾是我国解放后印数最大的一部古典著作,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此书,不管老的少的都喜欢,甚至你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就从广播,或者从爷爷那里听过这个故事,它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如此厚爱?
2、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谈《水浒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是谁创作了这本杰作?齐读书名与作者
三、简介作者施耐庵
1、要读好一本名著,首先要了解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呢?
2、简介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关于其生平,至今尚无确切的资料,据说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苏州,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张士诚军。但这些都还待证实。
3、一本书如果没有介绍作者,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知道?关于施耐庵的故事很多,传奇更多。他与水浒传之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施耐庵,请运用上网、查课外书、询问等方法去获得信息。点击:上网、查课外书、询问等
四、出示:走近文本
1、请同学们拿出《水浒传》,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出示“阅读前言、序言、说明等等”,出示“浏览目录”。
2、其实水浒传的版本有很多种,有的书还会有序言、说明等等,拿到一本书我们都要读一读。因为阅读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作特色、写作背景等等最快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前言,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3、我们来交流一下(了解一些要点)。
4、除了前言,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书本的主要内容。目录的内容就是故事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浏览一遍目录,了解水浒有哪些故事,读一读你最感兴趣的故事目录。
5、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些故事呢?(简单交流)
选择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故事交流,并评价人物性格。喜欢看这本书吗?那么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呢?
师生交流作品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2、描写形象鲜明,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刻画入微。
师精选其中精彩片段,如《景阳冈》打虎片段,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积累背诵。
五 说一说:同学们,武松只是108个好汉中的一个,你还认识水浒中的哪些人物呢?展示108位好汉的肖像卡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师生共议名字、绰号。
小结:108个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你们会深刻地认识他们,也一定会被108个忠义、勇武、善恶分明的人物所感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这本书,相信这部名著会使你收获多多。
3、看后交流,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介绍。
4、《水浒传》这本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故事引人入胜、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我们要会欣赏这部名著,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名著的巨大魅力。
六、出示:欣赏精彩。
1、请同学们联系平时读书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欣赏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圈划批注、好词好句摘录、比较、朗读、联想、写读后感„„)
2、自主读书: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欣赏这一章节你认为最精彩的一面。
3、读后交流。
4、看视频。
5、小结:名著就是名著,它带给我们的是一道丰富的大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品尝品尝呢?
6、同学们,武松只是108个好汉中的一个,你还认识水浒中的哪些人物呢?简单交流。
8、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欣赏一下主要人物的形象。
9、小结:108个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诨号,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你们会深刻地认识他们,也一定会被108个人忠义、勇武、善恶分明的人物所感动。课后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继续阅读这本书,相信这部名著会使你收获多多。
七、阅读结束语,以歌结尾。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水浒传》,写一篇读书笔记
2、收集关于《水浒传》故事的歇后语。
3、用同样的方法阅读《三国演义》,自选章节,自选方法。要求:
①能讲主要内容。②积累一段精彩片断。③出示一篇笔记。④说清阅读方法。
板书设计: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2、描写形象鲜明,动作、语言、神态细致,刻画入微。 《水浒传》中部分人物及绰号 1 天魁星 及时雨 宋江 2 天罡星 玉麒麟 卢俊义 3 天机星 智多星 吴用
4 天闲星 入云龙 公孙胜 5 天勇星 大刀 关胜 6 天雄星 豹子头 林冲 7 天猛星 霹雳火 秦明 8 天威星 双鞭 呼延灼 9 天英星 小李广 花荣
10 天贵星 小旋风 柴进 11 天富星 扑天雕 李应 12 天満星 美髯公 朱仝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鲁智深 14 天伤星 行者 武松 15 天立星 双枪将 董平 16 天捷星 没羽箭 张清 17 天暗星 青面獣 杨志 18 天佑星 金枪手 徐宁 „„
走近英雄——《水浒传》阅读交流教案
一、激发情趣、导入文本。
1.出示醒木和扇子让同学们来猜。
2.导语(说评书):“今天这回书,说的是北宋年间,内有奸臣当道,外有盗贼横行,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却说那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方圆八百里,中间一处高地唤作宛子城,又叫蓼(liǎo)儿洼,端是块好地方。其聚集了一伙儿热血汉子,他们上应天象,下顺民意,替天行道,结义梁山。奸臣们叫他们为贼寇,百姓们称他们为好汉,秀才们唤他们为水浒英雄,实在是了不得啊!且让我们抬起头,昂起胸,大话水浒,走近英雄!(拍醒木)
二、呼唤旧知、指导文本。
1.师:“同学们,《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名著中刻画英雄人物形象最多的一部小说,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既可以领略英雄的风采,了解的英雄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前,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读过水浒故事,有的可能读得是删改版,有的可能读得是少年版,还有的可能读得是原著,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
(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个故事)
“这些故事你们都看过吗?” “喜欢它吗?”
“是啊!要想读懂《水浒传》这个就必须首先读懂其中的故事!” (板书:读懂小说就要读懂故事)
“请大家接着往下看,他们是谁?”(水浒英雄)
“大家都认识,谁能将这些水浒英雄与这些故事联起来?”(学生做题)
“这些人物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我们要想读懂故事就要读懂这些人物” (板书:读懂故事就要读懂人物) 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 误入白虎堂 林冲 醉打蒋门神 武松 大闹清风寨 花荣 斗浪里白条 李逵 浔阳楼题反诗 宋江
2.师:“那么如何读懂人物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大家看大屏幕,猜一猜,这一片断描写得是谁?”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片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 “请大家读一读片断,找一找表现武松动作的词语,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勾划下来,再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能够看出武松什么样的特点,把你对词语的感受写在片断旁,做一个眉批。”(注意提示“四闪”、“抡”、“劈”、“揪”、“按”、“踢”、“提”、“打”)
“这些都是文章的细节,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 (板书:要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
三、运用方法,实践阅读。
1.师:“请大家拿起身旁的卷子,这里有三个长片断,请大家先泛读这三个片断,然后再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精读,读完后,再说说你读懂了哪个人物,从他的身上你读懂了什么?” 2.生精读,交流。
3.师:“大家讲得非常好,能否用给你说钟爱的人物写几句话的评语。” 4.生写作交流。
四、趣味总结,拓展训练。
1.师:“听了同学们的评语,老师也想给水浒英雄们写一段评语,想听吗?‘试看水泊梁山,英雄几多风流,百姓谁人不赞,万年青史播英雄。”“欲想继续研讨,且听下回分解。” 2.作业布置:
读一读
精读《水浒》中的三篇文章,感受文章语言,领悟文章中心,走进人物内心。
写一写
针对本课《水浒》片断中你最喜爱的人物,写一段人物评析,内容、形式和字数均不限。
演一演
在《水浒》中找一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的故事,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排练一出小说剧。
LESSON PLAN
Time of Leon: 45 minutes Students: Senior Grade One
Teaching Material: How Did Postage Stamps come Into Use Teaching Objectives:
1.To train Ss\\\\" reading ability(such as gueing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in the context, the speed of reading.) 2.To train Ss\\\\" reading comprehension(To get meages from what they read.) Teaching Points:
1.Ss get used to three reading skills. 2.Ss understand the given paage. Properties:
Stamps, letters, postcards, work sheets, OHP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Leon Type: Reading
New Words and A Phrase:
postage, put forward, proposal, seal, deliver, system, postal Procedures: Step 1.Warm-up(6\\\\") 1.Lead-in
Show some stamps, letters and postcards and have free talk to arouse students\\\\" motivation. 2.Dealing with some new words
Q: Do you know the postage of a letter?
Explain "postage", and write postage on the Bb. postage: payment for the carrying of letters
A: Fifty fen for any place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Taiwan and Macao.
Q: What do the postmen do with the letters?
A: They take the letters from the postbox and carry them away to the places on the envelopes and deliver them to the addreed people.
Explain "deliver", and write deliver on the Bb. deliver: take letters or goods to the addreed people. Q: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Use OHP to project the question onto the screen.
Explain "put forward" and "proposal", and write them on the Bb.
put forward: put an idea before people for thinking over proposal: sth.proposed, plan or idea, suggestion Again: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Step 2.Skimming(4\\\\"30") 1.Instructions
T: Now I give you a paage to rea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you should only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You have only two and a half minutes to read.So don\\\\"t read word for word.Read quickly.Just try to find the answer.
2.Handing out the reading material and reading 3.Checking
Q: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Step 3.Scanning(6\\\\") 1.Instructions
T: This time I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read the paage.When you are reading,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Use OHP to project the questions:
1.Why was the postage high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2.When was postage stamps first put to use? 2.Reading 3.Checking 1) Pair work 2) Cla checking
Ans.to Que.1.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Ans.to Que.2.On May 6, 1840. Step 4.Full reading(21\\\\") 1.Instructions
T: Now I give you ten minutes to read the paage for the third time and you should read it carefully.Before reading, let\\\\"s go over the questions on the work sheet.
Give Work Sheet 1 to the Ss.Explain the new words in Que.4. prevent: stop, not let sb.do sth. reuse: use again
T: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But don\\\\"t write the answers down, you can put a sign or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concerning the questions. 2.Reading 3.Checking
1) Group work: Checking the answers in a group of four Ss. 2) Cla work: Checking the answers in cla. Poible Answers:
1.Why were people unhappy to pay postage for letter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Because they had to pay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 especially when they paid for a letter which they did not wish to receive at all.The postage was high.
2.Why was it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for postage? Because people could go to the nearby post office to buy stamps and put them on envelopes before they sent the letters. 3.Why was the postage much lower using stamps?
Because in this way, the post office did not need to send postmen to collect postage.It only needed to send fewer postmen to deliver letters.
4.How could the post office prevent people from reusing the stamps?
The post office could simply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so that people could not use the stamps again.
Check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seal", and write it on the Bb.
seal: ÓÊ´Á 5.Did other countries take up the new postal system? Yes.
Check the understanding of "postal" and "system", and write them on the Bb. postal: of the post system: a set of working ways
6.Does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its own stamps? Yes.
Step 5: Rounding-off(7\\\\")
1.Answering Ss\\\\" questions on the paage if any. 2.Making a guided-dialogue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from the paage.
Hand out Work Sheet 2.Do it in pairs.
3.Asking two or three pairs to read their dailogues. A poible completed dialogue: A: Oh, What a beautiful stamp! B: Yes, it\\\\"s from the U.S.A..
A: Do you know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B: Then how did they pay the postage?
A: They had to pay the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 B: Was the postage very high then?
A: Yes.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B: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B: Why do post offices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A: They can prevent people from using the stamps again. B: When did post offices begin to sell stamps? A: On May 6, 1840.
B: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stamps. Step 6.Aignment(30")
Ask the Ss to shorten the paage within four or five sentences after cla, and to write it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
Reading Material:
How Did Postage Stamps come Into Use
When you send a letter or a postcard, you have to put stamps on the envelope or on the card.When did people first begin to use stamps? Who was the first to think of this idea?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They had to pay postage when they received letters.They were unhappy about this, especially when they paid for a letter which they did not wish to receive at all.The postage was high at that time, because the post offices had to send many people to collect the postage.
Rowland Hill, a schoolmaster in England, wa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 use stamps.He thought it would be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to cover postage.They could go to the nearby post office to buy stamps and put them on envelopes before they sent the letters.The post office could simply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so that people could not use the stamps again.In this way, the post office did not need to send postmen to collect postage.It only needed to send fewer postmen to deliver letters.That was a good idea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accepted it.
On May 6, 1840, post offices throughout England began to sell stamps.Soon this new postal system was taken up by other countries.Now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stamps.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collect stamps all over the world.Work Sheet 1: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rom the paage: 1.Why were people unhappy to pay postage for letter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2.Why was it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use stamps for postage? 3.Why was the postage much lower using stamps?
4.How could the post office prevent people from reusing the stamps?
5.Did other countries take up the new postal system? 6.Does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its own stamps now? Work Sheet 2:
complete the dialogue with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got: A: Oh, What a beautiful stamp! B: Yes, it\\\\"s from the U.S.A..
A: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 did not use stamps?
B: Then how did they pay the postag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as the postage very high then?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o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use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y do post offices put seals on the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When did post offices begin to sell stamps?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any things about stamps.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教 学 设 计
天山初中 徐照丽
课
题: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2、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1、讲座式教学法。
2、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2、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教学设想:
1、以《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2、课余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
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
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
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
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教师解读。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1、《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
2、阅读《老舍自传》,开展讨论,比较文章特色。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1)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
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 感情含蓄,深沉爱国;
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陈垣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作文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教 学 反 思
天山初中 徐照丽
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
但是,实际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为什么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大力气进行语文阅读的训练,却总是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呢?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单一。也许我们还沉于老习惯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采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学习,而且是采用被动式地接受学习,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思考不够,理解不充分。教师就算设计问题,也是要引导学生从嘴里说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不尽人意,学生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学生直接阅读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时间少,不能够积极去思考,去理解探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适时引导鼓励。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应当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尊重学生想法,挖掘其闪光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让这种思想流于形式,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因而我们还要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愿意说。
每上一本必修课本之前,都要想学生介绍课本后边的名著,并给他们讲讲名著中的故事和作家本人的一些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未给学生介绍好书
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小是他们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这些书不单单是文学的名著,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人物传记,当代人写的优秀的时评和散文等。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余,时常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爱因斯坦传》《毛泽东传》等,还有当下一些名人写的时评和散文,如孔庆东、韩寒的文章等。这些做法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帮助他们进行有效地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就不会经常问应该读什么书或者说没有书读了。
三、学生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离不开广泛阅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多读书。但只读还不够,还应该思考,布置课外阅读量,阅读后的任务,摘抄优美段落、词句,有感悟的地方作批注,每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体会(读后感),字数不限,但必须是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写出自己心中所想。
初中英语阅读篇教案: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Teaching Aims
1.Knowledge Aims (1) Students can recognize some positive/positive adjectives and phrases.E.g.exciting, lovely, cheap, slow, fast, all in all, be interested in and so on.(2) Students can summariz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is school trip between Helen and Jim.(3) Students will have a further impreion of simple past form.2.Ability Aims (1) Ss are able to use so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ings and feelings.(2)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talk about events in the past freely and happily.(3) Students are able to scan these two diaries for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between Helen and Jim.3.Emotional Aims (1) Encourag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sweet and unforgettable memories with others.(2)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 of writing diary.Teaching Key Points 1.Students will 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2.Encourag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events in the past and share whit others.3.Ss are able to use so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ings and feeling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To master some basic reading strategies, predi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skimming the text for the gist, scanning the text for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2.Ss are able to use so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ings and feelings in simple past tense.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1.Greeting to Ss.2.Share their school or family trip.T: Before this cla, let’s share your wonderful trip with others.You don’t know? Last cla I asked you to do a poster about your school/family trip.Do you remember it? Ss: Yes.T: Good.Now, I need some volunteers to share their school/family trip experiences with us, volunteers? S1: May I have a try? T: Sure, brave boy/girl! Then take out your poster and explain it to all of us.S1: My family went to the countryside last Sunday.T: How was your trip? S1: Oh, it was very interesting.T: So, what did you do? S1: We swam in the small river and had a picnic on the gra.Look, here are my photos.T: Sounds like you had a great trip.Wonderful job! Tony, how about your trip? Tony: „
T: Very well.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interesting experiences.Step 2: Pre-reading 1.T shares his/her last family trip with Ss.T: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This is my last family trip.Can you gue where I would go? Ss: San ya? T: NO.Ss: Xia men? T: Close to Xia men.Ss: „
T: Oh, yes.I heard someone said “Bei hai”.You are right; I went to Bei hai last summer holiday by plane.Because it very fast.The train runs slow.(Elicit “fast” and “slow”).Look at this picture (point to the picture which you are swimming in the sea).Am I happy? Ss: Yes.T: Right.I was very exciting then.Because it was my first time swam in the sea.(Elicit the new word “exciting” and help them to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Ss: Sounds you had a great trip.T: Yes.I had a really good time.2.Open your book and turn to page 65.Finish the task on 2a.Step 3: 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Helen’s and Jim’s diary entrie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id Helen and Jim go on the same trip? 2) How do they feel the trip? Then check the answers.2.Careful reading (1) Divide students into two groups.Group one read Helen’s dairy and group two read Jim’s dairy.Then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 independently.(2) After finish this chart, group one retell Helen’s dairy to group two, and group two retell Jim’s dairy to group one.Then they make an exchange to check their retelling information.Group one read Jim’s dairy and group two read Helen’s dairy.(3) T makes a conclusion.Step 4: Post-reading Chain story: making up stories.Divide the whole cla into several groups.Every group has about 5to 6 members.Ask them do not talk while making up stories.Then give the first students of each group a piece of paper with the same sentence written on it.Then ask the other students each to add up a sentence to form a whole story.The sentence should be using one of the words on 2b, e.g.exciting, boring, slow, fast, interesting.Then the last group members will do a report to the cla.See which story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one.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1.Summary: 1) Review the words and useful expreions they’ve learnt in this cla.2) Encourage them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to others.2.Homework: 1) Recite some beautiful sentences of this paage.2) Have students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My dream trip”.Blackboard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案
课题:如何快速有效作好阅读题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2016年4月12日第二节课 授课人:王兴亮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内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选择课内阅读方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难点:
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小组合作,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阅读理解题答题温馨提示(多媒体显示)、初中阅读技巧文稿1份、阅读材料1份。(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内阅读题及答题方法。(学生)
三、进行课内阅读实践――小组内展示。(学生) 教学设想:
一、先展示多媒体提示,在个人自作阅读题(三篇选两篇)。
二、让学生小组内互相学习别人的试卷展。
三、教师选学生讲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显示温馨提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温馨提示
一个好心态胜过许多好方法 一种好方法胜过多支烂笔头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1.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尤其要注意抓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
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考哪个知识点),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
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大胆,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二、下发阅读题(原文后附),学生自作
三、学生小组内互相学习。
四、每小组选两人展示小组作的好的。(老师根据情况讲析)
五、老师讲析作阅读题应注意的问题(原文后附)
六、布置作业:学生自找一份试卷,做完后同桌相互阅卷。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案
——————教研活动
课题:如何快速有效作好阅读题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人:王兴亮
授课时间:2016年4月12日第二节课
初中英语拓展性阅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堂英语阅读课a letter,文章通过书信的形式介绍了有关Britain的知识,从著名城市、自然风景、气候条件、它的历史和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英国这个国家。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关于英国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和著名城市的特色,增加了词汇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尤其是阅读方面的技巧。通过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英语自己组织复述课文。
③情感目标:了解西方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世界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充分利于关键词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等阅读技能。
(4) 教学方法:问答式、演示法、任务型阅读、竞赛法。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
Step 1: 读前和热身(Pre---reading and warm up)
By asking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topics.
(1) What is Britain famous for?
(2) When we talk about Britain, what do you think of?
(3) Have you ever heard anything interesting about Britain?
「设计说明」
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幻灯片演示出Britain的景色,给出三个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既引出了话题,也可练习学生的英语口语和用英语发言的勇气于胆量。
Step 2:导入 (Leading in)
Present a map of Britain to students by Power Point.
1 T: What is the capital city of Britain and where is it? S:Answer the question and point the position.T: Where is the largest city London, located? 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it.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展示Britain的地图,来了解Britain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著名城市在Britain的位置,让学生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Step 3 读中和快速阅读 (While reading and Fast reading)
Firstl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These word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ast leon.Befor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sk som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subjects will be covered in the paage, Read the pa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o did Peter spent a week with?
(2) Is it the language that different from England? (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Britain?
「设计说明」
首先让一些学生朗读本课中的单词,其中有些是省生单词,这些在上节课中已经领读过了,再次让学生的读单词,既复习了上一堂课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胆量。培养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出任务,带着任务去阅读,帮助学生预测话题,学生只要泛读就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主要针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比较明显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为进一步阅读作好充分的准备。
Step 4 精读 (careful reading)
Part one: Read the details below and choose which ones are true(T),which ones are false(F).
( ) 1.Peter has spent two weeks in Britain.( ) 2.Habits in Britain are different .
( ) 3.Local habits and tradition are the same in Britain.
( ) 4.More Chinese live in Vancouver than in any other city in North America.
2 ( ) 5.Many people are proud of their cities in Britain.( ) 6.Peter will tell something more about Britain to Boris 「设计说明」
通过判断对错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发现特别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与细节的理解,学生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Part two:竞赛competition.
Divided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Let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Choose the best group.Ask them to read the paage again..Make sure that students can dist
1、English in Britain is ___________from that they learn at school.
2、Peter had expected to see_____________ in Britain.
3、The best city for sailing and fishing is ___________________.
4、The weather in Britain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Local 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are not as the same as they know.「设计说明」
为了改变英语阅读课堂的紧张而又枯燥的课堂气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正好代表加拿大的四大世界闻名的城市。给出的五道填空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与逻辑推理能力。既有效的训练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就是泛读与精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学生的反映,评出最佳小组,给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Step 5难点处理(difficult points)
Write some difficult and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Ask students not to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or ask me for an explanation every time they come acro a new word..Encourage them to gue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设计说明」
由于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文章中琐碎的语言点我安排在下一课时。文中的新单词和比较难理解的词汇,我并没要求学生,也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汉语意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特别要注意该词所在的前后句子。这也是为高考做准备,高考每年都要考察学生猜测生词的含义。
Step 6 读后( Post reading):discuion
3 Organize students into pairs.Each pair may choose to focus on a specific subject about Britain, such as its history , its geography or cities ,based on the reading paage or any other resources they can find.Praise students for any parts they do well in.Try not to focus on their mistakes, as this will discourage students from speaking in front of the cla.
「设计说明」
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他们能找到的相关Britain的资料,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话题可以是有关的历史,地理状况,城市等。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我给予适当的鼓励,一定不要专注与学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可能丧失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和信心。这侧重与训练学生的开口说的技能。
Step 7 小组活动(Group---work)
Give some key words to the students .Ask them to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se words on the screen..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很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根据关键词,通过小组活动来复述课文,学生更加详尽地了解Britain,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同时也练习了本课所出现的重要的词汇。
Step 8 布置作业(Homework)
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text to practice phrases.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2、了解“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会翻译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归纳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法、实战演练法
课前自学导思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说中考文言文有哪几个考点?
2、请分别谈谈你把握的文言虚词“则、而”等有哪些意义用法?
3、请同学们能够迅速回答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说说你平时是怎样概括文言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态度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探究点一:请同学们解释下列三个文言虚词,并根据所学文言文,举出例句归纳这些虚词的其他用法。
则:
1、入则羞对其家室( )
2、( )
3、( )
4、( )
而:
1、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
2、于是退而疾耕( )
3、( )
4、( )
5、( )
其:
1、出则愧对其知友( )
2、( )
3、( )
乃:
1、乃狗劣也( )
2、( )
3、( )
4、( )
5、( )
之
1、于是猎兽之获( )
2、( )
3、( )
4、( )
5、( )
探究点二:解释下列文言文实词,并翻译句子,体会解释、翻译的方法。
思考1:解释下列三组加黑加粗词语,体会释词方法。
A、人不对家富则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常过人矣疾耕则家富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做题经验,用几个字简要概括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思考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同学们用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几个字简要概括?
探究点三:把握文章内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
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简要谈谈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思考3:从好猎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往的阅读中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如何呈现,你是如何作答的?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请同学们复习七---九年级文言文,通过例句归纳总结出以下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以
者
于
2、请完成《全程突破》文言文阅读
五、
六、七。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八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ransportation 为话题设计教学内容,旨在教会学生使用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谈论how to get to places ,使学生熟练掌握描述交通方式的相关短语、句型及在句中的表达方式,掌握有关transportation 的相关词汇,同时复习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本节课在承接前面课时所进行的以听说为主的词汇、句型训练的基础上,选用了一篇介绍世界各地学生怎样到校的短文展开阅读训练。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循环巩固前面课时所学语言知识,学习新的词汇,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ⅰ.knowledge ⅰ.words and expreions: ⅱ.sentence: ⅲ.grammar: ⅲ.emotion 本单元的话题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生们熟悉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这个话题是学生们每天都要说和做的事情,和学生很亲近,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很感兴趣。本节课通过设计学生调查how students get to your school 教学环节,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加深友谊。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在生活中交通拥挤的现象,对学生展开交通安全教育和热爱生命教育。
ⅳ.key points i.be able to use take a bus/ go by boat/ ride bikes….to describe how to get to school .be able to use the present indefinite tense correctly.ii.be able to master the skimming and scanning reading skills.ⅴ.difficult points i.be able to understand some clauses appeared in the paage.ii.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ommunication.iii.attract the students’interests to attend the study activities.ⅵ.teaching tools:
cai, a tape-recorder, worksheets ⅶ.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使用skimming 和scanning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学会从文章中查找问题答案,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等。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ⅷ.过程与方法
采用communication,question,explaining,listening and repeating, practicing,
comparing和role playing的教学方法, 利用教学图片、多媒体和录音机等搅局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男女生pk,抛硬币决定回答问题资格等学生喜爱的小游戏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快乐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写训练, 复习、巩固和运用谈论交通方式的目标语言。
【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 up 5’ devide the cla into two groups, boys,group1, girls,group2.sing an english song and play a gueing game to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them.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 good morming, mi pang! t: last week we learned an english song ,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do you like it? s: yes, we do.t: can you sing it? s: sure, we can.t: boys, can you? b: yes, we can.t: girls, can you ? g: of course , we can.t: now let’s have a pk and see who can sing it better.boys first, girls second ,ok? s: ok boys sing the song , girls listen.t: now girl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performance? g: good, but we can do better than them! t: really? please go, let me see if it is so! girls sing, boys listen.t: how about their singing, boys? it’s beautiful, isn’t it? b: yes, but we didn’t do badly, either.
t: well, you both did very well.but i think the girls’ voice is sweeter and the boys’voice is louder.so i can’t see who is better.i have a coin here, let’s throw the coin and decide the result, ok? s: ok! t: each of you have five chances to gue up or down.the winner is the better one.first boys throw, girls gue.then exchange.please catch the chance! play the gueing game with the students. 【设计意图】
学唱英语歌曲和做游戏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展开比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可以很快将孩子们的心从上节课的学习或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英语课堂学习中来,并为接下来的英语学习搭建起男女生竞赛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21单元
阅读理解(二)
【复习目标】
▲学会用比较法做出正确判断。
▲学会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依靠上下文,通过分析词的构成来猜测词义;
学会带有目的地快速浏览全文,以获取和查找主要信息。
【解题思路】
1.通读作文,了解大意,首要的问题是读懂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捕捉到文中的各种信息。既要留意短文中的主要信息,还要留意某个细节,某个生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等。
2.围绕题干,细读明辨。读懂了短文,获取了文中信息之后,便开始答题。首先,要看清内容要求。其题涉及的内容都会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其次,要进行细致的推理和判断。有些题目很难或无法从所给材料中作出明确判断,这时,要统观全文,在理解文字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推理,或结合文章主题或按常识进行思考、判断,从而推断出答案。
3.为求稳妥,复核检查,在完成全部答案后,还必须快速地、有针对性地,重读一遍短文,特别要留意与题目相关的文字。
第20单元
阅读理解(一)
【复习目标】
▲提高自身的阅读速度。
▲学会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学会分析每个选项。
▲学会做题过程中的总结、归纳、积累知识和解题经验。
【解题技巧】
1.阅读短文时,要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标记。把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下。目的是能快捷地把题目与文中相关的信息加以比较,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对较长的文章,应将题目通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有关材料。
3.阅读材料时要快中求准,做阅读理解题目时要慢中求稳。采用“意群注视法”,即一组词一组词地默看,能较快地读完短文、较准确地理解短文意思。做题目时,为求稳妥,必须慎重考虑,不要轻易落笔,否则容易出错。
4.判断要有根据,推理要顺乎作者意图,对于推断性或评价性之类的阅读理解题目,在材料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读全篇,对所获信息加以筛选、提炼、推断,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文中提及的人物或事件可能产生的结尾等,加以综合评估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遇到生词或难解的句子不要慌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能够得出正确的理解。阅读材料中,不会乱出现生词,但不排除有不影响答题的生词,同时也不排除有猜测生词的题目出现,因为猜测词义也是阅读能力的体现。阅读理解题在设计过程中已充分考虑到了生词对答题的影响,但对于那些对答题影响不大的生词,如人名、地名等,一般不注汉语,只要能判断出那些生词的类别就可以了,不必弄清楚其准确含义。
初中英语阅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a letter,此文章通过书信的形式介绍了有关英国的知识,从城市、自然风景、气候条件、历史和饮食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英国这个国家。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获的有关英国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和著名城市的特色,词和词组。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尤其是阅读方面的技巧。通过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英语自己组织复述课文。
③情感目标:了解西方的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培养对世界地认识,有利于形成学生国际化的交际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Fast reading、careful reading等能力和方法。
(4) 教学方法:演示法
、问答式、竞赛法、任务型阅读、。
三、教学手段:图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Step 1: 读前和热身(Pre---reading and warm up)
By asking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topics.
(1) What is Britain famous for?
(2) When we talk about Britain, what do you think of?
(3) Have you ever heard anything interesting about Britain?
「设计说明」
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幻灯片演示出Britain的景色,给出三个问题,让他们来回答。既引出了话题,也可练习学生的英语口语和用英语发言的勇气于胆量。
Step 2:导入 (Leading in)
Present a map of Britain to students by Power Point.T: What is the capital city of Britain and where is it? S:Answer the question and point the position.T: Where is the largest city London, located? 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it.
「设计说明」
通过多媒体展示Britain的地图,来了解Britain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著名城市在Britain的位置,让学生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Step 3 读中和快速阅读 (While reading and Fast reading)
Firstly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These word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last leon.Befor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sk some students 1 to think about what subjects will be covered in the paage, Read the pa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Who did Peter spent a week with?
(2) Is it the language that different from England? (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Britain?
「设计说明」
首先让一些学生朗读本课中的单词,其中有些是省生单词,这些在上节课中已经领读过了,再次让学生的读单词,既复习了上一堂课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胆量。培养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出任务,带着任务去阅读,帮助学生预测话题,学生只要泛读就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主要针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比较明显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而降低了阅读难度,为进一步阅读作好充分的准备。
Step 4 精读 (careful reading)
Part one: Read the details below and choose which ones are true(T),which ones are false(F).
( ) 1.Peter has spent two weeks in Britain.( ) 2.Habits in Britain are different .
( ) 3.Local habits and tradition are the same in Britain.
( ) 4.More Chinese live in Vancouver than in any other city in North America.( ) 5.Many people are proud of their cities in Britain.( ) 6.Peter will tell something more about Britain to Boris 「设计说明」 通过判断对错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发现特别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与细节的理解,学生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Part two:竞赛competition.
Divided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Let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Choose the best group.Ask them to read the paage again..Make sure that students can dist
1、English in Britain is ___________from that they learn at school.
2、Peter had expected to see_____________ in Britain.
3、The best city for sailing and fishing is ___________________.
4、The weather in Britain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Local 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are not as the same as they know.「设计说明」
为了改变英语阅读课堂的紧张而又枯燥的课堂气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正好代表加拿大的四大世界闻名的城市。给出的五道填空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与逻辑推理能力。既有效的训练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就是泛读与精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根据学生的反映,评出最佳小组,给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Step 5难点处理(difficult points)
Write some difficult and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Ask students not to refer to the dictionary or ask me for an explanation every time they come acro a new word..Encourage them to gue the meaning from the context..
「设计说明」
2 由于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文章中琐碎的语言点我安排在下一课时。文中的新单词和比较难理解的词汇,我并没要求学生,也没有直接说出他们的汉语意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猜测词的含义。特别要注意该词所在的前后句子。这也是为高考做准备,高考每年都要考察学生猜测生词的含义。
Step 6 读后( Post reading):discuion
Organize students into pairs.Each pair may choose to focus on a specific subject about Britain, such as its history , its geography or cities ,based on the reading paage or any other resources they can find.Praise students for any parts they do well in.Try not to focus on their mistakes, as this will discourage students from speaking in front of the cla.
「设计说明」
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或者他们能找到的相关Britain的资料,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话题可以是有关的历史,地理状况,城市等。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我给予适当的鼓励,一定不要专注与学生的错误,因为他们可能丧失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和信心。这侧重与训练学生的开口说的技能。
Step 7 小组活动(Group---work)
Give some key words to the students .Ask them to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se words on the screen..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很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根据关键词,通过小组活动来复述课文,学生更加详尽地了解Britain,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同时也练习了本课所出现的重要的词汇。
Step 8 布置作业(Homework)
Do some exercises on the text to practice phrases.
初中计算机课教案模板(共17篇)
初中英语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共17篇)
初中九年级英语教案设计模板(共17篇)
初中初二政治教案模板(共7篇)
初中教务处期中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上一篇:历史专业教案模板
下一篇:立定跳绳教案模板(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