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职工素质分析
摘要:建设高素质的图书服务职工队伍,是高校图书馆的现实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据当前繁荣大文化的需要和目前图书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只有领导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进行人员结构性调整,抓紧教育培训,就一定能够建设一支符合图书馆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要求的图书馆职工队伍。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职工素质研究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教学科研服务,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现在,创“三优”(优美的环境、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争“三进”(个人先进、班组先进、全馆)和保“三心”(让领导放心、教师放心、学生放心)活动正如火如荼。然而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者职工素质的高低,对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图书馆职工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拟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高校图书馆职工的素质问题,谈几点看法。
二、基本情况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文化层次比较高,道德修养比较好,对图书馆服务也有特殊的要求。要求图书馆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读者服务环境。对图书馆职工而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优良的服务态度,大方的谈吐,文雅的举止,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服务中忠实履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动读者、服务老师、教育学生。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的现状,同当今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要求,差距较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无条件服务论”的影响,对一线职工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相当一部分同志难以安心图书馆服务工作,害怕出错,可谓人心思动;还有的同志服务意识树的不牢,在外兼职,有“一心向钱看”的心态;更有一些同志,满足于勤勤恳恳的工作,服务意识不强,与繁荣大文化,发展大教育,服务众读者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年龄偏大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一般都是脑体并用,要求职工能文能武,不但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强壮的体格,还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而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许多事常常需要自己动手亲自干,又没有什么现代化、自动化操作设备,条件比较艰苦,劳动时间长,上书、编排、整理,常常是一干就是半天、一天,甚至连续几天。这些让人过中年的同志来承担,确实有点为难。因此,需要有年富力强的图书服务者,战斗在图书服务第一线。但是,目前图书馆职工队伍年龄偏大,与年轻化、精干化的强战斗力要求相差甚远。笔者2011年8月对淮阴工学院、江南大学等华东七所高校的图书馆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20岁以下的占7.0%;21—35岁之间的占16.6%;36—45岁之间的占13%;45以上的占63.4%,这个年龄段的职工比较多,占图书馆职工的三分之二以上,按照我国对各个年龄段的划分,这应当算是中老年了。因此,从调查中显示的年龄结构上看,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普遍老化,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影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
3、文化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职工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主力,不仅体现在人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而且高校图书馆功能,更需要通过图书馆职工的服务来实现。因而,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育人功能实现的程度及产生的实际效果,都与图书馆职工文化程度的高低,息息相关。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华东地区高校的图书馆中,小学文化占2.7%,初中文化占7.3%,高中和中专文化占64.5%,大学文化占25.5%;在专业结构上,没有技术职称的占67.7%,有初级职称的占10%,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22.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图书馆职工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在整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平均起来还可以;但,如果从整个高校的角度来看,图书馆职工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不能及时把新的东西充实到自己的业务知识中,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新进的人员在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熟悉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产生注重完成眼前任务、缺少服务意识,轻服务、轻育人、轻社会效益思想。以处理实际问题为主,注重现实和眼前的利益,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处理与师生员工之间出现的问题,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使命。
造成高校图书馆职工目前的文化水平状况差距的根本原因,可能主要是近年来,为满足学校扩招、引进人才需要,图书馆编制增加,引进人才配偶安排等,使图书馆服务人员迅速膨胀,从而造成队伍文化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几点建议
目前,由于高校图书馆职工存在以上一些可能影响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的问题,致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的现实需求。因此,要想缩短差距,为师生员工提供满意的服务,必须提高高校图书馆职工素质。
1、建立人文关怀环境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自己所从事的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的荣誉感、尊重感。因此,作为高校领导,应建立人文关怀环境,从一线服务人员的角度,多了解一线员工的需求及个人能力,让一线员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这样图书馆的员工就可以在成就感、被尊重的环境中,乐于工作,勇于奉献,使整个图书服务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也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按照“德才兼备”标准,继续调整、充实图书馆队伍
近几年,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图书馆职工素质问题的严重性,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充实、调入、引进等措施,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实效。因此,我认为只要真正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可行的得当措施,正确的方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图书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3、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现有职工进行培训
实行专业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职工继续教育应当制度化。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也经常搞教育培训,但培训结果却不尽人意,有些图书馆职工,甚至领导都把培训当成形式,走过场。究其根本原因,我觉得一方面是培训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手段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培训后相应的上岗考核措施缺位,使大家认为学不学都不影响自己拿工资,听不听都没有人过问,评先进、发奖金都不挂钩。所以培训与否都没有关系。根据这种情况,无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层,还是图书馆一线的职工,都必须注重服务理念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对于一线职工的培训更要注意和工作岗位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培训,让参培人员至少能够为本岗位提出并解决一个新问题。在实行岗位培训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对高、精、尖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进行专业训练,着力造就和培养出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拉的出,打的响”的图书馆骨干力量,进而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图书馆职工学习、岗位练兵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文化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4、重建现有职工队伍结构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将图书馆看作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学校可以任意安排别的部门不需要的人,必须接纳上面安排的转业、退伍军人、引进人才家属和下岗分流人员,甚至是一些关系单位的临时人员。因此,造成图书馆职工文化水平不高、技术人员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书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读书对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大家都认识到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寻求知识,追求理想的良师益友,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改善图书馆职工队伍结构的实际操作中,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进行,通过人才引进,招收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充实、改善图书馆职工队伍结构,促进图书馆职工转换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当然,有选择不是任人唯亲,而是指从自身薄弱的项目入手,逐步做到每个岗位老中青结合,学历互补。既让新聘人员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才能,又利用了老职工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交融,技能、技巧分布均匀局面,让每个岗位的职工都能发挥发挥专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总之,图书馆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图书馆自身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深化改革,解决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服务水平、校园环境建设和图书馆职工队伍素质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图书馆工作者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克服困难,逐步把图书馆办成学校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工程的窗口,办成教育、教学重要的辅助阵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建好、管好、用好学校图书馆,培养一代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蓓.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2009,(1):82-83.
[2]杨冰.基于特色文献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图书馆建设,2007,(3):27-28.
[3]黄亚男.合理运用道德体验模式加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J].图书馆,2007,(01).
[4]孙海英.图书馆行业自律摭谈——兼议《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特色[J].图书馆建设,2006,(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