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托洛尓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探讨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我院,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同时将阻塞性肺疾病、活动性心肌炎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者逐一排除[2]。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条件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中,男23例、女16例;最小、最大年龄者分别为37岁、81岁,年龄均值(56.8±3.1)岁;病程1年至5年,平均(2.3±1.2)年。疾病类型:1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9例为高血压性心力衰竭、8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力衰竭。对照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最小、最大年龄者分别为36岁、82岁,年龄均值(56.9±3.2)岁;病程1年至4年,平均(2.4±1.1)年。疾病类型:1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8例为高血压性心力衰竭、9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力衰竭。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具备可比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采取利尿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方法治疗,进而根据不同的组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美托洛尔治疗,每次6.25毫克,每天2次,行口服;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剂量均需控制在25毫克以内。若患者在治疗期间有心率过低情况发生,需适当减少剂量。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取卡维地洛治疗,将首次给药剂量控制在2.5毫克,每日2次,行口服;2—3个星期后,可增加剂量,但均需控制在每日10毫克以内;在3-4个星期后,可将剂量增加到每日20毫克。若患者在治疗期间有心率过低情况发生,需适当减少剂量。
两组均持续治疗4—6个星期,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价。
1.3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等级,即为:①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消除,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能达到正常水平[3];③无效:临床症状、心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两项有效率之和。另外,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S)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发生低血压1例、头晕1例,发生率为5.13%;对照组中,发生低血压3例、头晕3例,发生率为15.3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呼吸困难以及体潴留等。该类患者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易诱发急性心衰。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着想,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美托洛尔属于一类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β受体密度产生直接的调节作用,进而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卡维地洛也是一类β受体阻滞剂,能够对α1受体选择性阻断,进而使血管扩张得到有效促进;同时,卡维地洛还具备抗氧化效果,能够使患者血液动力得到有效改善,使神经分泌系统得到有效抑制,进而缓解心力衰竭的发展。临床研究[4]显示: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卡维地洛的效果要优于美托洛尔;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心功能指标上,应用卡维地洛的改善更为显著,同时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本组研究采取卡维地洛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上比采取美托洛尔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更高,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则更低。由此可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卡维地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美托洛尔,安全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蓝伟锋.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03):106-107.
[2]隋艳龙.李洪岩.刘波.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02):151-152.
[3]张新娟.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对比[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05):76-77.
[4]曾显峰.72例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8(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