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拆弹部队
报告,没有人和他握手搭话,甚至没有人正式看他一眼,朝他一笑。
走走停停,端详眼前这群忙碌的人,首长看出了更多的不寻常:他们是那样心无旁骛,每个人的表情淡然而严肃,专注的目光总是盯着眼前的工作,手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与销毁线浑然一体的机器人。
看着看着,首长的眼眶湿润了。首长经常到部队检查工作,也许这是首次无人对他笑脸相迎。他说,这是他所见过的最具职业表情特征的人群。他情不自禁,向这些不看他一眼的人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只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确实,在我们进入销毁车间的这段时间里,这群有血有肉的“机器人”,从不为拆弹之外的事分心,却对销毁线上一丝一毫的异常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感。
手榴弹的“告别仪式”
离开高射炮弹拆卸车间,我们走向不远处的一个掩体,那里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石洞,一排矮小的房子就建在石洞里面,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声不时从里面传出。钟伟主任告诉我们,这是销毁中心最危险的场所,手榴弹销毁现场。
其实,手榴弹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武器,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爷爷辈的故事里都有详细的描述,也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等战场上它都是战士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搏杀。一拧盖,一拉绳,往外一甩,一声巨响过后就见战果了……当然,现代战争中那些带柄的手榴弹也许已经被更具杀伤力和轻巧的手雷所代替,但那些曾经从战场上退下来的,或者是还没有机会送向战场的手榴弹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为了我们更安全地生活,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手榴弹销毁。
我们小心地走进手榴弹销毁车间,一股刺鼻的硝烟味迎面扑来,当然,那不是手榴弹爆炸的味道,因为手榴弹到了这里必须享受“安乐死”的待遇,但它木柄上的雷管却必须在这里爆炸,为手榴弹作为在这个中心中的“危险分子”身份,迎回了一点尊严。
时间回到2009年的一天,手榴弹销毁工房正在集中销毁某型手榴弹,职工崔英坐在上弹间的控制座上,一手将弹放入传送带,一手操纵着控制按钮。工房内回响着“咔嗒咔嗒”的机械声,嘈杂之中,她突然听到传送带上好像发出“嗞”的一声响,立刻警觉地盯住监视屏,只见一枚木柄被拔断的手榴弹正在传送带上“哧哧”地冒烟……
“坏了,传送带的下一环还有4个人呢!”
来不及多想,她“咔”的一声按下停机键,并大喊一声:“要爆炸了,快跑!”大家刚跨过安全线,“轰”的一声,手榴弹在抗爆间内爆炸了。
毫发无伤的大伙儿走进抗爆间,只见屋顶、墙壁上炸出了数十个小弹坑,灯管和监控探头被炸得粉碎,缓冲玻璃无一幸免,地上满是弹片、石块和碎玻璃,看得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钟伟给我们讲的一个发生在兄弟单位的突发事件,其实拆卸手榴弹之所以危险,就是因为它的事故概率比其他任何弹种都高。手榴弹正常销毁爆炸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销毁手榴弹时,事故是难免的,拆弹兵们要做的就是在各种事故中保证不伤到人,因此,这样的流水车间其安全设置是关系到官兵的生死存亡的。
给这些手榴弹“行刑”的是一个叫做“手榴弹拔弹机”的机械设备。它被安装在抗爆小室内,除了天然的山洞起到抗爆作用外,四周还建起了抗爆墙,手榴弹从墙外的一个小洞送入,交由机器进行弹体与弹柄的分解,而这个机器上的手榴弹与收集弹体、弹柄容器之间必须要有防殉爆的措施。拆卸过程中操作员就要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子屏幕,随时准备应急处置。因为这个销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断柄,就有可能造成拉火环被拉出,产生爆炸的危险。因此,拔弹过程中,出现断柄时,操作员必须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小心剪断拉火绳,取出弹体和弹柄,分别装箱运走,断柄弹要在销毁场炸毁处理。
钟伟主任还告诉我们,在手榴弹销毁线上,每人一天要拆2000枚左右的手榴弹,一天下来,眼睛看得直掉眼泪。在这里,每拔出30枚手榴弹后,拆弹兵们都要进入抗爆室,清理洒落在导引槽等处的炸药,并将弹体和弹柄运走。而弹柄的处理在这里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将拉火环拉出,让木柄里的雷管爆炸。在征得同意后,我们跟着技师马落典走进抗爆小室,房间里布满了那些爆炸后的痕迹,而由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着落点已经被炸出了一个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