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评价方法多元化浅谈
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这些建议无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
新课标还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学生不再被束缚在教师的知识权威与繁琐讲解之中,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度,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露。面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再也不能仅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学习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关注个体差异,要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真正指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学习评价的过程化。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面向的是学生的“过去”,而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则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重在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观。
因此,对学生学习质量实行评价应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例如,评价考核除了书面考试外,还可以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古迹小游记等等,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表现记录成绩。比如在学完“西汉的大一统”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我看汉武帝》。学生们大胆地对汉武帝进行自主的评价。通过这一形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寻找历史材料、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又如讲述“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事先组织学生将课堂进行布置,墙上贴上春联、年画,桌上摆放春卷、月饼、腊八粥及爆竹、烟花等,师生置身其中,边讲边活动,情景一体,生动逼真,印象深刻。还可把历史课本上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演,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会。如在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中,民国政府改变愚昧落后的陋习时,指导学生扮演孙中山和老盐商两个角色,其他同学在他们的表演和语言中即可获得新旧习俗如何变化的信息,帮助同学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进行适当表扬,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并计入成长记录袋,作为将来总体评价的依据。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除此以外,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还可合理采用量化统计和分析描述的评价策略。量化统计的评价策略重数据、重实验控制,表述精确,但难于全面地评价教育效果的丰富内涵。比如评价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况,光用活动的时间和发言的人次显然不能说明实际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描述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描述性的评价带有综合性,能够准确表达教学活动的意义,但没有一定的数据也会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在评比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中,量化指标有时是不可少的。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和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评价的主体由教师拓展到学生及其学习伙伴也是其应有之义。况且学习评价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有时难免会失之偏颇,减弱学习评价的作用。再者,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应得到突显。
历史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和评价观念,真正地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彻底转变固有的评价观念,逐渐形成明晰的评价新理念。认识到评价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感,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潜能开发;有利于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仅在于衡量学习成绩的好坏;注重自主性,把学生当作评价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负责,使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闪光点,在“自赏”和“自责”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注重综合性,使评价成为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的舞台,而不是单纯追求书本知识,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考虑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等等方面,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评价要更好地为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实验、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参与低层次社会事务中去获得真知,明白道理;注重全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开放性,包括评价内容的开放性和评价主体的开放性,要使评价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评价主体从教师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延伸。
作者单位:南京市永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