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征文 >

研究生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建设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是浙江海洋大学针对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培养海洋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服务。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研究生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S-01;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04-0280-03

Abstract Marine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and major course offered b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for postgraduates in marine biology specialty.Course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postgraduates,and it is a key factor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some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were made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serve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personnel in marine biology specialty.

Key words Marine ecology;Postgraduate course;Course’s construction

海洋生物学硕士点是浙江海洋大学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07年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以来,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一直作为该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开设。在招生之初,受限于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招收的研究生大多为调剂生源,且本科专业背景有很大比例人数为非生物专业。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仍以海洋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海洋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经过学校多年的培育,海洋科学学科已成为浙江海洋大学主干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3轮(2012年)和第4轮(2017年)学科评估中,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五。2016年学校更名成功,学校和学科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大批相关专业本科生报考,录取的研究生专业基础素质也有较大程度提高。2015年浙江海洋大学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将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程,这对该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建设定位和目标、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目前課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 原有课程内容体系不再满足当前需求

在学位点建设初,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是作为弥补学生在海洋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不足而定位的。随着生源背景的契合度不断提高,原有的以海洋生态学基础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对学科前沿发展介绍不足,创新性内容所占比例不高,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要求,需要对该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另外,随着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结合当前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再是能够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学术单位,而是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再以学术研究为主体,而是对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这也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不能一味追求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这也对该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方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3]。原有课程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专业基础薄弱的研究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采用教师讲授为主,重点对海洋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讲解。随着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授课的目的也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传统的课程讲授形式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低,课程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授课方法亟需向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和演讲报告等形式拓展。

1.3 研究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为导师负责制,不是以课程内容为中心,而是以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兴趣为核心[4]。生物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手段大多是以实验技术操作为主,有些学生主观上认为所学课程与其今后的科研工作关系不大,选课只是为了满足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学分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习惯于单纯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主动思考和参与到课程中,不能带着问题学习,被动地依赖教师课堂讲授。

1.4 课程对学科前沿发展介绍和创新性内容不足

海洋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与海洋物理、水文学、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各海洋分支学科相互配合,很多相关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速了海洋生态学的发展[5]。例如,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海洋大尺度、大范围的取样,从而使对从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开展研究成为可能[6]。然而,近年来在海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是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出现,作为课程理论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另外授课教师的自身科研背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从某一个角度展示海洋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数是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互结合起来的,而课程本身又未设置实验课程,这也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表现出课程开设的创新性内容不足。

2 课程定位和目标

2.1 课程定位

海洋生态学作为海洋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海洋生态学的理论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发展较快的前沿学科[5]。为充分反映海洋生态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该课程注重选择能够反映海洋生态学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领域的内容实施教学,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既覆盖生态学的经典体系内容,又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其对科学前沿的掌握,使学生掌握海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能自主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通过课程建设,将海洋生态学专题课程由原来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成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2 课程建设目标 该

课程以经典生态学课程体系为主线,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进展为核心,突出东海区的地域特色,以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的主要成果為主体,结合国内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理论,注重传统经典内容与现代知识的有机结合。重点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以学术学位研究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课程讲授,提升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理论能力,培养在相关领域科研方向的创新性人才。该课程除了研究东海区的区域海洋学特征和相关科学问题外,还结合东海区的区位、气候、资源、环境以及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重点关注其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引发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突出区域特色,可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服务于区域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3.1 以经典生态学课程体系为主线

该课程以东海区海洋生态学研究为主要内容,涵盖了经典生态学的以下方面:一是以东海区物质环境和东海生物生态类群为主题,介绍东海区的环境特点和生物类群,突出东海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以东海区传统四大海产为例,通过对东海区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资源数量的动态变化介绍东海区典型经济动物的种群动态,揭示人为活动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三是以东海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年际变化为主题,阐释东海区不同生物生态类群的在群落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四是介绍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调查、人为活动对东海海洋生态的影响和保护与管理建议,从生态系统生态学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海洋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目的。

3.2 以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

随着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也不断向微观和宏观2个方面发展,从宏观角度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已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海洋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71%,海洋为人类提供约20%的动物蛋白质,同时提供各种医药来源和工业原料,在调节气候、维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作用。当前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近岸海洋污染和生境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重大影响。海洋的重要生态作用和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推动了海洋生态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近几十年,海洋生态学学科逐步与海洋物理、生物学、化学和地质学等分支学科相互交叉,通过对各种海洋过程的综合性调查研究,获得了很多海洋基础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海洋及其各种生态过程的认识。

3.3 突出东海区的地域特色

东海海域面积约77万km 平均水深370 m;东海位于亚热带,年平均水温20~24 ℃;主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四大水系注入;东海海域广阔,环流由沿岸流和黑潮暖流两大流系组成,是我国海洋生产力最高的海域[7]。浙江海洋大学地处舟山,位于东海最前沿,是长江和钱塘江等淡水河流的汇入区域,在舟山海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低盐水系,成为我国比较丰富的水域。舟山海岛星罗棋布,台湾暖流在舟山形成上升流系统,多种水团在此交汇,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和栖息场所,舟山渔场也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也被称为我国海洋鱼类的资源宝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讲授立足舟山渔场这一东海区典型的生态环境区域,以舟山渔场生物种类变化、群落结构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具体案例融合形成课程体系,既涵盖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地域性特色。

4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4.1 “讲授式”向“研讨式”转变,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完了预定的教学内容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8]。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实现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学生的有效发展。基于原有讲授模式下的教学状态,学生总体的配合度不高,课程教学很难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也称为讨论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根据课程的内容共同拟定主题并进行讨论,教师通过参与、观察和指导实现对关键问题的破解[9]。课程设置了“东海区渔业资源种群动态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的响应”和“东海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途径”等研讨内容,这些问题都是在多生态因子作用下的系统问题,既涵盖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容,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复杂性。

研讨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就专门的问题进行资料查找、梳理、分析和总结,从多角度分析待探讨的问题。这样就能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10]。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文献检索的方法,在分析、整理和讨论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动态。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也给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把控课堂讨论方向的能力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2 邀请知名专家举办讲座,拓宽学生专业知识

海洋生态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近年来在浙江省“海洋科学”重中之重学科经费的支持下,浙江海洋大学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学术会议、报告等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海洋生态学作为海洋科学最重要的交流方向之一,也开展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也要求研究生都积极参与这些学术活动。例如,邀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超伦研究员举办“进军深海——我国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报告;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北田修一教授举办“日本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研究现状与展望”报告;日本京都大学源利文副教授举办“Distribution of Japanese giant salamander revealed by environmental DNA analysis”报告;香港科技大学刘红斌教授举办“黑潮及北太平洋单细胞固氮蓝藻的高度多样性”报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武昌研究员举办“微食物环的故事”报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研究员举办“坚持生态优先 构建海洋牧场”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张秀梅教授举办“开发型渔业向管理型渔业的转变”报告。这些专家都从科研角度介绍了各自关注的海洋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的科研视野,也激励了研究生从事科研道路的信心。

4.3 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浙江海洋大学是一所立足舟山海岛的海洋类高校,具备了开展海洋生态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渔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但近几十年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传统的“四大海产”有2种已经几乎绝迹,渔业结构发生了很大變化。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种群动力学及早期补充机制、海洋生物资源群落结构与优势种交替规律、食物网营养结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修、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都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生态学热点问题。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先后承担了“中国舟山渔场主要养殖鱼类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浅海典型渔业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贝藻规模化养殖对浅海碳收支的研究”“东海区域优势种类扩繁及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海岛生态系统监测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围绕东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研究。这些项目研究内容都与海洋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浙江海洋大学鲜明的科研地域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东海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该课程从海洋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入手,从每个科研项目的立项背景和意义出发,逐一剖析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不仅对该校该方向的整体研究趋势有所掌握,而且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相关研究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科研报告方面写作的能力。

5 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和实践,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有效促进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海洋生态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手段会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也促使教师和学生要坚持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知识,增加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唐知然, 周游.生物学专业近十年毕业研究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6(23):54-59.

[2] 王庆奎,孙学亮,孙金辉,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海洋生态学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33,45.

[3] 张杰,王滨松,杨洪一,等.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198-200.

[4] 赵玉田.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10-111.

[5] 沈国英,黄凌风,郭丰,等.海洋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6] 陈清香,谢玲玲,侯庆华,等.海洋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7):196-198.

[7] 李永祺.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2.

[8] 刘小敏,李佳孝,高敏.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4):45-47.

[9] 张卫国,李婧,李剑敏.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研究生“研讨式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  育,2015(11):39-44.

[10] 曹明华,王惠琴.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5):148-149.

推荐访问:生态学 课程建设 海洋 研究生 专题

热门排行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篇1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

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基层财政

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 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巡察谈话情况报告

从《开国大典》谈中国油画民族化

“油画民族化”是1956年9月全国油画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不只是一个口号和一个新名词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摘要: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因其有针对性的题材、富于启发性的内容、强大的艺术魅力,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促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xx村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亲爱的朋友,

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 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向巡视组工作情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ocx 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ocx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职工代

(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