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消息
★“神舟”四号飞船升空
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在发射现场观看飞船发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总装备部政委迟万春等,也在现场观看了发射。
30日凌晨,载人航天发射场星空灿烂。高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箭体上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神箭”二字格外醒目,火箭的顶部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零时40分,在震天巨响中,火箭腾空而起,疾速飞向太空,火箭尾部喷射出的长长烈焰,在夜幕长空划下一道绚丽的彩虹。
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国于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号飞船。按照研制计划,要发射若干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是整个研制计划中一次重要的飞行试验。飞船将在太空完成预定试验任务后返回地面。
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全系统参加试验,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期间,将进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对地探测、综合精密定轨试验、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也全面参加试验。此前,预备航天员已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
★“神舟”飞船的发射与返回
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由地面测控站和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的航天测控网,将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执行海上测控任务的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其中3艘测量船分布的海域在南半球,那里的冬季海况极为恶劣,夏季则适于观测。而南半球的夏季,正是我国所处北半球的冬季,因此“神舟”飞船的发射要尽量安排在比较寒冷的季节。根据飞船运行轨道的特点,着陆场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飞船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三是地势要平缓,地表要足够坚硬;四是天气状况要好。内蒙古中部地区属沙质草地,地势平坦开阔,区内没有大河,为中温带大陆气候,全年干燥,少雨多风,能见度高。当地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0人。因此,“神舟”飞船的主着陆场选在了内蒙古草原上。
★直十一型直升机获生产许可证
2002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制造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直十一型直升机,获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这是我国目前惟一获得此证并通过全过程适航验证的直升机机型。
直十一于2001年4月12日正式向中国民航总局申请生产许可证,是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上最高标准、美国联邦航空局《航空器审定系统评审大纲》审定通过的直升机型号。直十一型直升机完成全部适航取证工作,表明该型机正式取得进入民用市场的“通行证”和“准生证”,对于直十一型机将来批量进入民用市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直十一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构型,装备滑撬式起落架,三片桨叶,全机广泛使用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机动性、良好的起降性和应急使用特性;装有一台国产涡轴八D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2.2吨,乘员6人,巡航速度每小时240公里,最大航程634公里,续航时间可达4小时。该型机于1991年开始研制,1994年实现首飞,1996年通过技术鉴定,1997年进入小批量生产,1998年9月首批交付使用,2002年通过国家设计定型。2002年4月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2002年8月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单机适航证。截至目前,直十一型直升机已累计交付37架,安全飞行15982小时,88094个架次飞行起落,平均飞行完好出勤率达84%。
★上海交通大学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
曾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培养了多位“两弹一星”功臣和两种主战飞机总设计师的上海交通大学,宣布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
上海交大将从今年起陆续招收航空航天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和博士后,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据介绍,早在1935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其机械学院下设航空门;到1942年夏,航空门共毕业7个班,有毕业生72人。1942年,上海交大重庆分校设立航空工程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搬回上海。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交大、中大、浙大三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该院1956年从南京迁至西安,次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在上海交大毕业的学生中,目前有17位成为活跃在航空航天界的“两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45周年
2002年12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举行建院45周年院庆。国务院总理朱瑢基、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曹刚川等致信祝贺。
运载火箭方面,该院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火箭总体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形成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群体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工具,其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12吨和5.2吨,可用于发射多种轨道的不同卫星。迄今为止,该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已为1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服务,共成功发射国外卫星27颗。
导弹武器方面,该院先后取得了第一枚近程导弹(仿制)、中程导弹、两弹结合、洲际导弹的成功,使我国实现了导弹武器从无到有、从一代到二代的跨越,并迈入到海陆兼顾、战略与战术武器并举的新阶段。
★长春将结束无民用机场历史
2002年12月18日,总投资15.9亿元人民币的长春龙家堡机场,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毕,将于今年春天全面开工,预计2004年10月前竣工。机场由民航总局和吉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
新机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占地4200余亩。机场设计为国内干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级,可起降空中客车A300和波音767等型客机,跑道长2800米,宽45米,候机楼面积4万平方米,站坪近机位8个,远机位5个,另建相应的航管、导航、气象、通信、助航灯光、供油、贷运等设施。长春市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没有民用机场的省会城市,新机场的建成,将结束该市无民用机场的历史。
★空军首次在穗招收飞行学员
不久前广州市首次招收空军飞行学员,各方反应热烈,有339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出现了两所中学分别有15名男生集体报名的情况。报名工作采取学校推荐、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不少学校当作高考前大事对待,择优推荐。待体检合格后,招生办将进行政审。除高中生外,空军还开始试点在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招收“双学位”飞行员,广东地区初定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此项招飞。
广空招飞中心主任表示,培养一名空军飞行员需要800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军事飞行员要能够驾驶各型高速战机,因此身体素质、政审等要求,都较民航严格,不但要经过极其严格的初选,还会面临全程淘汰制,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能够通过整个选拨、培养过程,成为中国空军的“空中之鹰”,确实是真正的“精英”。
★洪都飞机公司成立
2002年12月6日,从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分离设立的、以通用航空技术为主体业务的江西洪都飞机工业有限公司,在南昌揭牌成立。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飞行器制造、销售、国内贸易、国际贸易,主导产品为K-8飞机、农林多用途飞机、“海燕”教练机等整机产品。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启动
2002年12月10日,总投资达6.5亿元人民币的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全面开工。此举使“5.7”空难后一度盛传的该机场将迁址之说不攻自破。
周水子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预计在2004年全部完工。工程共包括3部分,即新建3万平方米的候机楼、新建7万平方米的停机坪和扩建3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扩建后的机场将满足年吞吐量500万人次、高峰小时2300人次的需要,并提供10个近机位和13个远机位。
★新疆11座民用机场将昼夜开放
从2002年12月起,新疆11座民用机场开始24小时的
全天候服务,有关人士说,此举有利于各航空公司大量开辟直达新疆主要城市的航线。这些机场的空中交通管制、气象、雷达、通信导航24小时不停运转。目前,国内全天候开放的机场,只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虹桥机场以及广州白云机场。
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航空市场的开放相对较迟,进出新疆的主要航线,以前主要由基地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来运营。去年,新疆航空市场逐步开放,目前已有20多家航空公司开辟或即将开辟至新疆的航线。新疆机场全天候开放的举措,将使新疆内主要城市至内地大城市的支线网络逐步形成,可大幅度提高机场的使用率。
据介绍,乌鲁木齐机场设计年吞吐量400万人次,高峰每小时设计客流量2000人次,目前的使用率只达到一半。乌鲁木齐机场每天的利用率10多个小时,而新疆其他机场的利用率则远低于10小时。
★2002年通用航空及早期飞行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2年12月1日至2日,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2002年通用航空及早期飞行教育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防科工委、民航总局、中国科协、国家体育总局、空军、中航第一、二集团公司等部门的代表,以及航空院校、飞机公司、航空俱乐部等有关人士150多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两院院士顾诵芬,空军原副司令员林虎、空军原外场部部长张开帙、总参空管局原局长曲永修等出席会议。美国雷神飞机公司、美国贝尔公司也派员参加。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屈见忠、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竞南主持会议。
代表们在讨论中认为,通用航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拥有的通用航空飞机只有400多架,而全世界拥有的通用航空飞机总数为34万架,其中美国就有21万架。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存在巨大差距,这也表明中国的通用航空市场等待开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一旦形成适合通航产业的法规环境和市场环境后,中国的通用航空产业将出现飞跃发展。一些多年来研究早期飞行教育的专家,也阐述了早期飞行教育在飞行人才培训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徐晓风)
★英国罗·罗公司为中国航空业培训管理人才
2002年12月23日,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中国地区总裁罗德伟说,该公司通过技术、管理培训,已为中国航空业培训了5000多名管理人才。当天下午罗罗公司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名在校生颁发奖学金,罗德伟在仪式上演讲时透露了上述信息。北航校长李未院士出席了颁奖仪式。
★“5·7”空难是有人纵火造成的破坏事件
2002年12月7日,新华社记者从国务院“5*7”空难处理领导小组获悉,“5·7”空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及辽宁省和大连市通力合作,本着实事求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组织专家对空难原因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通过调查,并经周密核实,认定“5·7”空难是一起由于乘客张丕林纵火造成的破坏事件。对这起事件,有关方面正在依法处理。
另据报道:在“5·7”空难罹难的103名乘客中,只有44名乘客购买了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可是其中竟有一人独买7份,票面赔偿金额高达140万元,此人就是张丕林。按照规定,每位乘客最多可购买10份航意险。不过目前在中国,购买航意险的乘客通常只占三成左右,平常每位乘客只购买一份,一人购买7份的情况非常罕见。
据了解,张丕林为大连人,今年37岁,大学毕业,曾在公安及外贸部门工作,后来下海经营一家装饰公司。他妻子有过保险公司工作的经历。
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MD-82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机上103名乘客、9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有关人士谈“5·7”空难调查结论
据《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2日报道:据一位参与调查的人士透露,张丕林纵火导致飞机失控的事实,在八九月份就已基本查实。认定张丕林纵火有几方面原因。一、分析这样一个因失火导致的空难事故,首先要找到燃烧起源。通过调查发现,张的座位烧毁程度最严重,综合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这就是燃烧起源的结论。二、事故调查组还发现张的烧伤部位和烧伤程度与其他乘客不同,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的重要线索。三、有关人员在现场找到了微量的尚未烧尽的易燃物,是由人带上飞机的。飞机由耐火材料制造,不会有这种易燃物。另外,由于张的座位上方是电缆总线,起火时很快导致飞机指挥系统失灵,飞机失控而坠海。四、根据有关记录还发现,张丕林上飞机时还带了几瓶液体。
★空中警察将在国航班机上岗
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透露,目前航班上的安全保卫工作由安全员承担,估计到2003年上半年,这些安全员中的一部分,将接受民航总局公安局的专门培训,合格者将成为身着民警制服的“空中警察”。组建空中警察队伍是加大反恐、反劫机力度,保障航空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支队伍由中国民航总局公安局与航空公司双重管理。其任务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保护飞机与旅客的安全,制止飞机上的各种违法行为。
★江西有人试图乘热气球飞越鄱阳湖
2002年12月10日10时许,江西热气球爱好者张国峰在家乡波阳县白沙洲乡乘热气球升上天空,准备飞越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由于飞行中风向突然变化,他不得不在飞行了近6小时后,安全迫降在鄱阳湖畔,距原定降落点大约10公里。此次飞越行动虽然失败,他表示将继续策划飞越;他还表示希望乘热气球飞越台湾海峡。
★台湾货机失事澎湖外海
2002年12月21日凌晨1时56分,台湾复兴航空公司的一架ATR-72型货机在澎湖外海失事。该机执行从台北桃园机场前往澳门的飞行任务,装有布料、皮件和电子用品等6455公斤。货机编号为B22708、航班号为GE791,飞机投入使用已10年。当时马公地区正下着雷阵雨,台湾“行政院飞航安全委员会”已经把天气列为飞机失事重要调查因素。
据台“飞安会”执行长戎凯分析,依据货机失事前与塔台的通话记录与雷达资料显示,该机于1时5分起飞,1时56分飞机影像从雷达上消失。在之后的短短35秒内,这架货机从18000米骤降到4900米,与地面失去联络。坠落地点在澎湖西南15公里处的海上。
事发后,台湾有关方面立即在失事海域开展搜寻,8时左右发现货机残骸,接着机上物品陆续被打捞出水。随着夜幕降临和海象不断恶化,搜寻难度增加,53岁的正驾驶员与34岁的副驾驶员下落不明。台湾“民航局”局长张国政表示,货机坠海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失事的货机是复兴航空公司惟一一架货机。该航空公司另有10架同型客机,“民航局”已协助该公司对这一机型进行全面检修。戎凯表示,该机坠海深度大概在海面下50米,虽然比5月26日“华航”客机在澎湖外海的空难,残骸坠海70米的深度浅,但马公外海浪高4米,搜救或打捞都很因难。
据统计资料,这是复兴航空公司成立以来第二起空难。前一起发生在1995年1月30日农历除夕之夜。当时飞机正从马公飞回台北,因人为因素,在桃园机场附近失事,机上无旅客,4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
★布什宣布正式部署NMD
2002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一份书面声明中宣布:为了预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的“灾难性破坏”,他已下令军方着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计划到2004年,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首批10枚陆基拦截导弹。至此,曾在美国国内外引起广泛争论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正式进入了部署阶段。
★美第八次导弹拦截试验失败
2002年12月1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军方当天凌晨在太平洋上空进行的陆基导弹拦截试验,因拦截装置与助推器没有分离而失败。
美国防部导弹防御署官员莱纳空军中校说,他对这次耗资1亿美元的试验失败表示“灰心和失望”。莱纳说,在拦截试验中,美军先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一枚模拟的改进型“民兵”洲际弹道导弹;数分钟后,又从7700公里外的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发射了一枚拦截导弹。这是美国首次在夜间进行弹道导弹拦截试验。
自1999年10月以来,美国已进行了8次导弹拦截试验,其中5次成功,3次失败。2000年7月进行的一次导弹拦截试验,也是因为拦截装置未与助推器分离而失败。
★乌克兰客机在伊朗失事
2002年12月23日傍晚,一架乌克兰客机在伊朗培内坠毁,42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有报道说,飞机坠毁是由于天气的原因。
这架飞机属于乌克兰“哈尔科夫航空桥”飞机制造厂,飞机上的大部分乘客是这个工厂的飞机设计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当地时间12时20分,这架飞机从工厂专用机场起飞,途中在土耳其的特拉布宗加过一次油,然后直接飞往最后目的地——伊朗历史名城伊斯法罕。下午6时左右,乌克兰接到了飞机坠毁的消息,坠机地点是在距离伊斯法罕70公里的一个叫巴格拉巴达的村庄附近。
失事飞机是安-140中短程客机,由乌克兰“哈尔科夫航空桥”飞机制造厂设计、生产的。安-140最大飞行距离为4000公里,客机最多能载客52人。这种飞机能够适应热,冷和高山地区,对跑道的要求和地面导航要求也比较低,可以在不太平整的跑道上降落。
1995年,乌克兰和伊朗签署协议,联合生产安-140系列飞机。伊朗未来20年要更换大批中短程飞机;伊朗航空公司对前苏联生产的飞机也比较熟悉。另外,乌克兰的飞机要比西方同等型号飞机便宜得多。根据乌伊两国签订的合同,伊朗在1995年就已经取得组装安-140飞机的技术授权,这也是伊朗航空企业首次组装外国飞机,定名为伊朗-140,预计未来20年内一共生产80架,主要用于更换目前在地区航线使用的老飞机。第一架伊朗-140客机已经在2001年投入运营,第二架飞机不久前刚下生产线。遇难的乌克兰专家赴伊朗就是去参加这架飞机的首飞仪式。据报道,遇难乘客中有34名乌克兰人、6名俄罗斯人,其中包括“鲁宾”生产联合体的总经理奥库洛夫、“阿维奥尼卡”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副总经理杜拉宁等乌克兰和俄罗斯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高级人员。
本栏选辑:谈 风■
上一篇:惠普会成为3D打印界的苹果吗
下一篇:通信导航设备的维护工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