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的墨色清韵
福州官巷沈氏一门自入闽以来,最初三代皆以游幕为生,主要是以钱粮师爷为职。从第五世沈葆桢开始才成为福州的名门望族。沈葆桢子、孙、曾孙亦不乏有为之士,书画为人称道。
沈赞清
沈赞清(1868~1943)字演公,又字雁潭,沈葆桢之孙、沈玮庆第三子。沈赞清居两广总督幕十七年,官至二品顶戴,在广州牛巷置有面积很大的房产。民国时期又曾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其原配廖承芝则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侄女。当时沈氏亲族在广州有众多人口,沈琬庆(时任广东试用知府)、沈颐清(时任广东盐运使)均居住广州。沈觐寿就是从那时开始受业于沈赞清的书法传承。笔者藏有沈赞清书法对联一副,上书“月明满地看梅影,露下隔溪闻鹤声”。这两句摘自宋代陆游的《冬晚山房书事》一诗。从沈演公的自题款看,他观赏了伊墨卿秉绶先生书写的陆放翁诗句后,决意效仿,从这幅对联的书风看确也接近墨卿笔意,蕴含凝重,匀圆为度,既有雄厚刚健的笔调,又有灵动朴茂之趣。
沈赞清思想非常开明,当时延请胡汉民、吴稚晖为家庭教师。1902年春,吴稚晖受两广总督陶模的委托,带了26位学生赴日本留学。其中包括沈赞清的两个儿子沈觐鼎、沈觐恒。可以说,正是从此开始的留洋经历,奠定了沈觐鼎的外交官之路。
沈觐鼎
沈觐鼎(1894年-2000年),字渝新。当年他不及8岁即入日本成城中学读书,后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归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情报局副局长,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民国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公使。1946年又出任中华民国驻日本代表团首席顾问、副团长。1950年起,历任中华民国驻古巴、巴西、日本、刚果、伊朗大使。当年震惊中外的“藏本事件”中,他正好是当时南京政府外交部的亚洲司司长。抗日战争前,日本帝国主义多次制造事端,以便为侵略中国寻找借口。
1934年6月9日上午9时半,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突然通知南京政府: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失踪”。日本外务当局声称此次事件系拳匪事件,除向中国政府交涉外,还陆续调派第三舰队二十七队的驱逐舰“苇”号、巡洋舰“对马”号等军舰开赴南京下关江边,企图以藏本“失踪”事件为口实,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南京政府接到藏本“失踪”的消息后,立即全力投入了紧张的搜寻。6月13日清晨5点多钟,住在明孝陵附近的总理陵园管理处工头张燕亭发现了藏本,并联络警察将其送到警察厅。之后由沈觐鼎送至外交部,化解了这次事件。
沈觐鼎著有《三民主义》、《中伊古代文化交流》、《刚河暴风雨回忆》、《对日往事追忆》。他对日本社会有很深的研究。笔者藏有其手札二开,书札写于民国21年(1933年)10月,大意是请商务印书馆帮助调拨一些他于1931年出版的《东文新教程》。当时他正在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位置上,按现在的话说,可谓“学者型”领导。
沈觐冕
沈觐冕(公元1887~1945年)字冠生,侯官人。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工书,擅长草书,笔墨沉着,线条流畅。他用墨考究,非要夫人磨墨才写,他的草书自成一家,挥洒自如,气韵贯通。笔者藏有一张其写于民国二十年(1941年)的一张书法扇面,该扇面用纸讲究,是当年民国时期曹素功监制出品的上等提尖五层棉料(扇面图片)。节录的是三国时期魏国曹丕所著《典论》中的一段“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上款人念慈仁兄为民国风云人物唐绍仪的长子唐榴,他历任中国驻美国使馆随员,驻英国使馆秘书,北京政府司法部秘书,外交部秘书。沈觐冕是陈宝璐的女婿,陈的长女璱如,嫁给了沈葆桢曾孙沈觐平;次女秀贞、三女锦贞皆适沈觐冕,沈觐冕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福建盐运使,在任福建盐运使期间,亲身经历了1933年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
近年来沈赞清、沈觐鼎、沈觐冕的作品在收藏品市场时常出现。例如,今年3月24日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三件沈赞清的作品,一件横幅、一件行书立轴、一件隶书立轴,分别以78200元、28750元、17250元成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沈葆桢的孙辈和曾孙辈,他们的作品将得到进一步的市场挖掘,具有很好的增值潜力和上涨空间。
推荐访问: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