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与改革重点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利用10时间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一直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结三十多年来的建设经验发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是目标,教育分类是关键,调整教育结构是基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核心,构建职普人才成长立交桥是基本内容,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是制度保障。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改革重点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周兰菊(1973-),女,河北邢台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教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TJJX15-032),主持人:曹晔;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人才高地建设研究”(编号:TJJX11-08),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8-0028-07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要有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的普及化、基层化、多样化发展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类型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高移化,在中等教育分流和分类的基础上必然向高中后延伸,要求高等教育也必须进行分类发展。教育分类必然使教育出现结构化、类型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处理好不同类型教育的相互关系,保证各类教育及其自身内部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在教育公平背景下满足人们按照个人需求去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教育。由于各类人才成长所遵循的规律不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构建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上升的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满足社会对各个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给受教育者打通通往其他教育的渠道,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从长远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实现职普等值的客观要求。不难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终身教育思想为导向,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中等、专科、本科及其以上职业技术教育为层次,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訓并行,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有效就业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次教育结构调整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绝非朝夕之事,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国家调整教育结构的结果,是长期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总的来看,国家三次大的教育结构战略调整成就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1978-1998)
十年“文革”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了严重的破坏,1977年普通高中毕业生计726.1万人,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只有18.1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仅12万人,后两类仅占高中阶段毕业生总数的4%。[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方面,为适应经济建设,尤其是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大批高中毕业生难以升学而又缺乏劳动技能,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五条具体途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十年“文革”导致了人才断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加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当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技工学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职业高中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拉动下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在这一系列利好条件的支撑下,经过20多年的调整,1998年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6∶4。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探索试验期。
(二)调整本专科教育结构(1999-2009)
1998年我国大中专学生招生就业制度实行了并轨,毕业生国家不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时期,高职毕业生面向市场就业,国家不再包分配,高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而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制造业辉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劳动力市场的拉动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招生数之比为72.62∶27.38,而到2010年本专科招生比例变为53.1∶46.9。经过十多年的调整,高等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结构的比例大致由1998年的3∶7变为现在的5∶5。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和本专科教育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的52.4%,高于OCED国家45.9%和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高职生占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45%,世界平均水平为24%,发达国家为22%。[2]中等和专科高职比例已处于合理状态。
上一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生源选拔标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