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发诱导和“产婆术”的教学方法之探讨
作者简介:张传思,男,(1992.08-) 山东聊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古代教育上成就卓越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从启发诱导和“产婆术”产生的时空背景出发,探寻了二者的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启发诱导 “产婆术” 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基础,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生活等都是教学开展的依据。在教育史上,孔子的启发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注重学生差异、循循善诱的两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本文着重探讨了两种教学方法产生的时空背景、价值内涵以及随现代教学的启示,期许着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探明,可以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帮助。
一. 启发诱导和“产婆术”的价值内涵
(一)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主要内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是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主张,愤悱是学生内部心理活动在外部言语和面部表情上的表现。启发诱导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求知欲,同时,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由博返约、扣其两端的学习方法。朱熹对孔子的愤启悱发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学生的思考与明解之间的距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
启发诱导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启发时须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方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愤”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进行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开始点拨一次,然后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假若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又再去点拨一次,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二是进行启发诱导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充分理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就不要再重复地给他举例了。如果一味灌输,可能会造成学生刻板式的死记硬背。启发诱导教学法的内涵在于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会加深,教师有技巧的加以指导,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主要内涵
“产婆术”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通过讨论问答、辩论方式来揭示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将教师喻为“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现的过程。“产婆术”强调师生在不断的谈话过程中,借由教师高超的谈话技巧,使学生参与到解构知识的过程中来。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3]其基本理念是“知识就是善”,它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却常常被自己的无知所蒙蔽,其理论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4]其中,讽刺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断追问,学生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助产术即教师帮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类事物中找到一般共同点,即本质、共性。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产婆术”的运用需要做到四点要求才能达成效果:提出问题适时,设问准确,教育内容层次性,受教育者必须就所探讨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且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
二. 启发诱导和“产婆术”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学生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拙见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苏格拉底的对话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深刻学生印象,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时,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就有相当的难度。孔子的启发诱导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去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时机,要“当其可”,难易程度恰当,防止过难过易。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灌输,不能采取逼迫的办法。
孔子的启发诱导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两者一比较便不难发现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意识,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这种教学方总是无休止地追问,为学生制造假象,使学生知其无知,在不断地追问中使被问者逐渐接近真理。在现代教学中,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孔子的“ 启发式”是以学生问教师答为主的教育,可以把它称之为消极教学方法,但是消极教学方法可能比积极教学方法更具有意义。因为,孔子把学习的重心放在学生自学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发问,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但是现代教育是明显不同于古代教学的,尤其是书写工具、印刷品和教育资源异常丰富,教师资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图书、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另外苏格拉底和孔子那个时代的教学都是个别化的教学,而现代教学是集体教学。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几十名能力、个性等都有差异的学生,相对于古代个别化教学而言,无论是启发诱导还是“产婆术”的运用都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挑战,这要求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5]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技巧,能真正地了解学校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将发现法、研讨法和探究法等孔、苏二人的教学方法变异式综合运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现代课堂教学,也丰富和发展孔、苏二人的教学方法。(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38.
[2]张鑫鑫,孙德玉.孔子的启发诱导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7):4.
[3]王天一.外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41.
[4]赵同森.启发式教学之辨[J].教学与管理,2006,(5):120.
[5]郑梦雪.浅议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2,(6):111.
上一篇:侏罗纪公园中的展品
下一篇:阿尔弗雷德与英国文化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