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天蓝水清家园美
森林覆盖率达到48.31%,水质达到三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6%……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精心打造,蒲江成为成都平原西南部最具规模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蒲江县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现代农业持续升级、旅游服务业借力跃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新路!
突出生态保护,夯实环境承载能力
县城的污水经过管网引流到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放,各乡镇公路沿线是一座座标准的垃圾收集房,乡村垃圾集中后统一处置。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一项项惠及子孙的工程开始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开展了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燃煤污染整治、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等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以水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对蒲江河、临溪河重点流域进行水环境专项整治,严格采砂管理,疏浚清淤河床、整治河堰,兴修生态河堤等水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对涉水企业的配套治理设施,并对日排放100吨以上废水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
——加快场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工程,加大农村环保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推行“畜、茶、果、蔬”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整治建筑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文化娱乐业噪声及工业生产噪声,坚持公安、交通、城管、文化、建设、工商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制度,对超标的噪声排污单位给予整顿,整顿不达标的予以坚决取缔。
——切实推进节能减排,通过采取产业结构调整、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屠宰场压缩整顿、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等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规范污染源监督管理,切实削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抓好“细胞工程”,彰显宜居城市魅力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关键。正是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蒲江县全面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一体化、“生态细胞工程”和能力支撑体系的建设,加强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的生态建设就是要从最细小的事抓起,把“生态细胞工程”抓好抓实,同时以“三湖一阁”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切实提升创建成效。
生态环境是蒲江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对其保护必须人人参与。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等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定期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公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参与氛围。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让中小学生从小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推进环保教育“小手牵大手”,让环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硬件上,抓好以小游园、广场、道路为主体的绿化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广泛地开展生态村、绿色学校、生态小区、生态家园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以点带面,促进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开展。通过农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聚集农户9350户、3.4万人,农村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