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课教案模板,克与千克十六篇
教研专题公开课教案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教、学具准备: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四、学前准备: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质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要求)
提问: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单位?
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如果有学生说出克和千克就说真了不起,那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2、探究新知、形成能力
⑴交流汇报。
师:昨天王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教师投影出示上述物品的质量标注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⑵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说的一袋茶叶400克,一袋面粉25千克等等,都是看包装袋上的说明知道的?那除了看说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秤(课件一起展示),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⑶认识天平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王老师带来一架天平,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同时投影出示模型)在实验室用的多,一般称较轻的物体质量,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每一架天平都配有一套砝码,称物品时把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有时还可调节游码)
⑷认识“克”
师: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师先示范),说说感觉怎样?(很轻)
师:请你猜猜这个硬币大约几克?
生:………….
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师:那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好吗?
再次感受。学生活动:每个同学拿一个1角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回形针、瓜子、开心果、纽扣、药片等等)
估一估一个鸡蛋的质量,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不用加以肯定或否定,让最接近的说说你是怎样猜的,后让其它的学生再按照他的方法掂一掂,此时准确率比原先应该高许多)介绍估重高手,想不想再来估一次,估估我们的数学书(高了低了)
下面请你把自己带来的物品让你的同桌掂一掂,不要看说明,你也像老师一样说多了,少了,猜到接近就可以了,最后告诉到底是几克。
⑸称物品的质量
师:我们桌上都有一袋盐,估估这袋盐的质量。
生:500克。
师:怎么这么准?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说明,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⑹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一个盘秤。
教师简介盘秤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将两袋盐放入塑料袋,用盘秤称出质量为1千克。(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教师让同桌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书包有多重吗?验证
背一背的游戏,估一估你同桌的体重,称两个(一胖一瘦)在此之间,那每个小朋友到底有多重,有兴趣的我们课后在称好吗?
⑺认识1000克=1千克
师:我们已经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是500+500=1000(克),而且刚才我们用弹簧秤称出这两袋盐的质量为1千克。引出“=”
说明: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还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教师投影演示,并让学生齐读)
3、应用拓展、内化新知
⑴认识常用的盘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盘秤,你能读出盘秤上的数据吗?看清字母g
教师投影出示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师生共同完成。
(2)争论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5)贴一贴。(没对的等一下改过来好吗?)
(6)介绍课外知识
4、全课小结、构建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表示物体的质量用克,什么情况下用千克?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称比较轻的物品德重量,常用克做单位。
称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教案
康巴什新区第二小学:刘建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掌握用称物体的方法和过程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下,使学生经历估、掂、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6个盘秤、1个天平、课前调查表、课堂上估一估称一称表格,题纸,备用二分硬币,500克的盐、1千克的盐。每位同学一个果冻。
2.学生准备:每人一个2分硬币、一个一元硬币、一袋500克的盐、1袋1千克的盐、一个苹果和任意一种未拆包装的零食。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老师让大家去超市做了调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点名回答,其他同学倾听。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你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发现了大家都是说物体重多少克或多少千克。
生2:发现轻一点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两个质量单位。(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克,感知质量单位克
同学们,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拿出2分硬币,放在手心轻轻地掂一掂。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像手中没有东西一样、太轻了......那要想准确的知道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我们可以怎么办?谁来为老师支个招? 生:用秤称。
是,要想知道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秤称。下面老师给大家看几样秤,看看大家见过没有。
出示各种秤,并作简单介绍。
天平是一种精密的秤。常用来两比较轻的或比较贵重的东西。下面我们就用天平来量一量一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
示范并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来称量物体的时候,我们要在天平的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当物体的质量小于等于10克时我们就可以不放砝码,通过拨动标尺上的游码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称量出1枚2分硬币中1克。
请同学们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轻轻地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并把着用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
学生感受。
1克有多重大家记住了,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大于重1克。
生自由说。
教师评价:你真善于观察生活。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老师也称了一些大约一克的东西,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5粒黄豆大约重1克,十二粒绿豆大约重1克,30粒大米大约重1克。)
2.比感觉
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比感觉的游戏,看看谁的感觉更准。
(1)估一元硬币的质量
请同学们把2分硬币放在左手,1元硬币放在右手,轻轻的感受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并回答。“2分硬币比一元硬币轻”
你能估一估一枚1元硬币到底有多重吗?把估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到底谁估得更准确呢?我们还是来称一称吧! (2)估一个果冻的质量
学生对比着1元硬币估,并把估得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渗透净含量的知识。净含量20克,加上壳2克,所以一枚果冻大约重22克。
(3)估数学书的质量,小组称一称。
刚刚我们估的都是比较轻的物品。敢不敢估一个比较重一点的?
把我们的数学书放在手上,轻轻地向上托感受一下它的质量。然后估一估它有多重,把估得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我们用托盘秤来称一称数学书的质量。
介绍盘秤的用法,并强调数学书一样重,每小组称一本就可以了。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认识千克
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质量单位“克”,那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板书1千克,“千克”用红笔写)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500克的盐,放在手心轻轻的感受一下它的质量,你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并表达。
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提个要求,同桌两人合作把两袋500克的盐放在一只手上,轮流感觉一下它的质量。
同桌合作,初步感受1000克。
此刻你手里拿的是多重的盐? 生:1000克。
你怎么知道是1000克的? 500克+500克=1000克 (板书)
那再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另一袋盐,看看包装这袋盐有多重?
生:1千克。
把这一袋1千克的盐放在左手,两袋500克的盐放在右手,你有什么感觉?
生1:一样重
生2:两袋500克的盐重 生3:1袋1千克的盐重。
哦,大家出现了分歧,我们还是来称一称吧!
原来两袋500克的盐和一袋1千克的盐一样重。那此刻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两描述一下1千克和1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生:1千克=1000克
国际上常常用kg表示千克,g表示克,所以还可以写成1kg=1000g.看着老师手中的物品说一说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是左手拿1千克的盐,右手拿两袋500克的盐)
请同学们再把1千克的东西放在手上感觉一下,把1千克有多重这种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
4.估估、测测活动
活动一:(1)估一 估你带的水果大约有多重,把估测的结果写在表格中。然后再排队称一称它有多重,把称得的结果写在表格中。(2)以小组为单位先估一估大约几个苹果就1千克了,再称一称你估的准不准。
活动二:(1)估一估你带的东西有多重,把估的结果写在表格中。(2)看一看包装纸,它大约有多重,结果填在表格中(3)再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看看他带的物品有多重。
(三)课堂小结
现在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真实学会了不少知识,那老师想考考大家:
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柯老师不会认秤,谁来帮帮老师?
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会看体重秤吗
先请同学说说该用什么作单位?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昨天老师称了一些东西,可是老师忘记写单位了,你能帮老师把单位填上吗?
学生做在题纸上,教师巡视,找同学汇报。找两个说说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看一封信吧。
学生看信,并悄悄的笑。
谁来说说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汇报。
看来大家是不会把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用错了,那老师在出一道题来考考大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意,再指名回答。
两边一样重的大家会判断了,如果两边不一定一样重你会比较吗?
学生独立做在题纸上集体汇报。
(五)知识拓展
(六)延伸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学完了没? 生:学完了。
不,没有学完!克与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继续了解有关克与千克的更多知识,或者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1角5角硬币若干,秤图,500g袋装食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逛过超市?你们一般买什么东西?有没有买过瓜子,水果?又是怎样买的呢?(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钱)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1角和5角的硬币,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5角比1角的硬币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p101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2枚1角硬币有多重?(请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枚1角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5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枚1角硬币的重量是5克)
师说:这2枚1角硬币约重5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5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盘里的硬币取出,放入粉笔,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多少根粉笔。(请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将硬币取出,把粉笔放入盘中,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粉笔数。
能得出什么结论?(粉笔与硬币)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p102 师说:像粉笔、硬币、树叶、羽毛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盘秤。课件1请同学们想一想一袋盐有多重。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回家后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盘秤、电子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盘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课件2 ,练习二十 第三题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课件3练习二十第二题
第九单元
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单元重点:
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单元难点:
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6、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
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
1、
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课本111页练习二十一
1、
2、3题。 课本110页思考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 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
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克与千克》教案
伊宁市逸夫小学 李秀军
教学目标
1、创设让学生自主发现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体验活动,自主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感受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知道“1000克=1千克” 难点:通过掂量,感知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一个2分硬币,其它很小的物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大组2袋500克食盐 〖教学流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感觉”的游戏好吗?然后邀请2位学生上台作为特邀佳宾(其中一胖一瘦),指名上台分背一背他们,并说一说有什么样的感觉?(谁比谁重或谁比谁轻) 从刚才的活动实践得出:物体有轻有重。
2、认识称{出示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怎么办?(用秤称) 师:你见过哪几种秤?指名回答。
教师介绍各种称:一般来说称量比较重的物品会用磅秤;
称量很轻很轻的物品就用天平来称;
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卖的商品一般用电子秤或者是盘秤,弹簧秤便于携带,临时用来称物品重量挺方便的;
杆秤是农民伯伯卖菜时常用到的秤。
3、认识质量单位,揭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逛下超市。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在超市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
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一位阿姨在说苹果1千克。)它们用到了什么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点拨指导、自主探究
(一)自主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建立“1克”概念
师:那么1克有多重呢?现在,请小朋友从桌上拿起一个2分的硬币来,放在手掌心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好轻哟!)
师:是的,一个2分的硬币真的是好轻。在课前,老师用称称了一下,一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现在闭上眼睛,再次把2分硬币放到手掌心,好好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2、感受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
师:
1个2分的硬币重1克,那么10个2分的硬币呢? 生1:10个2分的硬币重10克。
师:你们桌上有重10克的“999感冒灵”, 请同学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0克的重量) 师:100个2分的硬币呢?
生2:100个2分的硬币重100克。
师:桌上的4个作业本,大约重100克。大家感受一下100克有多重。(感受100克的重量)
师:像2分硬币、“999感冒灵”这样比较轻的物体,表示它们的重量我们一般都用克作单位。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好呢?(指名举例)
3、建立“1千克”概念
师:接下来咱们就来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老师这里有一捆食盐(事先捆在一起),也事先称了一下,大约重1千克。(板书:1千克) 下边,每个组发一捆,你们一个接一个地传给后边一人,每人都掂一掂,体验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师:
体验了1千克的物品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现在,我把4个大组的4捆食盐合在一起,你们说有多少千克?(4千克)请几个同学来试试4千克有多重。感觉怎么样?(很重)
师:比较重的物体,表示它们的重量咱们就用什么做单位?(千克) 师:在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4、巩固练习(自己设计几道练习)
(1)连线
(2)填上合适的单位
(3)判断
(二)自主探究1000克与1千克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老师把每个大组的一捆食盐还给每级第一个同学) 师:刚才我们知道这捆食盐重1千克。现在请你们解开它,拿出其中一袋。问:你知道这一袋食盐多重吗?(指名回答) 师:你怎么知道是500克呢? 生:这上面写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重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刚才老师说一捆食盐重1千克,现在你们算出来是1000克,那这个1000克的重量和这个1千克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
师:对!1000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个千克。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P88的
1、
2、4题,结合课本进行练习
2、小老师作文
3、考考你
4、你知道吗?
四、小结
1、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它大约有多重,用什么单位比较好。不用多少久,你就会成为爸爸妈妈的生活好帮手的。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1000克=1千克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谭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 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 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 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 (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 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 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 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 (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下课!
四、附板书设计:
千克
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用克、g 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kg
g
1千克=1000克
千克、克、吨
知识要点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1千克=1000克 1kg=1000g 千克用字母kg表示。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吨用字母t表示.典型习题
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 )、( )和( )。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常用( )克作单位,称大批货物或描述桥梁的载重量等,通常用( )作单位。
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⑴一枚2分硬币重1( ) ⑵一筐水果重25( ) ⑶一个足球重455( ) ⑷一个鸭蛋重60( ) ⑸一头猪重150( ) ⑹一块巧克力重100( ) ⑺一盒药片重30( ) ⑻一条鱼重2( ) ⑼一枝钢笔重80( ) ⑽一只鸡重2( ) ⑾一头大象重3( ) ⑿一辆自行车重15( ) ⒀一包挂面重约200( ) ⒁一枝铅笔重约10( ) ⒂一个西瓜重8( ) ⒃一辆卡车能装货物4( ) ⒄小明体重35( ) ⒅一枚环形针重约2( ) ⒆一头鲸大约重35( ) ⒇一袋大米重50( )
3、1吨=( )千克 50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10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4吨=( )千克
4、读一读,填一填。
5、我会填。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 ) 350( ) 2( ) 载重4( ) 455( ) 32( )
6、在○里填上“﹤”“﹥”或“=”
3000千克○3吨 76克○67 千克 2001克○2千克 1500kg○5t 4000kg○4t 8000g○8kg 9000g
二、小法官,巧断案。(对的打“√”,错的打“×”)
1、小红妈妈的体重是50kg 。
(
2、4t=4000g (
3、2000克的大米比2千克的面粉重。 (
4、1小瓶墨水重100千克。 (
5、1袋食盐重500g,2袋这样的食盐重1kg。 (
6、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轻。 (
7、4千克24克与424克相等。 (
8、千克是比克大的质量单位。 (
9、5千克和5000千克相等。 (
10、1枚按钉重约1千克。 (
11、吨可以用来测量很重的物体。 (
12、1吨木头和1吨棉花比。木头重。
(
13、一辆汽车的载重大约是8吨。 ( 吨○998千克 ○9t ) ) ) ) ) ) ) ) ) ) ) ) )
14、8吨和8000千克相等。 ( )
三、解决问题
1.工厂原有煤30吨,如果每天烧950千克,那么8天后还剩多少千克?
2.小红体重30千克,哥哥比小红重18千克,哥哥又比爸爸轻20千克,爸爸重多少克?
3.妈妈买回20千克的大米,如果每天吃2千克,吃一个星期够不够?
4.菜场里有冬瓜8l千克,上午卖出38千克,下午卖出30千克,还剩多少千?
5、工厂运来一批煤,每辆货车每次运8吨,运了9次后,还剩23吨没运,这批煤一共有多少吨?
6、王大伯从9个瓜架上共改得南瓜2吨700千克,平均每个瓜架上改南瓜多少千克?
7、一头猪重120千克,一头牛的体重比一头猪体重的4倍还多20千克,一头牛重多少千克?
8、学校买来10吨水泥,第一次用去7吨,第二次用去650千克,还剩下水泥多重少于克?合多少吨多少千克?
9、l头大象重3吨200千克,是一头狮子重量的5倍。一头大象比一头狮子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多少千克?
10、一个鸵鸟蛋重1千克500克,是普通鸡蛋质量的30倍。一个普通鸡蛋重多少克?
11、一辆汽车载重是7吨,用它运送一批货物,运了6次后,还剩下24吨没运,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12、食堂买回来面粉60千克,买回大米是面粉的7倍,一共买回面粉和大米多少千克?
13、三年级学生有100人,平均每人体制30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89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一架天平及砝码、约重1克的物品、6袋重1千克的物品、估计物品的表格。
2.学生准备:每人一个2分硬币、收集一至两样有质量标识的物品;
小组材料:一台盘秤、一个体重计。一袋1千克的大米、两袋500克的精盐、一篮橘子和一个塑料袋(估计的物品:两把挂面、一袋枣、一袋面粉、两个果冻、一袋黄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桌上摆了这么多的物品,我想你们一定很好奇吧!要不先自己看一看,玩一玩,动手吧!(生自由玩)
师:(拍手,示意停止)好!请大家暂时停一下,看看哪组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物品放回原处。(大拇指表扬)
师:同学们,一会儿上课以后,咱们还能像刚才那样自由的玩吗? 师:那你们认为该怎么做呢?
生:听从老师的安排,管住自己的小手„„
师:哟!真是讲文明、守纪律的好孩子,相信大家一定能够管住自己的小手。
师:可以上课了吗?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吗?瞧,它们来啦!(课件播放喜羊羊和美羊羊超市购物的情境)要表示这袋苹果到底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生:克、千克、斤、公斤„„
师: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和公斤,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板书:克和千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究体验
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秤。
(1)出示一袋黄豆和一枚2分硬币。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袋黄豆,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它们谁轻谁重?要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2)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称。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电子称、台称、盘称、弹簧秤、磅秤、天平、杆秤、体重计)课件根据汇报逐一出示各种秤。归纳: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秤。
2.认识“克”,感知1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 师:如果想要知道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称来称呢? 生:天平。
(1)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①介绍认识天平。
师:好!一起来认识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取出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重;
(取出100克的砝码)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对,克还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
板书:g。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师:看看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右盘放一枚2分硬币)咱们先加入一个1克重的砝码(用镊子加入1克的砝码)耐心等待,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师:是不是像在玩跷跷板?再看看,这个时候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2:天平平衡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砝码就和这枚2分硬币一样重。
师:那你认为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 生:1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砝码重1克,天平平衡了,那这枚2分硬币就和砝码一样重了!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老师太佩服你分析问题的能力了!(鼓掌)这枚2分
2 硬币的确重1克。其实,一枚2分硬币都约重1克,板书: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那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上是什么感觉呢?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感受,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轻!
生2:太轻了,几乎没有感觉!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是对的,1克的确很轻! 生3:开始很轻,慢慢就觉得重了!
师:虽然1克很轻微,但你用心去感受也能感觉到! 生4:很重!
师:1克对你来说真的很重吗?你们觉得呢?看来,我们多数同学都感觉它很轻。
(3)找一找:哪些物品约重1克。
师:记住这种感觉了吗?好!每组都有两个盘子,里面装有一些物品,一会儿就请大家找一找盘子里面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克。有信心找到吗?
生:活动(找1克重的物品) 师:都找到了吗?你找到的是什么? 生:我找到的是一个图钉。
师:怎么找到的?多有创意的想法啊,请你大声地再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我是一只手拿这个2分的硬币,这样掂一掂,感觉和它差不多。
师:哦!你是用一枚2分的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像这样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和它差不多重的物品,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
师:哪些同学也是像他这样找到的?你找到的是什么?你呢?
师:同学们找出的一颗纽扣、一个图钉、两枚回形针以及
4、5粒黄豆,老师已经称过了,它们的确都约重1克。
(4)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师: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样物品,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重多少克? 生:我带来的是什么,有 重。
师:你怎么知道它重 克(千克)? 生:这上面写着它重 克(千克)。
师: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有这样的标识。你们找到了吗?你带来的是什么?你呢?同学们带来的这些物品,有的重几十克,有的重几百克,这些物品放在手上又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朋友们先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来掂一掂。
生:组内掂物品。
3 师:掂过以后,你想说点儿什么? 生1:我觉得50克也很轻。
生2:我觉得60克比200克要轻一些。
师:看来你一边在感受一边还在比较。
生3:我觉得这些几十克,几百克的物品都很轻! 师:那请你上来掂一掂这袋黄豆,估计一下它有多重? 生:比我们带来的物品重多了,可能有
8、9百克吧? 师:请你再来掂一掂,你估计它有多重? 生:我觉得可能1千克左右吧!
师:如果再用这架天平来称这袋黄豆,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天平太小了,这袋米太重了! 师:那你们认为用什么秤才合适呢? 生:台称、电子秤(可以!)盘秤 3.认识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1)认识盘秤。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到盘秤,你们会认盘秤吗?
课件出示盘秤,指针指着“0”:一起来看看!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还可以用字母kg来表示。板书:公斤、kg。
课件出示指针指着“1”,问:如果放入物品后,指针指着1,表示有多重?(1千克) 课件出示指针指着“5”,问:指着5呢?(5千克) (2)称一称,掂一掂。
师:看来大家都会认盘秤了!我们就一起来称一称!请听要求:每组都有这样的一袋黄豆,一会儿请组长带领大家先称出这袋黄豆有多重,再轮流来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行动吧!
生:先称再掂。
师:你们称出这袋黄豆有多重?(1千克)你们呢?你们呢? 师:我们每组的这袋黄豆都重1千克,掂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重。(你感觉它有点儿重)
生2:我觉得有点儿沉,比1克重多了,我的手腕都酸了! 生3:我觉得很轻!(看来你的手劲儿挺大!) 生4:我觉得它一般,不清也不重!
师:看来,1千克比较重;
同样的物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4 (3)估一估、称一称
师:每组的红色篮子里面都装有不同的物品,一会儿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估完后再一起用称来称一称,看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生:活动(先估再称)
师:你们估计的是什么?称出来有多重?(1千克的铁)哪个同学估得最接近? 师:你们呢?称出来有多重?(1千克的饼干)
师:同学们看,这块儿小小的铁重1千克,这一大袋饼干也重1千克,看来呀!我们不能只根据物品的大小来估计它们的轻重,还必须用手来„„(掂一掂)
(4)掂一掂,比一比:感知1克和1千克的区别。
师:好!一会儿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开始!
生:对比着来掂。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克太轻了,1千克重死了,1千克很重!(1千克比较重) 生2:1克很轻,1千克比1克重得多!
师:看来,1克和1千克确实差别很大。那到底多少个1克才和1千克一样重呢?请你大胆的猜一猜!你猜多少个?你觉得呢?你呢?
4.建立“克”和“千克”的关系。
(1)研究“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那到底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一会儿就请各小组想办法,用黄色篮子里面的物品去验证验证,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小组合作研究。
师:验证结果出来了吗?哪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生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就重1000克。放到盘秤上称出来是1千克,所以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都是这两袋盐,算出来是1000克(板书: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板书:1千克)所以你们认为多少个1克就和1千克一样重?(1000个)
师:哪组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2:一个果冻重200克,一把面重800克,加起来就重1000克,把它们放到盘秤上称出来是1千克,都是这两样东西,所以1千克就等于1000克。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3:一袋味精重100克,10袋这样的味精就重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师:哦!老师明白了,你们都认为多少个1克才和1千克一样重?(1000个)也就是说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一样重)一样重,中间应该用„„(等号)板书:=来连接。
5 (2)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物品来进行验证,得出了1千克=1000克的结论,一起来读一读!再倒过来读一读。
(3)口答:我们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那生活中哪些物品应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又应该选择千克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4)(课件出示)口答: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枝铅笔约重15( ) 一本数学书约重180( )
找一个问:请问,这里为什么要选择“克”?看来,在选择单位的时候既要看这个物品是什么,还要看告诉的数据是多少?也就是说找一个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单位。请大家打开数学书翻到第89页,完成书上第5题。
(5)(课件出示)练习:在○里填上“>”、“< ”或“=”。
2千克 ○ 2000克 5千克 ○ 4900克
800克 ○ 1千克 2500克 ○ 3千克(问: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把千克换成了克,再来进行比较。)答案跟他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你错在哪里?现在改过来了吗?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一抓准。
师:同学们都填对了,真能干!生活中有许多技艺超群的能人,他们在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一刀准、一抓准!北京百货大楼张秉贵就是这样的一位能人,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技艺,也就是说顾客想要多少,他就能用手抓出多少,他的手就像一台称!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练一练“一抓准”的本领?好!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听清要求:一会儿请大家从果篮里取出1千克重的橘子装到这个塑料袋里,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近接1千克。记住:在取的过程中,不能用称!能做到吗?请组长端出位置旁边的果篮,开始行动!
生:抓橘子。
师: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到底哪一组取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呢?请组长把你们取的橘子拿上来,按从1到6组的顺序排好队,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师边看结果边板书。
师:你们取得太准了,老师送你们一个“一抓准小组”的称号!你们的手也可以当称来用了!其它小组也不错,取出的橘子也都大约重1千克,你们离“一抓准”的目标也不远了!
师:看看,哪组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你们离“一抓准”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其它小组也不错,取出的橘子也都大约重1千克。
2.称体重
6 师:同学们都参加过体检,要知道自己有多重,应该用什么称?体重计也是用千克作单位的。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重?好!一会儿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看秤,组织同学们依次到体重计上去称一称,把称出来的结果填到自己的这张表上。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称的时候请你站直!能做到吗?去称一称吧!
生:小组合作称体重。
师:都知道自己有多重了吗?你有多重?你呢?其实小朋友的正常体重有一个标准范围,(课件出示身高标准体重)比如:男生的身高在120厘米到125厘米之间,正常的体重应该是25到30千克,如果大于这个体重范围,说明偏重;
小于这个范围,说明偏轻。课前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现在又知道了自己的体重,请你对照这个标准来看一看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在相应的地方打一个勾。
生:根据标准进行判断。
师:体重正常的小朋友请举手,偏轻的小朋友请举手,同学们想对她们说点儿什么?孩子,你的体重怎么样?(偏重)今天知道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或是打算?
四、自我评价,自我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见识?组内自己评价一下,今天你们小组表现得怎样?老师也认为你们表现得很出色,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它们的关系,还会根据物品的轻重选择合适的单位,老师最欣赏大家的是会用比较的方法来估计出物品有多重。
《克与千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以及了解知道物体重量的方法。
3.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重要性 4.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具准备]:课件、硬币、水、萝卜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ppt出示跷跷板游戏图) 师:你能从图片中知道图片中哪位同学重,哪位轻? 师:那你能知道这两只鸭子谁轻谁重吗?有什么方法? 预设回答:1.称2.跷跷板3.用手“掂”。
师:要知道谁轻谁重,就是要知道他们分别的重量是多少。那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重量单位吗?
预设回答:克、千克、斤、两、公斤
说明:克与千克世界所有人都用的,而其他的只在中国使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与千克”(并板书)
二、新授
(一)“克的认识” 1.感受1g 师:那么1g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每一个小组桌上都有一节萝卜杆用手掂一掂,你感觉怎么样?放在一个手指上怎么样?
师:那这一节萝卜杆到底多重呢?请谁来帮忙?(引入天平,并简单介绍天平的看法) 利用ppt展示称量过程及结果 2.说1g的物体
师:这节萝卜杆重1g,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g?(请学生自由发言) 3.掂物并估量物体
师:大家已经知道1g的重量了,请掂一掂硬币和书本,你能估计出它们重量吗? 4.总结
仔细观察ppt上的物品和它们的重量,你有什么发现吗? 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
(二)“千克的认识” 1.寻找1“千克”
师:在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克”这个新的重量单位了,还有一位单位朋友,被我们放在那里很久了,它藏起来了,你能在主题图里找出来吗?(ppt出示主题图) 2.感受1“千克
师:1千克有多重呢?桌上有个黑色口袋,掂一掂。
师: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1千克。相不相信,我们要用什么来帮忙呢?(引入秤,并介绍怎么读秤) 3.总结
师: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那重的物体一般用什么作单位呢?(用“千克”)
三、课堂强化 判断一篇日记是真是假?
四、家庭作业
105页第2题,106页第5题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 那重的物体一般用用“千克”作单位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探索
1.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提问: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
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可适当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质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五、布置作业:
填一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探索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提问引导:
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 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 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
3.口答单位换算。
1000克=()克 4千克=()克 7000克=()千克 10千克=()克 5000克=()千克 9千克=()克 \\\\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5。
学生操作体验。
5.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布置作业: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
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
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
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
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圈单位: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
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
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
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
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
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千克,20÷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千克、克、克 2.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
35千克;
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
>;
<。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
板书
克和千克
[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教学重点】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1.揭示课题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2.直观感受相同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皮皮:你要哪杯?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较重——它的质量就多;
橙汁少——感觉比较轻——它的质量就少。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靠“掂”的办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
“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1.了解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方法1: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设问: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 明确: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
方法2:用秤称一称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秤称一称。问题: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1)指导使用盘秤。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第一: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第二: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观察:这台秤的质量单位——千克。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
指针指向2时,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这台秤所能称量的最多质量。称盐——验证质量(2)指导使用天平这是天平,小朋友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左托盘中放被称量的物体,右托盘用镊子加减砝码;
第二:天平平衡,表明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我们根据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因为砝码的质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称硬币——验证质量(3)对比感受1千克和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这是玲玲,她把盐和硬币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们猜猜,她有什么感觉?小结:1千克质量的盐比较重,1克质量的硬币比较轻。
(二)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1. 再次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1)玲玲又称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2)请小朋友们也像玲玲这样,把1克和1千克的物体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快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感觉:1克质量的大米比较轻,1千克质量的大米比较重。2.提出问题“千克”与“克”都是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小朋友都知道:1千克=1000克 3.检验关系(1)怎样验证这个关系呢?备选物体: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肠,200克鲮鱼,100克方便面方法1:用2个500克凑出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质量为1千克。方法2:将两袋淀粉放在盘秤中,再将其放入电子秤中,找到相等关系;
方法3:不同的凑出1000克的方案;
通过检验,证实了:1千克=1000克 (或写成) 1kg=1000g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1个(1)千克和1000个(1)克表示的质量相等;
另一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呢?两个式子可以合写在一起,有:1千克(kg)=1000克(g)
(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1.体会1千克同种物体的质量与数量间的关系菜站的货架上摆着三种大小不同的西红柿。每个小动物买西红柿的个数是这样的 兰兔宝宝红兔宝宝粉兔宝宝西红柿(个)58138想一想:哪个兔宝宝买的西红柿质量最多?你是怎样想的?细心的小朋友都知道,每个兔宝宝都买回1千克西红柿,所以质量是相等的。为什么质量都是1千克的西红柿个数不同?感受:都是西红柿,个大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多,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少;
个小的,每个西红柿的质量少,1千克质量的个数就多;
2.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1)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常用的、喜欢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物体。(2)比较物体的质量请小朋友们比一比:第一层:比较不同质量单位的物体。1克邮票比1千克画报质量少,1千克画报比1克邮票质量多;
1千克螺母比1克云豆质量多,1克云豆比1千克螺母质量少;
引导概括: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结:1千克比1克质量多,1克比1千克质量少,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第二层:比较相同质量单位的物体。比较两个体积有较大差别的物体:1千克螺母和1千克面包哪个质量多?提示:用处不同,颜色不同,螺母一小堆,占地方小;
面包占地方大;
可它们的质量相看来:要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不能仅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观察,而要实际称一称。(3)拓展思考皮皮:我从电视中看到宇宙飞船里的物体还会飞呢?我有个问题:就说这两袋面包吧,它们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一样么?小朋友:你也有同样的问题吗?建议小朋友们去问爸爸、妈妈,去问老师,去查一查书上是怎样说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估计实际物品的质量玲玲是个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报亭旁看到晨报——报纸特写,泡:多重?小区门口看到一学生的卡通水壶——水壶的特写,泡:多重?上语文课查小学生字典——字典特写——泡:多重?程序:(1)选择质量单位;
(2)实物联想;
(3)估测质量;
(3)实际质量小结:小朋友们要锻炼自己的估测能力,它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一项能力。当估测物体质量时,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质量是1千克、1克的实际物体作参考,帮助你进行估测。2.描述物体的质量(1)整体呈现上述物体的质量这是玲玲感兴趣的物体的质量。(2)请你把这些质量分类;
(3)描述物体的质量。方法:以某种1千克(或1克)质量的物体为依据描述物体的质量。怎样解释500克质量是多少呢?如:水壶相当于500个2分硬币的质量。
(五)巩固练习1.比一比。(在( )里填上“>”、“
三、实际应用1.小强的早餐1杯牛奶,2片面包,1个鸡蛋;
问题:小强早餐要吃的这些食品的质量一共有多少克?2.小强的体重芳芳(卡通头像)小强小华体重(22)kg25kg(40)kg身高128cm133cm135cm胸围56cm60cm73cm(1)认识表格;
(2)理解25kg的意义(3)推测小芳与小华的身体质量,说明思考过程。(4)提出数学问题;
(5)与标准体重相比,有什么建议。3.小强的登山计划出示香山图片,介绍香山:主峰海拔557米,路可陡了人称“鬼见愁”。暑假中,小强打算在暑假中跟他最要好的小伙伴芳芳和小华举行一个三人的爬山比赛,看谁最先登上“鬼见愁”。(1)要是在山上吃午餐,你会建议他们带哪些食品? (2)在没有秤的情况下,你能估计出每个人要背的食品的质量有多少吗? 小朋友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物体的质量有关的问题,相信你们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人人成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小小数学家。作业:1.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正好是1千克。2. 统计你一天要喝掉多少质量的水。3.课改教材P64—P66页上的练习。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
1课时 认识克
1课时 练习五
1课时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
504×=
7×4-5=
5×700=
52+48=
7×500=
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02-54=
76+67=
7×400=
80×5=
600×7=
300×8=
二、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四、作业设计:
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7千克=()克
6千克=()克
()千克=9000克
45克-5克=()克
二、教学设计: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一)基础训练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提高训练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三)综合训练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作业设计:
补充练习34-35
四、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还学会了秤的使用方法。) 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1克有多重?(出示一枚2分硬币)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估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把字典放到秤上),出示课件。 老师的字典是0g吗?请你说一说。
2.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3.这里1000克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量单位。用英文字母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4.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1千克与1000克的区别)
5.我们已经知道1克和一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出示硬币,让学生感知2分硬币是非常轻的),那1千克有多重呢?(抛一抛字典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字典非常重) 请几个小朋友们掂一掂字典的重量,感知一下1千克的重量。
(让学生掂一掂小组内放置的1千克的常见物品:几本数学书、几袋糖、几包瓜子、几只苹果等。)
6.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也就是多少克呢?
[板书:2kg=2000g] 3千克是多少克?4千克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它们呢?
2.出示题目: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 )
(2)书桌重10 ( )
(3)足球重350( )
(4)鸡蛋重65 ( )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手势校对,1表示克,2表示千克,说说理由)
(让学生搬一搬书桌,感知差不多与10本1千克的字典一样重的重量。)
3.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比较2分硬币和一本字典的重量的大小,去估测实际物体。
(三)秤重
1.出示:实物书包。
估一估它有多重呢? 现在我们来秤一下,看谁估得准。
你们仔细看,它不正好是整千克数,怎么办呢?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3.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请多个同学说一说。
(先把2千克换算成2000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小结
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四)小练习
1.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3题,独立完成)
2.学生看图片交流。(说一说换算的过程)
二、克和千克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独立完成) 汇报。
(1)320g+600g=920g
(2)秤面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板书课题: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5000g=( )kg8kg=( )g6kg800g=( )g5kg200g=( )g450g+320g=( )g980g-450g=( )g
师:请小朋友说说我们在换算千克和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完成书上第6题。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掂一掂,估计一下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数学课本 铅笔盒 数学练习册 新华字典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使用秤精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重量,那就只有靠我们小朋友自己估测,并要尽量把重量估的最接近。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备课人:XXX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解、谈话、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一张学生用的圆卡片(约重1克)、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呢老师问你一个问题,我们以前认识了长度单位,那么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长度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那么重量单位我们要用什么表示呢?
导入:妈妈去买菜、买水果的时候,菜与水果的重量应该用什么表示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克”,感知1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 出示一粒口香糖重1
克,一枚一角钱的硬币重约1克。
师:如果老师把一枚硬币换成一张卡片,想要知道这枚一张卡片有多重,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称来称呢? 生:天平。
(1)称一称一张卡片有多重。
①介绍认识天平。
师:好!一起来认识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取出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重;
(取出100克的砝码)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00克呢!你们看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张卡片有多重。
师:看看这张卡片有多重。(右盘放一张卡片)咱们先加入一个1克重的砝码(用镊子加入1克的砝码)耐心等待,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师:是不是像在玩跷跷板?再看看,这个时候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2:天平平衡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砝码就和这张卡片一样重。
师:那你认为这张卡片有多重? 生:1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砝码重1克,天平平衡了,那这张卡片就和砝码一样重了! 师:对。
③老师每一桌发一张卡片,让学生感受一克有多重。
④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提问:一克的物品是不是很轻?(学生回答:对) 师:那么就是这么一克的毒品对人的危害却很大。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相关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
(四)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的;
(五)非法传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者易制毒化学品制造方法的;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二)在公安机关查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时为违法犯罪行为人通风报信的;
(三)阻碍依法进行毒品检查的;
(四)隐藏、转移、变卖或者损毁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扣押、查封、冻结的涉及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财物的。
第六十一条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绍买卖毒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提醒学生“毒品”一克都不能去沾,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
2、认识“千克”,出示一袋面粉的图片。
让学生学生考虑我们这袋面粉还能不能用“克”作单位?
出示一袋面粉重量所用的单位(千克)。再出示2袋500克的盐重一千克。
提问:为什么要用千克呢?(物品比较重)
小结:我们在称较轻的物品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克”,而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
3、克与千克的关系。 谈话:1千克有多重呢?
引导:一张卡片重一克,十张卡片重多少克?(10克)10个10克就是多少克?(100克)10个100克是多少克?(1000克) 问:1000克等于1千克吗?
告诉学生1000克就是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认识电子称、盘秤、弹簧秤、秤磅。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一个苹果是150(
)
2袋盐重1( ) 篮球重300(
) 一瓶酒重750(
)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管牙膏重100(
)。一只鸡蛋重50(
)。
一位小朋友重23(
)。一个西瓜重3(
)。
四、课后小结
克和千克是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过去也称重量单位,在表示较轻物体的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在表示稍重物体的重量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以后我们还要学习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单位。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个一角钱硬币的重量约1克
1千克=1000克
神奇克隆教学设计(共4篇)
巧克力diy活动方案(共6篇)
小学手工课千纸鹤教案模板(共3篇)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读后感(共16篇)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共7篇)
上一篇:河北初二英语教案设计模板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