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及基层研究的思考
[摘 要]我国的淡水养殖技术具有极为悠远的历史,随着人们饮食种类的不断丰富,水产品养殖产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并逐渐形成了海洋渔业生产和淡水养殖生产不同内容,由于海洋渔业生产受到海洋资源的局限性影响,淡水养殖水产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首选,这就命名我国的淡水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张,使淡水养殖的总体技术效率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我们还要关注和分析淡水养殖技术,引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更好地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淡水养殖技术;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淡水养殖业获得了极大的扩张,淡水养殖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彻底转变了原有的单纯依赖于人工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和形势,在鱼苗培育技术方面采用了“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及投饵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池塘养鱼技术中采用了“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之中养殖并采用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较好地提升淡水养殖产量,有效地实现了对鱼病的防治研究。
1 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动因分析
1.1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极大的淡水总面积,在这些宽大的水域网络体系之中孕育着多品种的水生经济动植物,显现出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可以作为捕捞水生自然资源和人工养殖的场所,在这些水域之中主要养殖食物链较短、草食性及杂食性品种的“鲢、鳙、青、草”“四大家鱼”,还养殖有鲤、鲫、鳊、鲂等鲤科鱼类,这些鱼类可以较好地食用莲、藕、菱角、芡实、芦苇等水生经济植物以及贝类,这些丰富多彩的水产资源可以较好地为淡水养殖创造条件。
1.2 悠久的淡水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的基础
我国的淡水养殖历史极为悠久,有大量的淡水养殖技术的记载资料,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在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中,就记载了大量的淡水养殖技术,显示出较为成熟的传统淡水养殖技术和方法,可以作为现代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参考和借鉴。
1.3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的环境前提
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处于长期稳定的状态之下,这也为淡水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正确的方针政策领导和指引之下,我国的淡水养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以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水产业发展方针为导向,进行渔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明确了水产养殖业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内容,并以苗种和病害问题为重点,持续地抓好淡水养殖产业,坚持科教兴渔的战略方针和思想,使水产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地推广应用并转化于淡水养殖产业之中,成为强劲有力的渔业生产力。
2 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基层研究中面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态势下,使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增长,淡水养殖面积和总产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也使我国的淡水养殖种类增加、结构更趋于合理,显现出较强的水产养殖业总体实力。然而,在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基层研究中也发现并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
2.1 繁殖育种问题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之中,水产养殖的生物物体通常是野生未经驯化的,这些野生未经家经的水产养殖物体对养殖环境的变化表现得极不适应,尤其是水产养殖的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侵袭及水环境恶化等,对于水产养殖野生物体的影响较大。加之由于对淡水养殖关键技术缺乏深入细致而全面的研究,这就使一些名特优水产养殖出现成本及价格方面的问题,使水产养殖者受到较大的利益损害。
2.2 病害防治问题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品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的趋势下,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程度也使频繁引种养殖的鱼病发生频率极高,并且显现为病害发生区域广、防治难度大、病害发生时间提前且季节延长等特点,这些病害问题极大地导致了水产养殖业的损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生产成本,也使一些普通的药物失效,只能用特制药或高浓度剂量才能将病害消除,这就在较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水产品的食用安全。
2.3 养殖环境研究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工业污水对于我国的淡水养殖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在水产养殖的渔业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轻资源、重养殖”的现象和问题,显现出急功近利的生产意识和观念,缺乏对水资源的系统而全面的调查,以牺牲水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水产养殖的产量增长,这就使我国的淡水养殖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难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水产技术推广问题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领域之中,显现出水产技术推广力量相对薄弱的现象和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水产养殖的市场预测析、水产养殖后期的渔农销售鱼货的辅助、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环境管理等。并且,水产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也明显匮乏,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教研、渔农的合作不够紧密,这就使水产养殖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2.5 加工利用问题
加工技术落后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水产品的加工比例极低,加工产量不足淡水水产品的5%,由此显现出我国淡水养殖的加工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3 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与探索
为了推动我国渔业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要立足于淡水养殖业,发现淡水养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注重渔业基础性研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3.1 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层研究工作
要在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中引入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运用生物学的科学概念,如:发酵技术、人工授精等,以提升淡水养殖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意保持野生生物品种的多样性,运用先进而安全的生物技术,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基因技术的研究工作
要在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中实现养殖对象的良种化,提升淡水养殖的新良种,避免因种质衰退而出现的苗种异常问题。在我国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中,突破性地应用了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雌核发育、多倍体育种等,显现出极为强劲的基因工程应用潜力,可以较好地增加水产品的产量,保持生态平衡。在基因技术的应用条件下,可以促进养殖生物的繁殖和幼苗的生长,延长养殖生物的交配期,提升出苗率。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之下,还可以较好地提升成鱼的规格,增强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及对特殊环境的忍耐力。如:鲤鱼养殖、罗非鱼养殖都采用了基因技术,是采用遗传基因改良技术获得的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并在人工产雄生殖技术的应用下,使鱼种的培育最佳。
3.3 引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和理念
在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进程中,要注意选择无污染源、水草及水体处理自然的生態环境,要通过生物技术抑制水体中有害病菌的滋生,还要注重原始生存环境与模拟生态环境的相似性,选择抗病能力强、易存活的品种,根据鱼类的特性,适当投放种菌,以更好地促进鱼类的生长。
3.4 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业中,传染病病害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普通常规药物对病毒病基本无效,这就极大地威胁了养殖品种,为此,要加强对DNA疫苗的研究工作,以实现对病害的控制和防治;还可以增强灵敏度和探针为基础的核酸(DNA或RNA)技术,以及早发现和鉴定无症状传染病携带者的病害现象。同时,还要加强以检测和隔离致病的病毒及细胞内细菌为目的而采取的体外组织培养方法,以确保鱼类的健康。另外,水产养殖健康管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开发简便、快速的养殖生物健康测试方法,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刺激物和非特定免疫增强剂,以较好地控制水生动物病害。
3.5 加强饲料技术研究工作
在我国的淡水养殖技术之中,还要加强饲料技术的基层研究,要注重分析水产饲料中鱼粉及其他动物蛋白的利用问题,引入以动物、植物为基础的混合蛋白源,因为水产饲料中植物蛋白的利用可以较好地减少野生鱼资源的压力,实现对鱼粉替代物的开发和使用,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开发潜能。在基层研究之中,还将啤酒酵母作为淡水养殖鱼饲料的另一种蛋白源,并用植物油替代鱼油,要寻找适宜的加工方法以避免抗营养化合物对鱼类健康的不良影响,可以采用生产饲料酶的方式抵消抗营养因子。
综上所述,在我国进一步发展淡水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淡水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分析淡水养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淡水养殖技术的基层研究,并加强淡水养殖科技的推广力度,更好地推进淡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守柱.浅谈淡水养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06).
[2]路春艳.浅谈北方淡水养殖中的问题及应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4).
上一篇: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下一篇:加州鲈苗种培育与青虾轮养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