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动画表情包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互聯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交媒体迎来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空限制,也推动了一系列社交新元素的产生,动画表情包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实际,重点聚焦于动画表情包的社交作用,对其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探寻未来动画表情包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动画表情包的优化设计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动画表情包;应用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分支,也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在互联网技术完成向社会各个领域深入渗透的同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影响极大的交往方式,也带动了信息沟通交流的创新与发展。动画表情包作为社交媒体中的重要元素,成为新媒体时代人们表达交流欲望、调节沟通氛围的常用手段,如何把握动画表情包的社交作用、充分激发其应用价值,是动画表情包制作者与研究人员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
一、动画表情包的社交作用
动画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源于符号表情的产生,而符号表情的作用在于增加网络社交的表达功能、避免因单一的文字交流产生误解,因此多以轻松、传神的造型为主,以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而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视觉文化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大众传播空间对于视觉文化多元性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以轻松、搞怪为主的多样化动画表情包的诞生发展。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作为社交的“符号”之一,一些引爆热点、广受欢迎的表情包,在表达内容上往往都与用户的心理十分契合,如2016年在韩国最先流行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爆笑虫子”系列表情包,其本身源于风靡东亚的动画短片《爆笑虫子》,其搞怪的形象加之以匹配性极强的文字,实现了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而正是因为动画表情包所具有的轻松感与娱乐性,弥补了传统文字交流的单调感与严肃性,既可以表达用户的情绪个性,又能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这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进程中符号语言的发展方向。此外,在任何时代,符号语言都会因阶层差异而不尽相同,而表情包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包容性与多元性也使得其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最典型的就是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可依照自身喜好选择不同的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符号语言的社会角色划分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愈加多样化,受众群体的多样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同时,不同群体甚至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受众所追捧的内容也更加“包罗万象”,各类社交元素及话题更替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而表情包本身的多元化特征满足了这一发展要求,契合了用户追求个性、时尚的心理,不少制作者及研究人员也在大量探索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维度、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表情包体系。例如,“我太难了”“扎心了老铁”等网络热词,在流行起来的短时间内,就被应用到了动画表情包的制作中,且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均能引发用户共鸣,并在社交软件上广泛应用。再例如,以网络上已经拥有庞大粉丝基数的二次元形象为创作原型,开发延伸表情包的形式也大获成功,如“海绵宝宝与派大星”“皮皮虾”等。这种围绕流行趋势的开发与探索,使得动画表情包拥有了满足个性化需求、体现社会热点的社交作用。
除此之外,动画表情包的出现打破了单一文字表达的限制,从二维、平面的表情符号到多维、立体的动画表情包,使得社交语言更加“接地气”,动画与文字的碰撞融合,也大大增强了人际间的交流与传播速度。比如,前段时间帝吧网友和饭圈女孩以集体“出征”境外社交媒体的方式,利用自制表情包理性而又不失幽默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了国家尊严,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满满的正能量,用表情包照亮了整个互联网,也照亮了人心。由此可见,动画表情包轻松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安抚网民情绪,打破交流的原始壁垒,让浮躁的网络时代回归理性表达,这也是其社交作用的重要体现。
二、动画表情包的未来发展趋势
动画表情包在避免文字表达的歧义性、多义性,以及保证信息传递的直观性与时效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社交媒体背景下一种重要的动态视觉语言体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持续发展,动画表情包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同时,其自身表达方式的拓展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近期风靡于手机客户端的“人脸识别+表情包”就印证了这一点。当然,信息爆炸是动画表情包制作者与研究人员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要想在庞大的网络信息中心凸显自身的特色,就需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要关注表情包用户主体青少年追求新颖、张扬个性的内在需要,打造出社交媒体时代的“爆点”。除此之外,动画表情包作为一种社交符号语言,虽然受亚文化的影响较重,但是在未来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健康的引导作用,打破“烂俗”“娱乐至死”的刻板标签。
三、结束语
综合来说,动画表情包以其强大的社交作用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这也体现了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表情包制作者与研究人员来说,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立足于动画表情包的社交作用,密切关注受众的情感偏好,同时,要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亚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打造出真正为人民喜闻乐见、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动画表情包产品。
参考文献:
[1]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的视觉传播与亚文化景观批判研究[D].暨南大学,2018.
[2]蒋建国,李颖.网络涂鸦表情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探索与争鸣,2017(01):131-136.
[3]王舒韵,刘冰,李依娜,张玉蕊,袁雅娴.网络即时通信软件中“表情包”应用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学周刊,2018(13):184-185.
作者简介:李乘乐(1992年8月-),男,汉族,籍贯湖南省怀化市,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五华县公安局。
下一篇:中国传统绘画的动画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