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的有效确诊及治疗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一、病原诺维氏梭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本菌严格厌氧,可形成芽孢,不产生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根据本菌产生的外毒素,通常分为A, B, C三型。
二、流行特点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孢体污染的饲草后,芽孢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使其氧化一还原电位降低,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孢即获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节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三、临床症状本病临床表现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疾病极为相似。病程短促,大多数发病羊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时掉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急促,体温41℃,常昏睡,俯卧而死亡。
四、病理变化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达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这种病变与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时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体腔多有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
五、防治
1、预防在肝片吸虫病流行地区,对羊群每年至少安排2次定期驱虫。一次在秋末冬初,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前;另一次在冬末春初,由舍饲改为放牧之前。药物可选用蛭得净(溴酚磷),羊每千克体重剂量16毫克,一次内服;或使用丙硫苯咪唑,以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剂量,一次内服;也可使用三氯苯唑,以每千克体重8~12毫克剂量一次内服。定期注射羊黑疫菌苗、黑疫快疫混合苗或羊厌气菌五联苗。发病时将羊圈搬至高燥处,也可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早期预防,皮下或肌肉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可重复一次。
2、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剂量为每次80万~160万单位,每天两次,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一次量10~80毫升,连用1~2次。
刘志强李勉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政府
上一篇:心脑血管病患者慎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