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对策及实践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 图书信息中心,广东 东莞 523106)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本地社区的现状 以及服务地方的必要性,探讨了信息时代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对策,并例举东莞理工 学院城市学院服务樟村社区,以期为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地方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24—0130—02
20世纪80年代初 期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由省级以下地方中心城市兴办的综合性或多学科 的本、专科院校。20多年来,这批新兴的院校蓬勃发展,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园地中的一支生 力军,承担着为地方社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任务。基于地方大学立足于本土、本着 为地方服务的办学思想,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上往往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 具体特点相结合。而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更是肩负着为地方传播精神文明和推动文化建 设的历史使命。文章着重就信息时代,地方大学图书馆应如何紧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 势和潜力,扩大职能,为地方社区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进行探讨。
1 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必要性
大学图书馆长期以来以其雄厚的实力在我国图书馆界占据重要地位,大学图书馆所占有的各 类资源占地方资源一半以上[1]。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这些优势,但是它们的职能 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公民能力的提高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大学图书馆为本单位教学和科 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使然,但若仅限于此便难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更难以适 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培育人才的高校图书馆,地方大学图 书馆开展社区服务,既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又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1.1 由地方大学图书馆自身的性质决定
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是构建学 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利用图书馆这一文化窗口是先进 文化建设的形势要求。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馆舍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全满足众多市 民的广泛需求。地方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现代的传播技术与手段,向公众开放,让 全社会共享,既可为公共馆承担部分为社会读者服务的职责,起到分流作用,又提高了文献 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对于人类智慧和创造活动的启迪功能,更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种 推动和促进。
1.2 地方大学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
地方大学由于直接受地方政府领导,办学经费也由地方财政拨给,大都办学历史不长,实力 更是没法与知名高校相比,所以只有立足所在区域,增强为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服务的主 动性和适应性,才是生存之道。地方大学图书馆在为地方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也促使工作人 员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改变智能结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 水平。所以,面向社会,投身于市场经济,在直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中求生存、求发 展、求提高,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必由之路。走这条路,也更能促进和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 健康发展。
2 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的现状
从世界各国地方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看,地方大学的创立主要是针对地区发展服务的,充当 着政府决策智囊与支持城市科研发展的作用。地方大学在与地区经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 联系的同时,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满足地区与社区的需要同样是地方大学的主要职能之 一。世界各国皆是如此,如英国的新学院提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伦敦城市大学将“为 伦敦的世界级都市地位作出显著的贡献”,“为社区和所有持股人利益服务”列为办学宗旨 之一;美国的赠地学院、市(州)立学院等始终遵循“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香港城 市大学的使命为“培育和扩展学生的才能,开创可应用的知识,从而辅助社会和经济发展” ;横滨城市大学则以“利用学校的人文和知识资源为社区服务”为目标[2]。
在我国,地方大学图书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学校的内部设施,其资源只能“为学校的教学和 科研服务”,形成了封闭式的办馆思想和运行机制。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未能 在地方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中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2.1 服务观念不强,缺乏主动意识
长期以来,地方大学图书馆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职能,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在大 学图书馆与广大社会读者之间好像有一座无形的“围墙”,广大社会读者敬而远之,而且图 书馆工作人员“主业”和“副业”区分明显,大学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基础,地方大学 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社区服务, 也不敢大胆开拓社区服务工作领域。如何拆除“围墙”,将图书馆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2 社区服务规划不足,缺乏指导
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虽然有20多年的历程,文献资源在本地区占居优势,但与大型综 合性图书馆相比,毕竟还是小巫见大巫;总之,大部分建设情况不尽人意,缺乏规划,软硬 件条件存在较大不足。同时,文献资源存量有限,内容更新缓慢,信息管理系统落后,跨馆 借阅不方便,这些往往造成图书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情况都导致大学图书馆服务跟 不上地方的发展和居民的需要,居民利用率很低,使其在社区文化服务中难以发挥主力军的 作用。从综合馆力来评价,地方大学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自身尚存不少困难。
2.3 社区服务活动形式单一
从总体来看,地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相对 简单,社区服务往往被理解为通俗简单的讲座、展览等形式,难以凸显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 文化的主旨,以至活动项目单一、文化功能削弱[3]。这些都难以激发年轻人的兴 趣,导致参与社区活动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或儿童,几乎看不到青年人的影子。加之地方 大学图书馆较之综合性图书馆而言,馆力不强,加上地区服务工作不得力,因而地方大学图 书馆开展社区服务的信誉还未建立起来。同时,社会用户对地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信 誉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服务工作开展存在难点。
地方大学图书馆发展受限,固然有社会上信息观念不强,对图书馆了解不多等外部原因 ,但关键问题还在于图书馆本身还没有树立起必须为地方服务的观念,很多地方大学图书馆 都还没有服务社区的意识,将为地方服务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4]。在这种思想指 导下,为地方服务往往是浅尝辄止,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所以,服务社区收效甚微。
3 地方大学图书馆服务社区的对策和措施
图书馆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丰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地方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自身的 社会责任感,秉承和谐与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立足于地方,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进 一步拓展服务对象和发展空间,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协助社区开发多元发展的文化建设道 路,将信息服务辐射到周边社区,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努力承担文化使者的角色 ,利用学校的人文和知识资源为社区服务。
3.1 转变观念,主动出击
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大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 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素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地方大学图书 馆应突破封闭式的办馆思想,在不削弱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前提下,实行一馆两业的 办法,地方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至于如何实行一馆两业,馆领导必须根据现行的有关政策 先做好规划,对开设服务项目、本馆人员工作安排、部门之间协调、经费分配等,列入工作 日程,加强宏观指导,使为地方服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并保证信息服务具有较高 的质量,而不是流于一般化的服务。
3.2 参与社区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建设应以实用、方便、舒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为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可利用的信息和场所。地方大学图书 馆要为社区图书馆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可以协助进行读者调查工作,对本社区居 民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居民的信息服务需求,从而定位社区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类型,根据供需关系来配置适当的文献资源、提供针对性服务,并据此做 好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及长期规划,以使社区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其成为人与人之间 的文化纽带。
3.3 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精”观念,也给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实现资源共享造成障 碍。因此,必须冲破传统旧思想的束缚,改变观念,打破按系统各自为政的条条框框,加强 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在所在地区高校图工委和各级图书馆学会的指导与协调下,形 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的图书馆协作网,分工协作,共存共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通过对社区进行开放,把社区图书馆作为校内馆的分馆,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通借通 还,免费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既提高了校内资源的利用率,又方便了社区居民。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图书资源交换制度,以促进社区图书馆的高效运作和可持续性发展。
3.4 提供专业性指导
地方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是社区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地方大学图书 馆有一支受过良好教育、学有专长的专业队伍,其文化水平高、学科专业齐全、工作经验丰 富,可以对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与咨询作用,解决社区图书馆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如社 区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从图书的采购、编目加工、管理到馆藏数字化,地方大学图书馆都可 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和培训,承担高级顾问角色;对于社区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也能提供相关 的信息咨询。
3.5 举行互动活动
地方大学图书馆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譬如读书节、文化讲座、技能比赛和知识 竞赛等等,均可邀请社区组队参加,通过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社区文化发展,增强社区的凝 聚力[6]。这不但为社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能大大提高社区民众的文 化生活水平。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区中年轻一代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有助于解决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年轻人参与率低的问题。当然,社区也能成为大学生社 会实践和民族教育的基地,使地方大学从社区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 进一步满足社区成员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4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服务樟村社区实例分析
基于地方大学特殊的功能定位与职能使命,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利用高校丰 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与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优势,直接走进樟村城市社区,主动参与到樟村社 区文化建设中来,为社会直接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服务。首次启动的“走进樟村”具体活动内 容主要包括:①对樟村社区居民进行文化信息需求现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樟村的 文化建设规划提供最直接有效的依据。②协助樟村设立社区图书馆,并在技术、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利用现有的图书及设备 供应商资源,协助樟村社区选购图书以及设备,并指导其对图书进行相应分类、排架等,为 其解决疑难问题,使樟村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实现资源共享,使樟村社区图书馆成为城市学院图书馆分馆。④免费为樟村居民办理图书 借阅证,开放学院图书馆所有馆藏资源,并提供专业服务,。⑤为樟村社区企业提供专题信 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⑥在樟村举办“图书馆利用知识讲座”、“网络利用知识讲座”等活动。⑦邀请樟村居民参与校园“4.23世界读书日”读书节活动,包括“享受经典”读书征文大赛 、标志性雕塑设计大赛、读书格言网络征集大赛 、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竞赛 、东莞本土地方 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等等,极大地活跃了樟村社区的文化氛围。
“走进樟村”只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开展为地方社区服务的一个序曲,其 随后将通过走进更多的地方社区,直接与社区、与市民对话,了解需求、增加互动,进一步 谋求图书馆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使城市学院图书馆的 优质文献信息资源走进社区、服务市民,积极开创社区和地方大学图书文化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余丽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5,(2):15~16.
[2] 黄海华.一些境外城市大学的发展简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32 ~34.
[3] 张建国,邓晓智.个性化信息服务是转型时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向[J]. 情 报杂志,2003,(10):13~14.
[4] 莫其强.地方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策略分析[J].图书情报 知识,2002,(4):43~47.
[5] 刘清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 003,(12):67~68.
[6] 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 03,(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