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阈下少数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研究述评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这两个热点领域、方向进行文献梳理,充分反映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事实与趋势,迎合了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热点问题。该方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使研究更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广阔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转移
一、国内关于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的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
1.低碳经济内涵的相关研究。鲍健强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胡大力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形态,以建立低碳产业链为途径,实现经济发展、人类消费生活方式低碳化,基本前提是稳步的经济增长,最终目标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乔海曙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特征,以最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是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陈晓春(2011)分析出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政府环境规制的介入,政府环境规制作为第三方力量促使高碳时代走向终结并开拓低碳时代,是推动高碳工业文明迈向低碳生态文明的软实力之一。王璟珉(2011)通过分析发现,未来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将更加趋向于微观层面,更多地借用实证研究来检验低碳经济实现的方式方法,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肖韶峰(2012)在各国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从非正式视角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并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下适宜地发展低碳经济。
3.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夏宝龙(2010)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经济、能源、环境三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又是三者的关键。秦光荣(2010)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使重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新型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1.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研究。原小能(2004)认为,产业转移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是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朱宜林(2005)认为,产业转移是指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投资和贸易活动在承接地和转出地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常晓明(2010)认为,产业转移是指在特定空间上的移动,即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将生产的形式整体或部分转移的过程。
2.产业转移效应的相关研究。卢根鑫(1997)认为产业转移对承接方的效应主要有: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优势升级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观念更新效应等。陈刚(2000)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了产业转移效应计量模型,发现转移产业的数量、技术水平、关联度、转移方式、承接地市场结构等因素影响着产业转移的效应。
3.产业转移政策的相关研究。马静芳(2007)认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应该优先考虑主导产业,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准入政策。李泽民(2007)从承接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视角,提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蒋满元(2007)在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政府针对承接产业转移出台的优惠政策,对承接转移具有吸检的作用。
二、国外关于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的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
1.低碳经济动因的相关研究。最早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是在1962年,美国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的农药引起环境污染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理论,发表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格罗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1991)通过对66个国家和地区的14种空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变动情况研究,提出了“过山车”发展理论,即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姆·李斯(William Rees)(1992)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后来有一批生态经济学家相继对“生态足迹”理论予以发展和完善。
2.低碳经济模式的相关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是以州为单位自下而上推进低碳转型的代表,可以称为地区推进型。韩国的低碳经济模式是“低碳绿色增长”模式。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的方式,国家制定中长期战略,同时制定了五年计划和十年政策。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将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国家,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推进低碳经济:第一,运用传统的直接调控手段,即本质上是命令和管制的方法;第二,运用市场手段,通过价格机制起作用;第三,使用信息型和自愿型的手段,激励和帮助企业开展环境保护。
3.低碳经济社会效应的相关研究。Shuichi Ashina和Junichi Fujino(2012)采用未来学研究中的Back casting方法对日本低碳社会进行研究,根据期望目标建立可行和合理的标准场景,认为调节供需双方,通过提高效率、减少人口、合理利用能源,在2050年可实现碳排放量减少70%的目标。A.S.Dagoumas和T.S.Barker(2010)通过宏观经济计量E3MG模型对英国低碳经济进行探讨,分析技术、能源、环境及经济计量发展间的关系,模拟了在无限制、保守、低碳、积极四种场景下2050年前英国不同能源的装机容量、能源需求总量、部门能源需求量、碳价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
(二)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1.“雁形模式”理论。日本学者赤松要(1932)最早提出了“雁形模式”理论,是指依据技术差距论,对于早期先行模式国可能向后进模式国发展贸易,形成与国相关对应的理论格局。工业化初期,日本的纺织机械品也主要是通过丝绸、棉纱等来换取发达国家来提高纺织品生产;用换取来的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同时日本机械工业的发展,又拉动了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各行各业依次发展下去,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称为“雁行模式”。
2.生命周期理论。弗农(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营销生命,产品的生命和人一样,都是要从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要经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在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的这个周期,发生的过程和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时差和差距。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第一阶段,介绍期;第二阶段,成长期;第三阶段,成熟期;第四阶段,衰退期。
三、研究评述
由于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低碳经济思想的忽略,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较少,还没有成熟的理论系统。相比之下,国外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较早,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在低碳经济动因相关研究和低碳经济社会效应相关研究方面研究也比较全面。
我国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多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入手,来研究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效应、产业转移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其他的研究较肤浅,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相关差异性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因此,在以后应加强对理论的研究,铺好基石。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模式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和低碳经济二者联系起来研究的较少,很少有学者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低碳经济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由之路来研究,本文以“自然—社会—经济”所构成复合系统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梳理。
下一篇:浅谈博物馆里的文化经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