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应大力实施扬长教育
扬长教育是指在中小学阶段以培养具有创造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创造为本位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扬长教育,其目的是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突出培养学生人格,为多元化的社会培养多元化的成功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具有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凸现。这对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国内外教育研究工作者,对以素质教育为总方向的扬长教育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宏观角度讲,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即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即弱势)。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因为扬长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潜在的智能,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避短,克服整齐划一对学生的种种束缚。
扬长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全国各地又掀起了学习热潮,各种学科逐步同国际教育接轨,国际化的学科竞赛如春笋般的突起。为应人才急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成了宠儿,学生几乎都在“苦读+科举”的恶性循环下读书。从种种事例来看,我国的学生更是“应试教育”下的受害者,这一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迫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博士黄全愈教授,通过他对美国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对他孩子在美国学习实践活动的观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可以教给学生知识,但创造力是教不出来的!华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李政道等教授,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及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发表了重要见解。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起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
根据对本地区的调查,凡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招生时都有政策方面的倾斜,即在重点中学有拔尖和优先录取的招生优势,即便是这样,这些重点中学每年拔尖和正式录取800至1200人不等,还要招收几百个择校生,然而,每年毕业时也只有不到400人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这类学校只是一味地抓文化成绩的提高。我认为,这种做法等于自己为自己堵塞提高高考升学率的通路。
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是着力于多元化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特长教育这一块主要是单独或提前招收音乐、体育、美术、艺术设计、艺术编导、服装表演、空乘服务、小语种等有特长的学生,还有自主招生、保送招生等等。所以,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高校殿堂,走上成才的金光大道。每个班只要有四五个学生通过特长专业途径考上大学,一个学校一个年级20多个班一年就能多考100个左右的学生,那么,升学比例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通过努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而那些成绩较差但有一定特长的同学,往往也能借助于特长考上大学,也能成为社会的技术人才。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学校可以指导文化成绩欠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个人爱好以及人生发展的方向正确选择专业,并指导他们提前接受适当的培训,这样的话,一个在高一、高二处于中等甚至中等偏下成绩但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比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容易考上重点大学,甚至也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重点大学。所以,学校完全有义务、有责任帮助那些文化成绩欠佳但可以发展一定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理想的升学和成才之路。
上一篇:法学教育转型应用型方向前景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