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后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三峡库区地处三峡水库周边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域。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但是库区后续发展将面临着一些特殊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生态屏障功能亟待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消落区治理、污染物排放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库区移民与水土流失问题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方向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生态屏障;生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1-0112-06
不含重庆主城区,三峡库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19个县(区),总面积5.60万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1471万人。当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时,将形成长667公里、面积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目前,三峡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库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各行业生产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人群健康状况基本正常。库区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目前发展中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下文在对三峡库区后续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支撑条件。
一、三峡库区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社会事业尚有较大差距
1 与全国差距依然较大。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库区地区生产总值203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34万元,分别是1992年的12.9倍和14.4倍,但是差距仍然较大。2008年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的70.8%、西部的104.7%、湖北的85.3%、重庆的94.3%。库区经济在所在省市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1981—2008年,除渝北区和巴南区之外的重庆13个库区县(区)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下降了3.4个百分点。
2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然滞后。库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虽取得还账式、恢复性的改善,但与全国和湖北省、重庆市相比仍显赢弱,远不能适应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公路网络密度小、等级低,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库区19个县(区)中有丰都、巫山、奉节等9个县至今不通高速公路,重庆库区与主城区及周边三省无快速通道连接,库区腹地等级公路比重仅占32%,乡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51.1%和16.7%,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和湖北省、重庆市水平。重庆库区尚有3.9万户、8万人属无电人口,农网改造率仅为68%。
2007年,重庆库区每10万人口高校在校生622人,远低于全市2043人的水平;库区仅有1所三级甲等医院,医疗卫生资源仅为全市的20%;库区15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5个文化馆只有1个达标;公共体育设施人均场地面积仅为0.38平方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库区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三峡工程在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国家严格控制库区和坝区人口增长及基本建设,虽然较好地控制了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水下投资的过度膨胀,也避免了因库区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导致移民补偿资金总量的增加,却使库区特别是淹没区丧失了多次发展机遇,由此造成的差距长达几十年。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库区产生了大量的淹没损失,加剧了库区本来就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2007年库区人均耕地面积0.72亩,分别相当于湖北省的58.5%、重庆市的60.5%;在耕地中,坡度小于10°的占21.7%,10°~15°的占29.8%,15°~25°的占31.8%,大于25°的陡坡地占17.7%(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12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王一鸣,2004)。重庆库区有绝对贫困人口64.4万人、相对贫困人口193.9万人,均占全市的70%(王顺克。200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规划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沿海的浙江等省到2010年将实现这一目标,但库区尤其是库腹区整体奔小康的进程滞后(表一1)。目前重庆库区基本小康实现程度总体比全市滞后2年,比全国滞后4年左右。
(三)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1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库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已查出崩塌、滑坡1153处,总体积37.1247亿立方米。水库两岸崩塌、滑坡428处(其中干流304处)、总体积27.9543亿立方米(其中干流14.0092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蓄水后将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地质灾害。两岸有泥石流痕迹的沟谷280条,近期有活动且有危害的33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据预测,在正常蓄水175米时.在5927公里的江岸线上,有403公里为不稳定或欠稳定的岸坡,占岸线总长度的6.8%。目前,大型滑坡体近20年来出现新的活动高潮(崔如波,2005)。2007年4-7月,强降雨过程致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多次、持续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灾死亡1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
2 水库消落区亟待治理。三峡成库后,为保证发电需要,库区冬季正常蓄水位为175米,夏季为了防洪水位降至145米,由此将在库岸两侧形成30米水位落差、面积达44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在两岸坡度较陡、土质为沙土的库段,水位下降时,垃圾、杂草等污染物及水分、泥沙都易随水流走,消落带危害不大;而两岸坡度较缓、土质为泥土的库段,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留滞在消落带上,加之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消落带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净,还可能形成零星小面积死水塘,严重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三峡水库冬、夏两季年年蓄退水位,第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雷霞、秦勇,2003)。展,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投入使用,1996—2007年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了42.5%,但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了0.93倍,化学需氧量增加了4.85倍,氨氮增加了6.27倍(表一2);2007年,库区19个城镇共产生生活垃圾227.80万吨,其中散
排46.91万吨,占21.6%。库区主要排污区域为重庆主城区、涪陵、奉节等。
4 农村面源及养殖污染突出。三峡库区污染负荷50%以上来自农村面源污染,使面源污染的贡献率高达40%-60%,是造成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张彦春、王孟钧、戴若林,2007)。主要表现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以及大量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2000年以来,库区化肥施用量略有上升,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压力加大,氮磷流失成为水体污染源之一(表一3)。农药使用量略有减少,但有机磷等高毒农药使用仍很普遍。由于农村面源及养殖业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
总的来看,库区内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有所退化,生态系统结构有所改变,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环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的区域只占总面积的13%(燕文明、刘凌、宋兰兰,2008)。
二、三峡库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出发,考虑到区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基础和国际国内环境等因素,未来三峡库区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落实移民扶持政策,大力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建设西部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带
1 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未来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峡库区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有条件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特色经济走廊。t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壮大和对外辐射的重要传递区,加快库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传导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发挥长江流域的整体优势。移民的安稳致富只有依靠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利用三峡库区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柑橘、优质草食牲畜、优质榨菜、现代中药材、优质烟叶、优质油菜、优质水产、优质香料产业。依托相对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转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能源工业、矿电联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丝麻纺织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盐气化工、建材工业、林浆纸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
2 国际重要的黄金旅游带。三峡库区拥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黄金水道、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首和中国14条旅游热线首选,也是我国最早向国际市场推出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8年长江三峡接待国内外游客2830万人次,旅游收入150亿元(谢倩、李明明.2009)。依托三峡库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新三峡”为品牌,塑造“高峡平湖、三峡腹地”主题形象,把三峡库区打造成世界级内河游船观光旅游精品,使之成为集生态效益、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黄金旅游带。
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生态替代型产业,要把库区旅游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价值观、开发观、消费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产业。
3 中西部重要的运输通道。库区水运条件优越.库区的发展对物流业的现实需求增长较快。充分利用三峡成库、长江水位升高、航运条件改善的新优势,加快库区港口、码头建设,发展现代内河航运业,与高速公路、铁路等进行多形式联运,形成西部地区的东向出海大通道,把现代内河航运业发展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的产业。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纽带作用,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加快物流业发展。
(二)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长江沿江地区已成为与沿海地区并驾齐驱的国家生产力布局主轴线。1990年以来,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沿江产业快速集聚,以及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导致长江水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长江保护与发展正进入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2007)。
1 库区人口超载,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梁福庆,2009)。库区现有人口密度302人,平方公里.是全国的2.1倍、国内同类地区的4~5倍(周季钢,2007),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都相对不足(王冰、黄岱,2005)。唐德祥、马金海、王筱欣(2007)的研究表明,2006-2010年三峡库区人口承载力为605万~671万人,超载1.38~1.69倍。
2 三峡工程运行后库区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形势与问题。由于库区的点源、面源和流动的污染源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水库蓄水后,水库回水影响区水流减缓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现在库区水体中TP、TN等营养指标的浓度已达到湖泊中富营养化水平(表一4),虽干流不具备发生富营养化的水文条件,但水库库湾及支流回水区每年春夏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2003年蓄水以来逐年加重,2007年水华爆发时间明显提前、程度明显加深,库区7条一级支流在2月22日开始出现水华,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往年;同时,库区部分支流水华藻类优势种总体上呈现出由河流型向湖泊型演变的趋势(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重庆主城区、长.寿、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巴东、涪陵、万州等江段近岸水域出现了明显的岸边污染带,长度在1.0~15.0公里之间,宽度50~150米,较蓄水前明显扩大(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2007)。
3 库区的水安全突出表现为水质安全。维系长江流域经济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是水,库区的水安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要远远超出三峡工程本身(王钟,2006)。库区水量可以基本满足需求,水安全突出表现为水质安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尾、死水区、滞水区水质变坏,这种可能性相当大。”据预测,水污染平均浓度将增加30%以上(崔如波,2005)。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水质变清,有利于阳光在水中传播,为库区富营养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钟成华,2004)。库区蓄水淹没区典型支流回水区属于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个别支流属于重富营养化水平(邓春光、龚玲,2007),富营养化程度较成库前严重(张晟、李崇明、郑坚等,2009),已危及附近居民饮用水安全。过去重庆主城区产生的可生化降解污染物。在三峡成库前流到长寿区即可降解一半。而成库后流到长寿只能降解10%(吴鹏,2009)。这意味着
污染物可能长时间聚集在库区。
近年来,国家针对三峡库区及上游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污染防治措施,但水库和入库支流水环境质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实际上呈逐渐恶化的趋势(表一5)。由于三峡水库的特殊性,枯水期水体流动性差,一旦发生污染事故,污染物难以扩散降解,极易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杨桂山、马超德、常思勇,2009)。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三峡工程和库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水质突出问题;建设水库周边生态保护带,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三)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水文水动力条件及河道地形等发生重大改变,库区段水平均流速将由蓄水前的2.66米/秒下降至0.38米/秒;横向扩散系数也将大大降低,由此导致自净能力降低。在排放同样数量污染物的情况下,重庆江段岸边污染带宽度将增加0.85倍,污染物浓度将升高34.5%~146%(陈国阶,1997)。流速降低还导致排沙能力减弱。在涪陵、长寿、万州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化工企业,已经成为悬在三峡上游的隐患(吴鹏,2009)。
确保三峡地区特别是库区青山绿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三峡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保证,也是我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生态环境也是影响三峡地区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因此,把资源、环境、发展、移民等因素综合起来,走一条与三峡移民开发、库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相一致、相协调的生态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建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区域。
(四)建设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保障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河道型水库和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源头,三峡库区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域。而百万移民的就地后靠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正常运行。
1 水库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关键。库区移民安稳致富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受移民就业不足、生活困难及政策、心态等因素影响,库区移民信访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呈现追根溯源、质疑移民政策、强烈要求调整和修改的趋势,具有串联性增强、集访规模增大、对抗性日趋激烈、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新特点。移民稳定问题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库区失业问题严重。一是就业岗位严重不足。截至2007年末,重庆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在10%以上的县(区)有4个,平均每个县(区)有1.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二是劳动力素质低。突出表现为“四多”:女性多,占60%;31岁以上的多,占74.4%;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多,占55.6%:失业6个月以上的多,占54.6%。三是就业稳定性差。灵活就业的城镇劳动者达80.85万人,占重庆库区城镇劳动力从业人员总数的45%。自谋职业、靠小摊小贩灵活的就业者,因所处环境商业气氛不浓、市场不景气、人气不旺、消费有限,相当部分经营困难。
2 移民脱贫致富难度增大。库区脱贫致富的困难主要集结于后靠农村移民、占地农村移民、城镇纯居民和下岗职工四类群体。移民后靠后,由于在淹没线上开发的土地数量和质量达不到搬迁前的水平,又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导致这部分移民生产收入大幅下降。部分占地农村移民进城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只能靠最低生活保障为生。城镇纯居民移民搬迁后,失去了原先在老城区“黄金地段”的优势,移民政策又未对其门面级差地租、经营损失予以补偿,一部分已成为“因搬致贫”的困难群体。移民迁建涉及数十万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问题,而企业破产改制职工安置未彻底妥善解决,对社会稳定带来的潜在影响很大。万州
60%的移民搬迁后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调查显示,库区49.18%的移民预测未来比现在要差(表6)。
3 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着水库的使用寿命。库区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代的26%下降到17%,临江地带只有5%左右(重庆市政协、重庆大学发展战略课题组,1996);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侵蚀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2.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崔如波,2005),库区侵蚀模数为511-533吨,平方公里·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库区年人江河泥沙总量达1亿吨以上。已影响到三峡水库的运行安全和库区的生态安全(彭涛、徐刚、夏大庆,2004)。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三峡水库发电能力的大小。据测算,若每年减少1亿立方米泥沙进入库区,三峡工程的使用寿命就可增加50年;每减少1立方米的泥沙进入库区,就可增加三峡发电量、防洪减灾,减少损失3000-5000元。
三、三峡库区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
(一)加快发展库区特色经济
库区产业的发展必须把环境容量作为硬约束条件,以不损害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为重要前提,在产业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1 调整库区工业布局结构,积极促进库腹区的发展。在制定库区经济发展政策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库区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产业扶持政策的重点向库腹区倾斜。
2 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加快库区及上游沿江地带T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库区部分区县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如晏家园区、万州园区、李渡园区等。但是大多数园区没有按照生态学来进行产业的设计和有序引进,只考虑到单个企业的环境影响,还没有想到如何将环境影响内化,并进一步将负面的环境影响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采取设计工业生态系统园区来吸引外资,为企业之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平台,通过设计不同主题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循环产业,最终实现库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王文军,2007)。
3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全面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水上娱乐、科学考察、民俗文化、探险揽胜及生态农业旅游、游船会议旅游等各种旅游。鼓励有实力、有信誉、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到库区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出一批有内涵、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旅游市场宣传营销,鼓励通过多种形式与库区进行联合宣传和促销;加快旅游码头及连接旅游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及周边绿化、美化,搞好旅游生态保护;实施以游船、水体、岛屿为重点的三峡库区水面开发,以及沿支流、交通线和依托重要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三峡库区腹地旅游资源的延伸开发;构建全新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和区际旅游联动发展;利用库区丰富的地方名优土特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地方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崔如波,2005);规范旅游
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 适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三峡库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适当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
(二)把水库移民安置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抓好落实
要继续把维护移民稳定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移民安置质量,重点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移民安稳致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证移民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进一步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扶助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库区经济,着力推动社会事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使库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长江流域地区水保护共建政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受益者,且中下游地区多属发展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区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已经先行一步,有义务、有条件、有能力补偿和反哺库区发展。尽快建立并完善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长江下游地区享受水安全和享受电力供给的城市与长江上游,特别是三峡库区共同完成水保护工程。试行库区下游收益地区和“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地区参与或者承包库区及上游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区”建设工程。
(三)切实解决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加快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的步伐,增加植被覆盖率,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遏制或缓解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加大环保投入,建设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工程,控制污染,净化环境:建立具有库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减少地面侵蚀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商品率,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为土地的复耕及库区移民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三峡库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和技术体系;强制淘汰或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 培育和发展库区环保产业。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库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库区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高效低耗经济的根本途径。要从库区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并完善库区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利用经济和市场的手段,促进库区环保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库区环保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库区环保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环保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库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崔如波,2005)。
3 切实防治地质灾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与避让相结合、护岸与防灾相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危岩、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重点防治;结合城市防洪,对沿江库区的涪陵、万州、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城镇,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对重要江段库岸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治;对沿江、库的大部分地方主要采取生物措施进行治理;结合移民搬迁,尽量避让地质灾害,同时开展群策群防,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4 研究和实施生态移民。初步测算,三峡库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人口为20万人(梁福庆,2009)。加快研究制定生态移民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适时编制生态移民规划,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置,并强化管理,促进生态移民有序进行;积极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发展和壮大城市,将移民更多的转移到城市。
下一篇:狙击贺江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