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医改
检查的时间短。每次去医院先别说看医生了,光是排队就累得两腿酸疼。
但是这次陪母亲去医院却是让我吃惊一番,也许是因为我这一年来没进医院的缘故,这次的感觉真是和往常不一样。走进大厅,一改往年乱哄哄的场景,眼前的挂号大厅秩序井然。挂号排队的长度短了,交费的速度快了,耳旁再也不复患者牢骚抱怨的声音了。我奇怪,这是怎么了?
我问母亲,为什么医院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了,难道今年看病的人少了吗?不像往年似地人头攒动。母亲告诉我:“你不经常回家不知道,这两年市里发展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居住的小区划分,就近安排就医。而且据说也可以报销,但比例是多少不清楚。”
其实母亲说的这些,我并不陌生。因为所从事的行业关系,我對所谓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有所了解的。看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对减缓大医院的就医压力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居民要到社区医院来看病,其所花的费用能否列入社保的服务范围里呢?
同中有异
从医院回来,我便想到了一位在市社保局工作的同学,于是打电话给老友进一步了解一些情况。于是老同学的一番解释,让我对医保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原来省医保中心已经把社区卫生医院纳入定点医院的序列,并利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的社区服务平台,使居民不仅能就近看病,而且能就近享受各项医保服务。像婴幼儿疫苗接种、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低保人员参保管理、退休人员健康检查、特殊病人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离休人员全程医疗服务等都已进入社区医院的服务之列。
就医保的服务对象来说,有城镇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之分。这两个医保在交费和选医院上是有区分的。城镇居民医保主要针对城镇户口中没有参加职工医保的人群,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交费年限的规定,交1年就保1年,交费比较低,但是报销比例和总额度没有职工医保高。还有就是居民医保在就医上也比职工医保有更多的限制,原则上就医选择不能直接去三级医院(大医院),只能从社区医院或者二级医院开始,符合转院规定的才可以上三级医院。这就可以解答了为什么现在市大医院的就医环境能够有所缓解的疑问了。但是从报销的范围上看,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是符合当地职工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费用居民医保也可以报销。
门诊也报销
最后我问道母亲最关心的门诊报销问题,因为以往职工医保中规定,只有对住院患者才能够进行75%的报销,门诊是不计算在内的。母亲总是为这些事纠结,小病住院不值当的,但只是门诊又不给报销,所以遇到这样的局面,有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现在这种情况,会不会随着医保制度的改革而有所改观呢?
于是老同学让我查看了,去年发布的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上面写着门诊统筹的保障范围包括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参保人员,待遇审核期满后可享受门诊统筹医疗待遇。参保人员可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公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门诊就医。
看完这个《实施办法》并了解到社区医保的发展后,我真正感触到,我的家乡也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这样就会有效减轻了参保人员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医疗保障真正做到了由“保住院、保大病”向“保门诊、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我总是有一份好奇心。虽然在家的日子不多,不过我还是去了一趟我们小区所在的社区医院,看看那里的就医环境怎样?正好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接种疫苗。外面正是冰天雪地,而里面的温度真是不敢恭维。并且厅小人多,大多数人都是站着等候。与大医院相比,这些社区医院的条件相形见绌。旁边有位家长和我唠叨:“以前我们都去市妇幼医院打针,那里一进去暖呼呼的,这里真是没法比。”
听到这里,我颇有些感触。就近看病本是件好事,既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方便了社区内的老百姓;既平衡了大小医院的就医人数,也充分发挥了不同类型医院的资源优势。不过,再怎么大小有别,其硬件条件也不要差得太远。否则,社区医院所占的优势也逐渐会被人们否定。
通过这次回家走访,我可以感受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看病难问题上,政府正在切实的想办法;在患者最麻烦的问题上,推出如门诊报销的新举措。虽然多少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从家乡的缩影里,看到了医改三年中所呈现的不断变化,并且带给老百姓的更大实惠。尽管在某些方面人们还有微词,但是医改带来的新变化更值得让我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