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与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意境美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从古典文学这个角度论述了古典文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关键词:古典文学;园林;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因而获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美誉。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人们对于意境的解释历来不一。在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简单地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陈铭在《意与境》中写道“意境论的重点,是阐释从创作过程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抗拒与融和,矛盾与统一所形成的艺术世界。意境包括了作者心意与外境之间,诗词意象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互动、冲突、和谐、想象和联想等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从而产生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意境在《辞海》中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思想境界”。我们这里这样理解园林意境,“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古典文学与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系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由此可见,匾额、碑刻和对联等文学作品,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烘托园景主题,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园主人多数为文化修养很高而又对人生持超然、脱俗态度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大多数精谙神韵派的诗文绘画,有些本身就是神韵诗画派的代表作家。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在创作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又能重温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文学介入中国古典园林,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渲染出园林景的环境特色并抒发观者的心意。”因此,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等不仅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重要的是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便于观赏者在品味中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留听阁则是取自李商隐“秋阴不散霞飞晚,留的残荷听雨声”。深秋在此赏听雨水击打残荷的声音是种怎样的心境。“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来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并用以警策自己。
三、古典文学与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建成后,园主总要邀集一些文人,根据园主人的立意和园林的景象,给园林和建筑物命名,并配以匾额题词、楹联诗文及刻石。这些楹联、匾额、诗文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像是一幅幅景色与心灵的写意小品,或描绘园林胜景,诗情画意,异彩纷呈;或借景抒情,臧否史事,褒贬人物,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颂扬高尚情操。
(一)针对整个园林,突出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
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不少园林的造园者,都是有文化、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由于其抱负在当时得不到发挥,便寄情于山水、隐退山林。各种难以言传的情感,运用高超的技巧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可感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这就使园林本身立意较高,要表达一种理想和情趣,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
苏州名园拙政园,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仕途不顺利,罢官后在家里,心中的痛楚无法言表,起“拙政园”这个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样隐退于林泉之下,要像陶渊明一样守拙归田园。这个园名,反映了王献臣当时那种既无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复杂心态。扬州个园。当年的主人喜欢竹子,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园中修竹万竿。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于是乃取叶P中之“个”,这“个”字乃“竹”字之半,且形似竹叶。所以才起这个名字。个园的名字还使人想起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
(二)园内景点的点题和抒情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也不会直接和显露的,往往依靠匾额、楹联点醒,来反映园主人高雅的志趣和园林风景的意境。扬州瘦西湖月观中有一副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这是纯写景的,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说的是在月观中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的变幻。“闻木樨香轩”四周遍植桂花,每年仲秋。月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轩前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每到秋分送爽时。满山飘荡着桂花的香气。这种绘声绘色的对联很多,但园林中最多的还是以景抒情的匾额和对联。园中的景象,有了诗文题名、题咏的启示,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苏州拙政园的湖山上植有梅树,其上的建筑题名“雪香云蔚”,使人顿觉踏雪寻梅的诗意,这里的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开拓了山林野趣的意境。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非常别致,故又称作“扇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苏东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如果一个人在轩中小坐,会使人想起不能同来游览的知心朋友。这种联想,只凭周围的环境是产生不了的。只有在读了悬挂在轩内的横匾后,这种感情才能油然而生。
景有尽而意无穷,古典文学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无穷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18。
[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75。
[3]董晓璞,邹志荣: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创造,济南:时代文学,2009(10)。
[4]涂强:中国江南古典圆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07(9)。
上一篇:敦煌本纪(第一部)
下一篇:探析山西晋商大院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