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边缘的欧洲小贩
“那些一开始就为了些小商品小百货而讨价还价的人,最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骗徒、赌棍、诈欺者。”一百多年前耶鲁大学校长提摩利•德怀特的这番话,颇能代表人们对欧洲小贩的看法。甚至直到19世纪末,文学作品里的小贩还是商人与窃贼的结合体。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罗伦丝•封丹立志“重新发掘出这些遭定居人口边缘化的人群的根源,籍此了解排他化与边缘化的形成过程”。但关于小贩的各种史料只是都市的视角下的粗略速写。封丹将目光投向了四种常遭忽略的史料来源:一是贸易执照清单、政府调查、出生、死亡与结婚登记簿等行政档案;二是希望将小贩逐出城外的城里店铺商的请愿书;三是法律与警政文书里种种关于盗窃、游荡、乞讨、非法交易或经营不善等加诸小贩身上的罪名;最后是那些人们记忆中的事物、话语、文学与图像蕴涵的意义。
封丹以山区以及山区人口为起点,描述最早的叫卖模式,追溯18世纪小贩的发展方式,分析其间的商人迁徙、借贷链条以及不同的叫卖结构。那些看似无根浮萍的欧洲小贩们,其实正是近代欧洲的经济催生者、文化传播者乃至政治影响者:他们在向欧洲各地传布烟草、手表、书籍等新商品的同时,还孕育了崭新而充满活力的商业网络与家族银行体系,并清除了同业公会设置的经济障碍;他们的迁徙旅行,让边缘地区走出来的人、城市居民与乡村民众这三种文化力量碰撞在一起,由此引发的风俗变迁与文化实践更可以称得上是消费社会形成史的重要环节;他们在统治当局、城市店商与消费人口之间八面玲珑、穿针引线,甚至努力进入城市这个原本封闭的系统,清除了“市民权”的政治藩篱。
南欧的书商与书贩网络在传播文明与激荡思想方面的作用,或许最能说明小贩们普罗米修斯般的盗火者形象。“八百万本不道德的书籍经由数以千计的双手散布到我们的村落与农村地区,”一份写于1851年的报告这样抱怨道。但正是在此前以及此后的数百年间,小贩们面对检查制度的风险、宗教裁判所的骚扰、边境的严密控制、苛捐杂税与重额罚款,跨越高山峻岭、四处行商贩售,让种种“自由”书刊乃至“禁书”穿梭欧洲各地,为社会带去了新的思想、力量与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分析小贩的迁徙网络,发现迁徙并不一定意味着在经济与文化上与家乡地区断绝往来。连结小贩村落与城镇的信贷链与就业链粉碎了传统上城镇与乡村的文化对立。流动性本身就算一种占领区域的方法,它可以不仰赖农业资源而支撑起一个人口稠密的社会,这恰是小贩迁徙社会惊人原创性的奥秘所在,更因此说明定居的、集体的、固化的、划一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是所有人类群体努力的目标。
流动行商、巡回商人、二手货商、贩夫……在这一个个称呼背后,真正的近代欧洲小贩形象,绝非“从精英阶级的角度与都市人的想象中”产生,也不能被囚禁在过度简化的角色里。相反,“商人网络的历史最初就是在制度、法律与警察结构的空隙与软弱连结中产生的”。当我们追寻着欧洲小贩们在时光边缘游走的足迹时,终会在他们以流动性、不确定性与互相依存为基础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性背后,发现他们为顾客所提供的、在那时那地堪称至为珍贵的商品,以及在所到之处为所有遇见的人许下的庄严承诺。
《追寻欧洲小贩的历史旅程:一段经济与文化的流动痕迹》,[法]罗伦丝•封丹著,黄煜文译,城邦文化麦田出版2008年10月版
《美国大学之魂》
作者:(美)乔治•M.马斯登
译者:徐弢、程悦、张离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本书要探讨那些具有开拓性的美国大学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它尤其要从宗教的角度思考它们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 全书熔风瞻的历史叙述和透彻理性思辨于一炉。通过讲述领军型大学在特定历史时刻的故事,以及分析进化论所引发的争论、改变学生道德观念的后果等问题,阐明了美国高等学府应该具有宽容地对待不同观点的精神。
《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
作者:逯耀东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12
本书为逯耀东教授毕生研治《史记》之心血结晶,也是近年《史记》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的深入解读,以及寻绎史公在《史记》全书中的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法及个别纪传的背后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满腔抑郁,又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细读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治史之深广与精细。
《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作者:(法)贝尔纳-亨利•莱维
译者:赵梅
出版社:广西师大2009.1
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后,应美国《大西洋月刊》之邀,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一路上,莱维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从诺曼•梅勒到巴拉克•奥巴马,从莎朗•斯通到希拉里•克林顿,从弗朗西斯•福山到塞缪尔•亨廷顿。考察项目包罗万有,包括旧金山的同性恋酒吧、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拉斯维加斯的红灯区以及关塔那摩监狱等。
深入美国腹地,迎面遭遇的种种光怪陆离之事令莱维应接不暇,现代社会的种科病症令其咀嚼再三。在书中,他反思了当前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核心问题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会的公司化经营、重在隔绝与排斥的监狱制度、监狱的私有化、枪支管制、新保守主义以及非法移民等。如今,经济危机引发的骨牌效应方兴未艾,对比书中揭示的美国社会种种深层问题,可知经济问题实乃冰山一角。
《儒家的困境》
作者:(美)狄百瑞
译者:黄水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随着东亚的复兴,儒家思想重新成为全世界学术领域的重要话题,东亚的崛起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的人格在现代社会中能起到何种作用? 本书为“海外中国哲学丛书”之一,用旧约传统中的先知同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君子进行比较,认为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对朝廷的不义进行谴责和矫枉。君子和帝王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政治中重要的主题。
《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作者:郑开
出版社:三连书店2009.1
本书抓住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核心概念——德礼思想的产生和演变,从语文学、政治制度学、社会史学、宗教学、文化学、道德系谱学等多方面的视角,对上古时代(主要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刻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国思想的特质,及其对我国轴心时期即先秦诸子时代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欧陆法律史概览——事件、渊源、人物及运动》
作者:(英)梅特兰
译者:屈文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
这是一部大陆法系的最为经典的法律著作,通过对罗马法与日尔曼法、意大利法、法国法、德国法、荷兰法、瑞士法、斯堪的那维亚法、西班牙法、教会法等论述,主要介绍了西欧各主要国家的法律演变史。 本书突破了法学研究囿于地方法和国内法的局限将与盎格鲁-美利坚法相对的大陆法系作纵向研究,以使读者了解法律的发展过程,了解它作为世界各国法律生活之共性的一部分,了解法制总体发展中的事件、人物、运动等。本书的各部分均有各领域的专家分别撰写,然后整合而成,意在编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故事”,整部著作中,各国篇幅所占的比例适当,并着力展示各国法律生活中具有共性的主要元素,同时也讲述各国在法律发展道路上的不同之处。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
作者:(英)G•E•R•劳埃德
译者:钮卫星
出版社:上海科教2008.12
对于异域的信仰体系,我们能获得多大程度上的理解?对于古代世界的“科学”或它的各个组成学科,如“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等,谈论它们有没有意义?逻辑及其规律是普适的吗?存在一个本体论(一个单一世界)吗?所有尝试的理解都应该被认为是指向它的吗?当我们遇到明显不同的实在观时,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需要解释或可作为一种解释的概念间的差异?或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不同的首选推理模式或研究风格?真理和信仰的:观念代表了可靠的跨文化普适的东西吗? 劳埃德将着手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并使我们确信: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为推进现代的各种相关争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捍卫历史》
作者:(英)理查德•艾文斯
译者:张仲民、潘玮琳、章可
出版社:广西师大 2009.2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靠不住的历史——杂书过眼录二集》
作者:谢泳
出版社:广西师大2009.1
作者细读晚近中国的第一手辑佚材料,其中思想的疑点一个个浮现出来。关于陈宝箴奉行新政的一段回忆,介绍美籍北大教授的一则胡适佚文,陈师曾自谓短篇小册的《中国绘画史》,储安平较少为人注意的《给弟弟们的信》,殷海光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译作,“李约瑟难题”的初期解释文献,毛泽东与厦门大学关系的传言,孙越生研究官僚政治的遗作,钱钟书回避周氏兄弟的掌故,陈寅恪诗在中大教授间的传抄本,范文澜的一封辩诬信,影响费孝通后半生的几个批示……我们读历史,作者认为如果先从资料下手,有时反而会更容易看到真实的情况,而再好的教科书也难免有误导人的地方。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霸朝”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