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至爱
方案。这一想法得到了病理科教授的认可。但在论证中,却遭到临床大夫们的一致否决。中医讲脓肿要“熟透”了才能开刀,西医讲“圈住”了才能开刀,而张金哲的想法中西医双方都不认同。
张金哲一直想要尝试手术治疗方法。没想到,自己的亲人给了他实践的机会。张金哲刚刚出生3天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了皮下坏疽。张金哲决定孤注一掷,立刻为女儿行切开术,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次手术创造了我国第一例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纪录。
这例手术成功后,“早期切开”的理念迅速传遍全国,当年婴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由100%迅速下降至10%。张金哲在文章中写道:“因从无人做,故而也都不会做。但是,小儿手术必须有人敢做,才能打开局面。”
70年来,张金哲先后发明了针对先天性巨结肠设计的环钳吻合术“张氏钳”、用于无肛患儿延长直肠残端从而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反流的“张氏瓣”等5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儿科一个又一个突破。
英国皇家医学会小儿外科在授予张金哲“丹尼斯·布朗”金奖时称:他代表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科医生作出了国际认可的技术;他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他的发明丰富了国际小儿外科的技术。
延续爱,让对孩子的关心代代传递
70年来,上万名年轻医生曾经跟随张金哲学习过小儿外科的课程,很多都成了小儿外科领域的骨干。张金哲传授给他们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对孩子那份执着的大爱。
1973年,为了加快学科建设,天津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向北京儿童医院“求援”,时任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的张金哲每月往返于京津两地,风风雨雨坚持了33个年头。他在天津儿童医院出诊、查房、手术、讲课,从没拿过一分钱。他也经常被学生们请去帮忙,看着下了手术台后一口水都不喝的老师,大家于心不忍,多次想付他报酬,张金哲却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
张金哲常常叮嘱年轻医生:“好的儿科大夫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治疗、预后、经济承受力都要处处为孩子着想。”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党支部书记手里曾有一个存折,保存着张金哲和其他专家1965年以来的一笔笔论文稿费、书稿费和科研项目奖金。几十年来,存钱的是张金哲等老教授,管钱的是党支部书记,用钱的是患者。一位患有“一穴肛”的女孩,家境贫寒,大小手术共做了十余次,住院费和手术费多次从存折中支出。当年的小女孩如今已经长大,不仅能正常生活,而且结了婚,生了孩子。她在给张金哲教授的信中写道:“张爷爷,我生下来先天畸形,是您使我获得新生。这个恩情我用任何方法都报答不尽,只有好好工作,教育好孩子,让他永远善良待人……”
(责任编辑:李聪)
推荐访问:至爱
下一篇:外科引流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