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信仰”
【主题运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雨果
2.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纪伯伦
3.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会很轻易地看出三个材料所谈的共同话题,那就是“信仰”。
不相信冬天过去是春天,寒号鸟因此成了冬天的陪葬;不相信风暴过去有日出,萋萋花草一夜之间便化作伤感的落英;不相信荆棘过后还有坦途,人生旅途上便会少一分跋涉的激情……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唤起你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不是吗?跋涉于茫茫戈壁的驼队,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仍不忘执著地负重前行,只因为他们不失找到一片绿洲的信仰。所以,沉浮于茫茫的人世,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所在,便是感受生活的爱之所在,便是憧憬理想的幸福所在。
故本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一、以“信仰”为重点,论述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及信仰的意义。
二、以“坚守信仰”为重点,论述坚守信仰的途径。
三、以“信仰在当今社会的现状”为重点,论述信仰在当今社会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以此呼唤“信仰”的回归。
【主题范文一】
坚守文化信仰,守住我们的“根”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失去文化信仰,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诚然,恰当地追求物质文明本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亵渎的。一个遗忘文化信仰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打开电视,不论是长篇连续剧,还是大片巨片,绝大部分没有确定的历史朝代,没有确定的地域,一群男男女女,本领大得没边,穿的古装像时装,发型像朋克或披头士,说话一派现代人的口气,于是一则广告的内容是:屈原喝了某种品牌的啤酒,笑逐颜开,江也不跳了。
河南郑州用1.8亿建造了高于美国自由女神像的炎黄二帝像。炎黄二帝是传说中上古两个部落的首领,因生活理念、发展理念迥异而引发战争,最终经过生死大战,黄帝取胜,炎帝战死。昔日两帝水火不容,今人却将其好意“捆绑”。
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文化信仰的时候了。身在文化与经济碰撞的时代,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坚守我们的文化信仰,才能引领未来。
2011年,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大撤退”,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21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坚守文化信仰吧,因为人类自从有了文化才拥有了灵魂!坚守文化信仰吧,让我们点亮思想!坚守文化信仰吧,让它辉映历史的长河!坚守文化信仰吧,让它也似太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人类灵魂的夜空!
【点评】
考场作文应追求“大气”,要写出大气的文章,须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独特的思想,这篇文章便显示出了作者超出同龄人的思想积累。作者围绕“文化信仰”展开论述,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对当前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信仰深刻的体验与感悟。语言厚实质朴有独特之处,整篇文章处处体现出一种“大气”。
【主题范文二】
利缘义取,财自道生
在市场经济浸润下的今天,传统的“重义轻利”信仰仿佛早已雨打风吹去。房子可以重盖,生平可以重写,历史可以新考,疮疤可以遮掩,文化可以展览,艺术可以评价,仇恨可以笑泯,情爱可以俗化……那利益为什么就不能至上呢?你没有听过吗?“现今”社会变成了“现金”社会了,所以,有人的信仰就是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要在单车上笑了。
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毒胶囊”“速成鸡”……我们还有没有道德信仰?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信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这些难道不让那些只追求利益而放弃商业道德信仰的企业汗颜吗?
《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您只有一块封邑,却渔利百姓,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大。
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抛弃国外高薪厚职,甘愿回国建设祖国航天事业,他们也曾说:“虽姓钱,但不爱钱。”为祖国伟大事业献身令他们甘之如饴,只因他们心中坚守着民族大义的信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由此可见,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
所谓“利缘义取,财自道生”,只要坚守此道德信仰,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
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世人能坚守利义之道,但更希望能“利义双收”。
【点评】
本文开篇联系现实,批判了当今社会重利轻义、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接着用冯谖买义、钱学森等放弃荣华富贵追求民族大义的实例论述了义的可贵。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引经据典,论据翔实。更可贵的是,文末作者在赞同重义轻利道德信仰的同时,又倡导人们尽可能利义兼得,充满了辩证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与内涵。
上一篇:基督教信仰的理性诠释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