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商务:从生产到消费的融合
生产和消费是实体经济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时候,人们生产的产品只够自己消费,但是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有过剩的产品时,就产生了交换,彼此用多余的产品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样生产和消费就逐步分开。出现了市场(交易的地点)和货币(交易中介),当人们手中有过剩的货币时就出现了借贷行为,由此出现了虚拟经济,这是本书话题以外的另一个话题。
所谓虚拟商务,是指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实体经济的最初生产环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联系起来,实现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达到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果的目的,这是我对虚拟商务的定义。
我酝酿提出虚拟商务的概念差不多有二十多年,1981到1984年,我在美国学习,主修管理科学(实际上就是系统工程),辅修管理信息系统。1984年学成回国以后,我一直在努力推动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991年,在钱学森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由我牵头组织了12个部委,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我担任了两届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1984到1998这十四年当中,我们对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逐步深化的。最初的时候,只是想到用在生产管理上,实现管理和控制的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追求工厂的整体优化,甚至企业的整体优化,由此我提出了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这样一个思想。
过程系统工程在国内外发展的都很迅速,但是主要的思想还是围绕生产企业为中心,还是围绕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管理方面的优化。我在1995年以后感到单纯有这种思路还是不够的,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优化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络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的问题。因此,在2000年,我在发表的《解读新经济》一文中,把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网络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三大组成部分。这时候我的认识就从单纯的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扩大到在经济领域中的探讨。
网络经济的发展又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我们以前总是以生产企业为核心,这个思路究竟有没有问题?随着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们国家也从稀缺经济的阴影中走出来,商品供应逐步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就不能只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这里头有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一,我们总讲要把总供给和总需求得到平衡,但实际上并不单是总量上的平衡,而是结构上的匹配,而结构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比如说在能源里头,石油和天然气彼此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这是一个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
第二,作为生产者来说,他不了解到底有多少消费者需要他的产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又不知道要多少生产者能够生产他所需要的产品,而生产者无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生产方式,而消费者无法选择最好的生产者,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
第三,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消费占到GDP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情况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重视消费这个环节,可能就很难实现实体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因此,在2005年,我逐步形成了“虚拟商务”的思路,提出了“虚拟商务”这个概念,同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名虚拟商务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我认为虚拟商务还处在十年磨一剑的阶段,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后来者有所启迪,能够推动我国消费经济的发展,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