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妈祖阁“詹顼亭”正解
澳门妈祖阁的山门之后是一座石制牌坊。《荀子·大略》有“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间”,谓“周武王初次进入殷国,在商容的门前树立标记旌表。”这是为表扬善贤而立坊门最早记载。坊门的设计,“可多柱多间,柱上两道横梁间为题字的额板,称之为牌。”故题字坊门又称“牌坊”。元代以前,牌坊主要是木料建造,明清以后则流行全石建筑。妈祖阁的石牌坊共四柱三间三牌,面对妈祖阁正殿一面的三牌均有题字:正中“詹顼亭”,右侧“燕贺”,左侧“凫趋”。
人们习惯称该牌坊为“詹顼亭坊”。过坊门直进,即见门楣阳刻着“神山第一”的正殿。既然是“殿”,何以称之为“亭”?据妈祖阁山门外右侧竖立的“世界遗产”标识柱上所记,妈祖阁“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位于澳门半岛西端内港入口处,背山面海,主要由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组成”。其中正殿由不同时期所建的三部分组成:最早的是靠山岩的神龛,然后是与神龛相距约2米的风雨亭,最后是连接神龛与风雨亭的上盖而成风雨廊,后来再把风雨亭和风雨廊两侧砌上墙身和窗花,一直连到神龛的左右墙,遂成为一座包括神龛、风雨廊和风雨亭的正殿。据澳门学者陈树荣所考,正殿内的神龛,是妈祖阁供奉妈祖娘娘的第一座建筑,而风雨亭是为了祭祀妈祖而后加建的。“在石牌坊的后面有‘詹顼亭’三个字,这就是这座风雨亭的名字。”关于神龛前风雨亭的亭名,陈的说法是对的。有学者称该亭为“神山第一亭”,其实不然。“神山第一”只是詹顼亭前梁的题额,赞颂妈祖之灵验为神山第一!题额与亭名是两码事,不宜混谈。虽然邑人赵元儒也曾在其步张道源韵的五言律诗中写过“神山第一亭”之诗句,并留在妈阁山的石刻上;但这只是古诗文常用的借代手法,以亭的题额代指该亭而已,并非是风雨亭的亭名。
至于风雨亭为何取名“詹顼”,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对“詹”的理解大致都释读成瞻仰、瞻望。“詹”实为“瞻”的通假;差异的焦点在于对“顼”的理解。上引陈树荣文提出:“‘顼’字的粤音与‘旭,同,意思相得益彰。‘旭日东升’是早晨美景,‘顼日西斜’则是落日前的晚霞壮观。”这番解说得到已故澳门学者陈炜恒的认同。另见网上有作“观天”“观星宿”解。以上两种解说均不妥当。笔者纵览箨书,归纳出“顼”的十个义项如下,
①颛顼的省称。见《广韵·入声》:“颛顼高阳氏也。”②姓氏。见《元和姓纂,烛韵》引《风俗通》:“顼,颛顼之后。”③星宿:二十八宿之虚宿。见《尔雅·释天》:“颛项之虚,虚也。”④谨敬貌。见《说文·页部》:“头项项谨鬼。从页玉声。”⑤愉也,泛指正面褒奖之意。见《五经通义》:“颛顼者,顼,犹愉也。”⑥寒缩。见《金文诂林》引《白虎通》:“颛顼者寒缩也。”⑦颅,指枕骨。见《广韵·入声》:“人顼頄。”⑧自失貌。见《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项项然不自得”陆德明释文:“顼顼,李云:自失貌。”⑨通旭。见《康熙字典·页部》:“顼顼,又作旭旭。”⑩奉玉之恭谨貌。
据风雨亭前梁底面的石刻文字,可知该亭初建于明万历乙巳(1605年),重修于崇祯己巳(1629年),再修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故此,“詹项亭”题撰者不可能预知成书于民国九年(1920年1的林光义《文源》所载“顼”的义项解说,故此不论,只看前九项释义,此中就包括了陈树荣以“顼”通“旭”(义项)与网络上作“星宿”解的释义依据。诚然,无论日赏斜阳还是夜观星象,都是瞻望客观存在的事物;尤其妈祖阁位处岸边,景致理应是无遮挡的,故以上两种说法似无不可。但如果说特意辟地建亭,专是为了供人赏日观星,那么地处愈高景致愈佳乃是常识,把詹顼亭建在妈阁山上更高处岂不是更合适?换言之,这也是持观落日说观星宿说者在分析“项”时未充分顾及到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
关于“顼”的义项,笔者利用北京大学语料库,对清朝以前历代经典古籍中所录“顼”字的使用情况进行穷尽式统计,得出结果122条,超过95%的“顼”是与“颛”合用为“颛顼”。“顼”最早的书证见于《礼记·月令》,也是“颛顼”连用的:“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可见,“顼”的最早及最常用的义项,无疑就是颛顼的省称(即“顼”的第1义项)。其中作“姓氏”解的第2义项,作“谨敬貌”解的第4义项,作“愉也,泛指正面褒奖之意”解的第5义项,以及作“星宿”解的第3义项,其实都是在颛顼义项引申出来的。笔者对“詹顼亭”的“顼”的理解,亦基于,并以此作为借代妈祖的依据。能借代者必有一定关系。在此不妨先说明一下颛顼和妈祖有何关系?
关于颛顼,《史记·五帝本纪》有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另据学者考证,颛顼之名,乃“端玉”谐音,是居北方水位的“水星”,主司亦是位水神。这在古籍文献多有记载:如《潜夫论·卜列》:“颛顼水精”;同《太平预览·地部六·茅山》:“颛顼水德,故号玄帝。”
而妈祖的事迹则较为详细记录在一部道教经典《天上圣母传》。有学者据此传概括了妈祖的种种神力:“能预知人之祸福、解除水旱、消除瘟疫、避开海贼、平浪降风、出原神救兄、为某妇送子、助宋使赴高丽等等。”然而,被航海人士奉为圣神的妈祖最重要的职司,依然还是水神。最直接的说法在山东嘉庆《长山县志》卷13的《天后阁记》碑文有载:“尝考天妃所司者,水也”。其次,“新加坡著名妈祖庙天福宫中有清光绪皇帝题写的‘波靖南溟’……其他各地妈祖寺庙中则有海国慈航、慈航普渡、神昭海表、安澜利运、滁潭海宇、恬波利运等各种匾额”。与匾额功能相当的还有楹联,例如澳门莲峯庙和澳门凼仔武帝庙的天后殿均有颂扬妈祖水德的楹联:“水德配天,海国慈航并济;母仪称后,桑榆俎豆重光。”香港、广东、海南、福建、天津、台湾、泰国等天后宫,均有与此联相同或略异的楹联。而澳门妈祖阁“詹顼亭”的背面就刻有“南国波恬”的题额,颂扬的显然都是妈祖的“水德”。综上可知,妈祖和颛顼均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联点:在品性和职司上,两者同是拥有水德的水神,而且是至为尊贵的一帝一后。据此,笔者认为“詹顼亭”之“顼”字,由五帝之一、主司水神的颛顼,转而借代天后圣母的海神妈祖,这才是最贴切、最正确的诠释。
妈祖阁内核心建筑的题额(由山门直入):妈祖阁(山门题额),其仁如天(山门背额);南国波恬(牌坊正额),詹顼亭(牌坊背额);神山第一(亭前梁题额),英灵显应(亭后梁题额);国朝祀典(神龛前额),海岳锺英(神龛后额)。题在山门正额的“妈祖阁”,开宗明义点出是供奉妈祖的庙宇。妈祖女神相传乃福建莆田宋代女子林默娘羽化。古代称女子的居室为闺阁,故把奉祀妈祖女神的庙宇定名“妈祖阁”,乃合适不过。山门背额的“其仁如天”,牌坊正额的“南国波恬”、正殿前梁的“神山第一”、正殿后梁的“英灵显应”,神龛后壁的“海岳锺英”,显然都是对妈祖恩德的诸般颂扬。至于神龛正额的“国朝祀典”,则表明这是官庙,其正下方就摆放着让人供奉的、象征神明如在的妈祖尊像。由此观之,妈祖阁的核心功能、意义,就是让人瞻拜这座妈祖尊像。这是妈祖阁的精神主题,庙内其他一切匾额、楹联理所当然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发挥,一旦脱离了这个主题便有悖语境。妈祖的封号“弘仁”,可与山门背额的“其仁如天”及建于神龛后上方的“弘仁殿”相互呼应,同样凸现着同一主题。
此外,在“詹顼亭”牌坊同一平面的左右两侧,分别题着以隶书写成的“燕贺”和“凫趋”。《汉语大词典》“燕贺”的第二个义项“犹祝贺。唐杜甫《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诗:紫诰鸾回纸,清朝燕贺人。”“凫趋”的第二个义项:“像野鸭一样飞趋,比喻欢欣。宋陆游《谢明堂赦表》:奉五百里之驿书,徒深鳌拚;上千万年之圣寿,莫缀凫趋。”两副侧额之词义显而易见,是让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都欢欣趋前朝贺,这当然不可能是为了观落日或观星宿而“燕贺、凫趋”,这“燕贺、凫趋”的只能是生民崇拜的神明,而正殿神龛内惟一的神明就是海神妈祖。
上一篇:字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