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礼起源于祭祀”说
【摘 要】原始社会时期巫觋文化占主导地位,祭祀活动盛行。中国古代的礼仪就是在远古先民的祭祀活动中形成的。这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礼仪 祭祀 起源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制度在中国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来看,礼制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融习俗道德、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准则为一体。关于礼的起源,前人学者已提出很多看法。李衡眉先生在《礼仪起源于有虞氏说》一文中介绍了三种主要观点:礼起源于祭祀说;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说;礼仪起源于父权制说。顾希佳先生在《礼仪与中国文化》一文中,将礼的起源说法归纳为主要有4种观点;起于祭祀说;起于饮食男女说;起于人的欲望与环境矛盾说;礼仪的多元起源及其他。
对于以上说法中,就我个人而言,倾向于“礼起于祭祀说”的观点。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活动。尤其在原始社会占有统治地位。《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正反映了这一点。“祭祀”从字面上解释为祭神鬼祀祖先,是尊神敬祖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在上古时期,原始宗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天、上帝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祭祀是对这三者进行模拜的活动,也是与它们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进入父氏族社会后,逐渐形成家长制,氏族酋长影响力越来越大。死后氏族成员认为他是神的使者,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正因为如此,出现了对天地祖先的崇拜。祭祀必有祭祀对象(天,上帝;鬼神,自然;祖先),祭祀场所(祭坛),主祭人(巫师,祭司)和参加祭祀的人群,这自然不必多说;而整个祭祀的过程,通常就被称为祭礼。祭礼一般包括祭祀的程序规范和奉献供品的规格,这在许多记载礼仪规范的典籍中都有详细记载。这里不详以叙述。
祭祀活动几乎参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礼仪也应起源于祭祀活动。“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亲教而产生了。”④历史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这说明了礼仪制度正是为了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之间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孟子·离娄章向上》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也。”“礼”的制度是用来调节“仁”与“义”的。郭沫若说:“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愈望后走,礼制便愈见浩繁,这是人文进化的必然趋势,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呼唤起来,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把它叱咤得回去的。”⑤由上观之,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等活动被统治阶级利用,用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来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和被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达到社会稳定,统治稳固的目的。也就是说,先是对神,天,上帝,自然,祖先的敬,后来按人的不同身份,出现等级差别,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行为规范,这就是礼仪。
对于礼起源于祭祀的说法,也有人提出异议。其中分歧最大之处,在于《礼纪·礼运》中的一段叙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脉,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一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有学者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为据,主张礼源于饮食说。但仔细推敲,却有误解之处。从原文来看,这段主要讲述远古先民如何用食物来祭祀死人的灵魂。古人认为人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活着时候如何生活,死后仍然如此。由于原始社会食物来源缺乏,食物对人们十分重要。同时人们又对上帝,天,鬼神,祖先神的崇拜,希望他们保佑农业丰收,身体健康等,就用最真贵的食物祭祀他们,表达对他们的敬意,逐渐形成饮食之礼。《荀子·礼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梁;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之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尊重饮食的根本叫做礼的形式,便于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充备的礼的制度。也就是说用仪式将食物献给神祀,这就是礼了。人们通过食物向神祀表达吉凶哀乐的情感。《荀子·礼记》记载“刍豢、稻梁、酒醴,餰鬻、鱼肉、菽藿、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这种情感的表达,实际上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天、地、祖先神的虔诚和敬意。《礼记·礼运》中也记载:“夫礼必事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膳,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表、祭、射、御、朝、聘。”古人认为礼必定以天理为根本,运转而落实现实世界,体现在人声上便是理性之‘义’,借助财货物力和辞让精神推行,具体表现为饮食、冠、婚、丧、祭、御、射、乡、朝、聘等项礼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记》作者已认为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里的祭祀活动。因此,我认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应理解成“礼之初,是从饮食祭祀活动开始”更为合理。
原始社会时期无疑是巫觋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祭祀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礼的起源也必然追溯到祭祀活动之中。虽然后世的礼仪制度形式繁多,但古人仍以祭祀活动为主,它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我想原因就在于礼起源于祭祀。
参考文献:
[1]李衡眉.《先秦史论集》,济南:齐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2]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3]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4]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上一篇:浅析科学、宗教与美术的关系
下一篇:论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