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之六)
三十三 花亭会
《花亭会》,又名《剪发记》、《飞虎寨》、《三难记》、《大书观》、《合珍珠》。黄梅戏后期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4集刊张敦友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4集著录了钱悠远、严松柏的口述本。
北宋宰相文通,强将女儿文秀英,许给新科状元高文举为妻。高系琢州范阳郡人,家有前妻张美蓉,一再推辞文家婚事。文不同意,宁愿其女作高的二房。高文举无法推脱,只好免强入赘,旋及写信接舅父也是高的岳父张子榜夫妇、妻子张美蓉来京。文通私改高的家书,将请妻赴京改为休妻,舅父见休书一气而终。张美蓉晚母逼她改嫁,美蓉不从,私自逃出,上京都寻夫。过飞虎寨,被强盗将行囊、银两抢去,幸被王大娘搭救,结拜为义女。三年后,张美蓉终于找上京都,卖身于文府作丫鬟。文秀英知道她的籍贯、姓名之后,将她头发剪掉,关在花园养花,借以丑化她的形象,阻止她与高文举相会。一天夜黑,高文举夜宿花园,被张美蓉窥见,哭诉衷情,夫妻才得重逢。
本剧源于明传奇《高文举珍珠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了《高文举珍珠记》。“《南词叙录》著录。明万历金陵文林阁刊本。《古典戏曲丛刊》(2集)本,根据文林阁刊本影印。《叙录》著录作《高文举》,《寒山堂曲谱》引作《高文举两世还魂记》,但情节与《珍珠记》异,或另有一种故事。《远山堂曲品》并有《还魂》一本,亦著录《珍珠》本,入杂调。云:‘此即《高文举还魂记》也。’则《珍珠》,即《还魂》。按:此记事无所据,大略于《龙图公案》者,叙高文举负官银,有王百万奇其貌,代偿所欠,并以女妻之。其后高应试中状元,奸相温阁逼赘为婿。文举念王氏恩,暗遣张千持书迎妻,为温氏见,折改语意。王女亲至京访高,值文举召入内院,数月未回。温氏将其剪发剥鞋,强行奴役。赖有老奴左右之,得不死。文举归,独卧书室,偶思食米团,老奴进之,忽入米团中得珍珠半颗,认是妻物,遂根问老奴,夫妻得相会,文举以力不能救,导之逾墙去,赴包龙图告理。经审明具奏,诏谪温阁,许王女系温氏于洛阳,经王百万苦劝,始结为姊妹,和好终身。此戏一名《珍珠米团记》,今江西高腔尚有演《书馆相会》一出。明代《八能奏锦》、《万曲长春》、《玉谷调簧》等戏曲选集,收有《鞠问老奴》、《书馆相会》两出,相当于文林阁刊本《珍珠记》的第19出《询奴》和第20出《逢夫》。
本剧虽源于传奇《珍珠记》,经历代黄梅戏艺人的演出,已具有黄梅戏的风格,没有典雅、古朴的痕迹。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研究所、《江淮文艺》1983年12月号联合出版的《传统剧目集》,收录了王义礼的黄梅戏改编本《花亭会》。安徽电视台将它拍成了舞台戏曲片。
赣剧、婺剧、东路子、西路子花鼓戏名《合珍珠》,评剧、蔚剧、河北梆子、越剧、秦腔、川剧、曲剧、潮剧、鄂东采茶戏、荆州、皖南花鼓戏名《花亭会》,泗州戏名《大书观》。
三十四 石板记
《石板记》,黄梅戏后期稀见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1集载张敦友述录本。
宋真宗朝宰相赵荣华,镇江府丹徒县人。妻李氏,生子赵文俊,女赵桂芳。李氏病故,续娶张氏。赵在家假期已满,真宗宣他进京,其子同往。赵离家后,张氏与堂叔赵荣顺通奸,嫌桂芳碍眼,诬她偷了银子,剥下衣服,棍棒毒打,遍体鳞伤,后用石板绑在桂芳身上,沉进江中。时陈国泽到苏州任知府,在江中救了桂芳,带到任上,结拜为义女,与其女巧芳姐妹相称。三年后,桂芳托义父汴京寻父。时北番反宋,战争吃紧,陈国泽在京没有会着赵荣华。二番王到相府下了战表,赵荣华奏明圣上,真宗命天波府杨宗保挂帅平番,杨家将很快地战败番兵,凯旋而归,圣上封他为京畿都督兼兵马大元帅。赵桂芳被选入宫中为妃,赵文俊中了状元,奉旨回丹徒省亲,发现妹妹被害,将张氏、赵荣顺送进县衙审讯,监押在死牢内。赵桂芳册封为贵妃,金殿上启奏在丹徒被害之事,在早朝时父女、兄妹重逢。赵家奉圣命将张氏、赵荣顺押解来京,分别处以五马分尸、刮骨熬油之极刑。圣上为媒,将陈国泽之女陈巧芳,许赵文俊为妻,封为一品夫人。合家在相府团聚,赵文俊、陈巧芳完成洞房花烛。
本剧属稀见剧目,根据民间传说编成剧本的。
三十五 云楼会
《云楼会》,黄梅戏后期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11集刊有王淦青述录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6集著录了胡玉庭口述本。
南宋时,金兵侵犯临安,陈正榜夫妇率女陈妙婵逃难,途中被金兵冲散。妙婵流落江南某地白云庵,带发修行。时临安人潘必正准备应试,大考前到白云庵探望当了住持尼的姑母,姑母留他在庵中补读候考。不久,与陈妙婵一见钟情,在云楼幽会时私订终身。老尼发觉,怕儿女私情影响侄儿的前程,逼潘必正离庵赴考,言其高中后再来迎娶妙婵。当陈妙婵发觉潘必正已离庵而去,放心不下,瞒着老尼,雇舟追潘。在舟中与潘相见,双双上路。行在凉亭之上,陈因口渴,要潘到村中讨水。此时,腾云山大王黄彪,将陈妙婵掳去,逼作压寨夫人,幸被丫鬟放走,在荒山中为樵夫张恩所救,结为干父。在张家住有三载,张叫她上京寻夫,陈因张恩年迈,家境贫寒,卖身以还饭银。被当地高奎家买去,作了高小姐的丫鬟,高母胡氏见她出身名门,命她与女儿结为姐妹。潘必正进京后,赴科考取了状元,与榜眼高奎同科,拜客时,高将妹妹许潘为妻。潘言已有前妻陈妙婵,高允诺其妹为二房,后至高家,与陈妙婵重逢。潘必正辞别高家,陈妙婵亦返回陈家。不久,陈、高二家送亲上门,一夫二妻共庆花烛之喜。
黄梅县文曲戏中还有几个内容略有不同的抄本。《云楼会》大多源于弹词《白云簪》。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七《张子湖误宿女贞观》载:“《今乐考证》著录。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据脉望馆本校印《也是图书目》,《曲录》并见著录此剧总题:抄校本题目作《俏书生暗结鸳鸯伴,歹姑娘分破鸾凤段》。正名作《陈妙嫦巧遇好姻缘,张于湖误入女贞观》。本事见《燕居笔记》中《张于湖宿女贞观平语》。亦见于《万锦情标》、《国色天香》张于湖传。演宋女贞观尼陈妙嫦与潘法成相爱,经临江令张于湖断与夫妇之故事,情节单纯。明高濂据此伸述为《玉簪记》传奇,盛传于世。”高本《玉簪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九存目:“明万历文林阁、广庆堂、继志斋、世德堂、长春堂、汲古阁刊本……演潘必正、陈妙嫦相悦事。本《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话本》,见《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以及《万锦情标》等书。事出《古今女史》,有万历刻白锦纸印本,标曰《三会贞文庵玉簪记戏文》,此记情节单纯,用韵夹杂,其总目幽雅,颇为人喜。……”高宗元还有《增改玉簪记》。明凌蒙初者,将《玉簪记》改传奇《乔合衫襟记》……谓演陈妙嫦事。略……
清焦循《剧说》引清赵世杰《古今女史》:“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以一词拒之。词载《名媛玑囊》,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正通,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王妃。”清乔铎《西阁偶谈》:“溧阳,有潘必正墓。”
《弹词叙录》载:《白玉簪记全本》,一卷五回,无回次,二至四言目,不署撰人,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湖郡乌程夏祥、夏麟手抄本一本。《湖北民间叙事长诗唱本总目提要》载:湖北省监利县文化馆柳如梅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杨晓芳口述的《陈姑追潘》,又名《秋江河》唱本提要,监利、荆江一带有手抄本流传。鼓词、北方子弟书有《玉簪记》,木鱼歌有《陈姑追舟》,黄梅民间有《云楼会》唱本流传。
青阳腔、昆剧、京剧有《玉簪记》。《弹词叙录》考:“地方戏有滇剧、川剧、新昌高腔《玉簪记》,评剧、锡剧、华剧《陈妙嫦》,粤剧、赣剧《陈姑追舟》,越剧《琴瑟缘》与《秋江》,扬剧《偷诗》,汉剧《秋江》,闽剧《秋江别》,莆仙戏《仙姑闷》,清音戏《追舟》,曲子戏《云楼偷诗》。此外,北方子弟书亦有《玉簪记》。
皖南、襄阳花鼓戏、鄂东、南昌采茶戏有《云楼会》,楚剧称《白云楼》,随州花鼓戏名《北楼会》。
南宋首都在临安,今杭州市。剧中潘必正家在临安南门,应试不需要离开临安,此本言潘上京,途中到白云庵探望姑母,两地名含糊不清。上京?京都在哪里?白云庵在何处?都没有交代清楚。为了保持原貌,述录本及考略,按原本校勘,撰写。
三十六 断恩仇
《断恩仇》,黄梅戏稀见剧目。《黄梅戏传说剧目汇编》第11集刊有张敦友述录本。
北宋末期,金兵入侵,汴京失守。京郊施秀琴、施子章姐弟与父母在乱军中失散,逃至南方安平县。饥寒交迫,年幼的子章因饥寒病倒雪中。当地员外邓廷芝见状,将他姐弟收留、供养。施秀琴与其子邓炳如为妻,施子章送往圣堂攻读。此时施子章未婚妻钱素云一家,也被金兵冲散,素云逃到安平县,被卜诚员外收留作使女,与其女卜巧珍为伴。
10年后,邓炳如邀施子章春游,分别偶遇为母亲上坟的卜巧珍、钱素云。施、钱对过半边铜镜,夫妻相认。钱约施初更到卜家后园相会,赠银赴考。邓炳如在长亭上赶走了两个调戏卜巧珍的狂徒,谎言他叫王安邦,家住紫竹巷,骗取了卜巧珍的好感,约他二更到绣楼相会。邓用甜言密语骗奸了卜氏,谎言三月后娶她。
施子章应约拿了考银,到临安赴试。卜巧珍身怀有孕,三个月将满,不见王安邦上门。施子章已金榜题名,官封巡按,派人下书到卜家接素云进京。素云为照顾巧珍,推迟起程日期,为卜氏到处寻找王安邦。一天,在街上巧遇邓炳如,向他讲了卜氏已身怀有孕,叫他快来迎娶。邓又谎言:三日内定上门娶亲。过了三日,仍不到卜家。卜诚发现女儿私情有孕,气死在绣楼。施子章此时也派人迎接姐姐、姐夫进京。素云帮助卜巧珍安葬老父之后,护陪她上京告状。行到京郊五里亭,卜氏被在外寻花问柳的邓炳如打死。钱素云对此更加愤恨,决心告他,为卜氏父女报仇。
在施子章的巡按衙门,钱素云突然发现王安邦就是施的姐夫邓炳如,因而立即告她,要施给邓处以斩刑。施秀琴对丈夫的作恶行径早已察觉,也曾劝他改恶从善。但知道他是人犯时,又难割断夫妻之情,以邓父栽培施子章的大恩,要弟弟饶恕邓炳如。姐姐要报恩,妻子要报仇,情与法,杀与放,恩与仇,弄得施子章左右为难,几经思想斗争,终于法胜於情,杀了杀人犯邓炳如。施子章改施姓为邓姓,承继邓氏香火,以报其恩。
1993年谢文礼根据楚剧《恩仇记》,改编为《血泪恩仇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厂合拍、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演出,杨俊、张辉主演的彩色戏曲艺术片。(待续)
上一篇:当代历史剧创作的类型和趋势
下一篇:阮元和凌廷堪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