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民族器乐研究初探
摘要:近几年,区域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并对区域音乐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从区域音乐视角对民族器乐进行统一诠释和定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将研究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子门类民族器乐,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为理论取向的研究视角,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多元及文化的角度对民族器乐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趋势做出初步的探讨,尝试拓宽民族器乐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关键词:区域音乐 文化 民族器乐
我国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乐器的种类繁多、大量优秀器乐曲的流传以及演奏形式的多样。近几年兴起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而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下属子门类,也涵括在其研究范围之内。但对于传统音乐的区域性研究,多半是将民族器乐作为民间音乐伴奏作附带性研究,对于民族器乐作品进行诠释和定位的研究还很薄弱,而民族器乐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及民间音乐其他子门类丰富。区域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出现,将拓宽民族器乐研究的思路和视野,结合多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多元角度也将把民族器乐研究往纵深发展。
一、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而迅速发展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音乐的角度。从1950年荷兰学者J.孔斯特提出Ethnomusicology这一概念后,实现了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跨越,其研究音乐的理念、范畴与角度得到很大的拓展。日本的民族音乐学学者德丸吉彦将民族音乐学的概念界定为:以独自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世界音乐。美国音乐人类学学者梅里亚姆对此学科内涵的界定是“在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可见民族音乐学是从非常广阔的视野和多元思维角度出发,对世界各民族的各种音乐进行研究,而此研究范畴不限于音乐本体,而是涵括多个方面,以将音乐纳入它所存在的文化脉络来考察为重点。
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论域,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概念,受其它人文学科如区域地理学、区域民族学、区域经济学等的影响,区域音乐研究已开始为学者所关注。“区域”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也不同于“行政区域”,而是指文化上具有相同特质的地理空间。区域音乐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项研究内容,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种方法。目前正式出版物对区域音乐这一概念下定义者不多,中国音乐学院杨红博士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一文中提出:“狭义来讲,区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发生的所有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探求其区域音乐文化特质;广义上来说,区域音乐是针对某一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这一特定的群体常居住在一个相连的地理区域内,这些区域又通过音乐文化行为相互连接,从而显示出共同的区域特征。例如20世纪下半叶涌现的“秦派民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专业民族器乐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就是区域音乐文化发展的突出体现。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是音乐学与文化地理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运用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多元系统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本文将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为理论取向的研究视角对民族器乐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从区域音乐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民族器乐研究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将某一区域内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而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内容,区域音乐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可以从各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研究对象
笔者认为,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中的民族器乐研究对象不仅应包括自然地理与其地域文化所孕育出的民间音乐品种,还应包括以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以地方风格为取向的专业音乐领域创作的器乐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事象。前者指各地民间流传至今的器乐和乐种,包括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如弦索乐、丝竹乐等;与民歌、歌舞、戏曲及说唱音乐伴生的器乐部分,如各地方戏曲的器乐伴奏部分;以及民间婚丧喜庆、风俗节日活动中的器乐部分。后者指有专业音乐教育背景的音乐家以地方音乐元素为素材,采用现代创作手段,以专业音乐为原则构成的器乐作品。如“秦派民乐”,一批民乐演奏家与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具有“秦风秦韵”的器乐作品。以往对民歌、器乐乐种、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形式进行了较多的区域研究,而对专业音乐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
王耀华、杜亚雄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指出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民族器乐的内涵同样也应如此界定,而不能把民族器乐的区域性研究只局限于民间音乐品种。
(二)研究范畴
由于采用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这一视角,其多元及文化的研究角度使民族器乐的研究范畴得到很大的拓宽,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其一,乐人、乐曲、乐论的研究。“乐人”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主体,对乐谱、乐器、乐曲和相关文化等问题的研究均是以乐人为中心展开的。民族音乐学也是把乐人的音乐活动视为所有音乐事象的中心。乐人是以群体和个体形态呈现的,在具体的研究中,民间艺人、演奏家、专业作曲家及群体的研究价值是并重的。乐曲的研究不仅是对器乐作品进行本体性形态特征的研究,还有乐曲产生的地域、人文背景和风格特征等的研究。乐论指器乐理论研究,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考近几年才逐步展开,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下的器乐理论建设和梳理可谓大有空间。
其二,创作、演奏与教学研究。创作方面,不仅关注创作理念、手法与技巧,还关注时代、区域、文化是如何对“人”与音乐创作产生作用的。民族器乐的教学严格来说也应属于民族器乐理论研究范畴,其在民族音乐传播和传承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无不折射出民族器乐理论建设的成果,也能反过来促进理论建设的发展。
其三,音地关系、人地关系研究。这是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民族器乐进行的考察。一个区域的民族器乐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习惯、文化传统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很早就发现音乐风格与形态是呈地域性分布的,音乐、人与文化其内在多元深层的联系将是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不变的课题。
其四,历史沿革、种类及整体理念的研究。运用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中的历时和共时性理论对民族器乐作历史与现在空间、纵向与横向的动态研究。区域是整体的一部分,是整体的有机构成,在区域之内也有对整体的把握。项阳在《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一文中指出:“在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中既应关注一时一地的整体内涵,又要把握其上层级的整体理念,还要对历史上的王朝典章制度有深层次把握。”研究一个区域的民族器乐也要纳入比较以及共时与历时的立体研究理念,才能了解其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
(三)研究方法
田耀农在《区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一文中指出:“运用了系统论研究方法的区域音乐研究,是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延伸与发展。”文中提出的系统论研究方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普查、综合性的描述、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方法。这种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是将民族音乐学、民族学、文化地理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等学科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整合起来,而不是采用何种单一方法,谓之系统论研究方法。从区域音乐文化的视角,运用系统论研究方法对民族器乐进行全面系统及深层次的多元化研究,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或将成为未来民族器乐研究的趋势。
三、研究发展前景
(一)创作方面
以“秦派民乐”为例,乔建中2012年在《擎秦风大旗、创秦韵新篇——在陕西民族器乐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对 “秦派民乐”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秦派民乐”创作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提出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挖掘陕西传统音乐素材,另一方面要“打破原有的带有传统意义的秦派模式”,用以现代思维、吸收现代语汇,让“秦派民乐”的创作走向创新之路。
(二)理论研究方面
理论要与实践并重,笔者认为对一个区域内的民族器乐进行研究,要对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理论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研究现状,梳理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对民族器乐的发展从理论建设、音乐创作、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展开思考。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C0599。
参考文献:
[1]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04).
[2]项阳.从整体意义上认知区域音乐文化[J].人民音乐,2013,(02).
[3]田耀农.区域音乐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J].人民音乐,2011,(07).
[4]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03).
[5]陆小璐.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秦派民乐”创作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6]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下一篇:地学旅游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