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征文 >

寻访玉石之路

| 来源:网友投稿

沙尘暴持续笼罩兰州,第六天早晨,即2013年3月19日,终于晴开。冉冉升起的太阳如同大家的心情,明媚鲜亮。汽车上高速路,飞驰一阵,就挣脱了城市楼群羁绊,轻盈快捷地穿越在逶迤低缓的山野间。陇中土山荒远古朴,温和谦恭,令人身心彻底放松。

我们此行,是要寻访“玉石之路”。促成考察活动的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叶舒宪先生。

来兰之前,3月初,叶老师就在电话中说,将到甘肃参加一个有关河西走廊生态方面的学术会议,会后不打算参加考察,想到平凉跑田野,寻访“玉石之路”,邀请我同去。我知道,他去年就有此计划,便爽快答应。3月15日上午,叶老师飞抵兰州,匆匆用完午餐,被程金城教授接去给兰州大学文学院学生作报告。结束后,我们在程院长办公室小坐,商量考察玉石之路事。很惭愧,我和程教授都不知道平凉发现过齐家玉。当即打电话问静宁籍画家王梦彤,他也语焉不详。又问静宁地方文化学者王知三兄,信号不通。叶老师非常肯定地说:没问题,那里就是发现了非常美德齐家玉!他还提供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定西有个私人收藏家开的齐家玉博物馆——众甫博物馆,规模很大,值得一看。我不断打电话,发短信,落实。出生于定西的文化符号学学者张淑萍委托其丈夫、父亲及昔日同事打问一圈,也没着落。叶老师到兰州的第一个晚上就在“悬而未决”中度过。3月16日,叶老师参会,我和朋友们继续打问。王知三兄的电话依然不通。3月17日上午,河西生态会议结束,专家教授往西考察,叶老师则由孙海芳陪同,泡城隍庙和古玩城。这是他每次到兰州来的主要活动项目。有些旧时熟识的店主、摊主一眼认出:你是北京的大教授。

下午,我也前去陪叶老师逛。整整半天时间,流连忘返于大小店铺和摊位。这个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打问平凉齐家玉出土地和众甫博物馆,无人知道。在定西文化系统工作的包玺四处打听,也没结果。晚上,我接叶老师到安宁。他兴趣盎然,大谈玉文化,情绪丝毫不受信息搜集效果不佳的影响。

3月18日上午,西北师范大学安排叶老师为师生作题为《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的报告。主要谈早于丝绸之路的玉石之路。很荣幸,这次报告会由我主持。简单介绍后,我到台下与叶老师一起在玉石之路上畅游。不由自主想起他多年来忙忙碌碌奔波于田野、书斋、学校、学术会议之间的劳顿情形,感慨万千。忽然,手机震动起来,王知三兄来短信,说这两天下乡,没接到电话,问我们到平凉考察什么。我回复:看看出土齐家玉的地方和古道遗址。王知三兄再次回复:平凉哪来的齐家玉?哦,平凉的齐家玉就在静宁!赶快到静宁来看“七宝”啊!我真是孤陋寡闻,首次接触这个名词,很激动,与他短信交流几次,决定陪叶老师到静宁考察“七宝”。受到“七宝”的鼓舞,我在报告结束的总结中由衷说:“叶老师搞学术研究,做到了‘三通’,其一,沟通了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其二,沟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其三,沟通了书斋研究与田野考察。作为叶老师的学生,我见证了他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叶老师与很多学者不同的是,他非常重视田野考察。明天,他又一次要谈上田野考察的征程,让我们预祝他取得圆满成功!……”(配图1:叶老师学术讲演)

第一站到定西,根据叶老师提供的线索,如愿以偿,看了众甫博物馆。大开眼界,收获颇丰,足以写一篇大文章。但此行目的是考察静宁“七宝”,定西考察略,另文详述。

静宁文化局局长牛永琪先生不断打电话,询问进程。我们匆匆结束定西活动,走大约十公里回头路,从十八里铺驶入连霍高速,向静宁进发。尽管太阳暖煦煦的,两边黄山却还畏葸不前,仿佛随时应对寒潮来袭。而某些先锋派花草树木则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舒展开体态。于是,寂静的黄土高原便有了暗暗涌动的生机。不时地,眼睛忽然一亮,一带山野绿意如云,浅薄透明,别有一番风韵。叶老师首次走这条路,感觉新奇,不断抢拍。无意间,我见他鬓间白发花花闪光,内心惊悸。岁月不饶人啊,叶老师跑田野从来都是精神饱满,孜孜不倦,以至于大家都忘了他的年龄。叶老师出生在北京,文革开始后随家西迁,在西安长大,上学,工作,生活二十多年。那段时间,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囿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对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了解很少。1993年,叶老师去海南工作,距离西北更远了。再后来,他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即便走马观花式的调查机会都很少。这段经历,从他的“家乡情结”来讲,回归了;从文化情结来说,则又是一次渐行渐远的疏离。很可能,叶老师从此与广袤悠远的大西北失之交臂。但是,上天总会细致入微地安排一些人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2005年6月,峰回路转。叶老师受聘到兰州大学兼任“萃英讲席教授”,在兰州一个多月期间,抽空到东乡、广河、临夏、甘南等地考察。他采访过夏河县格萨尔讲唱艺人嘎臧智化先生,与程金城教授到莲花山考察花儿会。也重点考察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地湾文化等著名古文化遗址。他马不停蹄地跑了很多地方,算是一次“恶补”。2006年,叶老师两次到过甘肃,分别到陇南、河西考察。第一次,夏天与兰大武文教授、张进博士去陇南,途经通谓、天水、成县、西和等县,主要调查当地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传承情况。回来后,他透露一个信息:西和流传着有关伏羲女蜗创世的“史诗”,让我关注;第二次,是冬天去河西。他参加一个由宁夏民间团体组织的西夏文化考察队,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经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寻访与之相关的博物馆和西夏文物遗迹。2007年底到2008年初,叶老师再次到西北考察,先后两次深入广河、临夏考察齐家文化。第一次,我和哈九清兄、马正华副县长以及叶老师的博士生王倩、唐启翠女士陪同。大家坐在由花鸟画家吴定川先生提供的中巴上,讨论,说笑,唱歌,像吉普赛人一样。叶老师平易近人,啥都不讲究,他甚至称呼我“玉雷兄”。我认真提醒: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请您叫我名字吧。他不解释,也不分辨,依然如故。他的博士生也可以与他激烈探讨问题。连续几天,他与大家一起,吃手抓,啃大饼,转博物馆,泡很多店铺,买了几件不算贵的彩陶。唐启翠羞涩地与店主讨价还价,软磨硬泡,坚持不懈,最终花50元买件小如茶杯的马厂小陶罐,一路都在欣慰地笑。回兰州,叶老师临时增加一个到青海考察民和县柳湾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的项目,小憩几天,2008年元旦,我们搭乘便车去临夏。看很多店铺和私人收藏的陶器、玉器,乘坐大巴带夜返回。困得我一路打瞌睡,他却像小孩子,饶有兴味地把玩购买到的齐家玉件。

2008年底,叶老师汇集这几次考察成果的著作《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此,叶老师与甘肃乃至西北的缘分越来越深,他总是创造机会跑向田野,每次都有发现和重大收获。(配图1.1:《河西走廊书影》)近年来,围绕玉文化研究,叶老师还考察过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石茆文化等遗址,经常出入相关地区的古玩城、博物馆及收藏家宅所。

这一次,应该算是寻访玉石之路的新起点,新历程,令人兴奋,令人激动。

2012年7月我到《丝绸之路》任职之初,就向叶老师约稿,得赐《黄河水道与玉器时代的齐家古国》,编发于9月号文化版。叶老师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高屋建瓴,致力于中华文明探源,对华夏文明发生发展中的密码进行探索与解读。这是一项庞大文化工程。他认为,华夏文明的“DNA”就存在于影响至今却又被人们长久忽视的玉文化中。先民对玉的崇拜发轫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尽管没有文字记载,但古玉中蕴藏的丰富信息通过造型、体积、品质等特征进行跨越时空的叙事,从古到今,绵延不绝。叶老师在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中得出结论: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并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北玉南传历时四千年之久,在华夏文明史揭开序幕以前,就将玉石神话信仰变成东亚统一政权的意识形态观念基础,为中原王权建构奠定了文化认同的基石。东玉西传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以43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文化和4500年前的晋南陶寺遗址为突出代表,并通过中原王权的辐射性影响力,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大体完成玉文化传遍全国的过程,给华夏文明的诞生事先预备好物质和精神互动的核心价值观,并让玉石神话观从古至今弥漫在汉语汉字的各种表达方式之中,成为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遗产。

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个遗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被安特生发现,九十多年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截止上世纪末,甘肃、青海两省发现的遗址累计达一千多处,一些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断,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之后,出现了一个延续大约600年的西北史前文化,包括今天河西走廊及其东部大片地区,其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1529年。齐家文化的延续时间超过了秦、汉、三国、西晋的历史总和,也超过了隋、唐、五代和北宋的历史之和,大体相当于元、明、清三代时间之和。如此繁盛、持久的史前文化,必然与中原文化产生密切联系。而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现在,广为人知的是穿过甘肃大部分地区的丝绸古道,对以前的交通状况了无所知,或者很少思考这个问题。随着黄河上游、中游齐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一条齐家文化时代向中原输送美玉原料的玉石之路逐渐显现出大概轮廓。叶老师推测,当年的运玉之路,主要分为水道和陆路。水道以黄河及洮河、渭河、葫芦河等支流为主,陆路则几乎穿透了整个甘肃省。

我们此次要寻访的玉石之路,主要是陆路。假如将来考证出从兰州到静宁的道路史前运输过古玉,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史就要逆推几千年。从有明确记载的丝绸之路开始,这条古道时断时通,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的西兰公路。现在则成为连霍高速公路的一段。古老运输队伍难觅踪影,往来不息的是大型货车及其它车辆。这条繁忙的现代化通道与古典时代延续很久的交通大动脉多有重合,虽然看不到明显的遗址,但大家都能明显感觉到。高速路贯穿在深藏于黄土高原连绵群山间的峡谷地带,与一条条大小河流不即不离。那些小溪流般的河流懒散随意,从某道沟壑里流出,喘口气,又钻向另一道山沟。对现代交通而言,它们充其量是地图上的一个标志,古典时代,则决定着道路兴衰。尤其是原始交通——例如,目前叶老师呕心沥血求证的玉石之路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强。水源就是道路的血液。遥想齐家时代,具有冒险精神的大小族群赶着驮载玉料、玉器或半成品的牛羊,一边畜牧,一边赶路。玉料中,有来自昆仑山、经过多少次转手之后的珍贵和田玉,也有采自甘肃本地的普通玉。这个族群或受雇于某个原始商团,或借游牧之便搞点副业,开开眼界。从兰州到静宁,现代交通工具最多用三个小时走完,而在齐家时代,可能是几个月、几年或几十年,“离开时花未发,归来时果实累累!”“出发时懵懂孩童,归来时翩然一少年。”前文字时代,许许多多委婉曲折的故事一层一层沉淀到岁月深处,内涵何等丰富!因此,叶老师感叹说:“甘肃就是一个巨大的、敞开的文化文本,里面有大量的文化信息等着学者去进一步发掘、破解。”“齐家古国是敦煌文化的原型,又缺乏研究,我们必须填补。”到《丝绸之路》杂志社工作以前,叶老师曾几次劝我改弦易辙,致力于玉文化研究。我何尝不想?但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一件事。我在从事文学活动过程中吸收叶老师学术营养,也是一种幸福。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以文学艺术来反应玉石之路,不需要很多考古学上的所谓“证据”。在进行学术研究基础上围绕齐家玉琮、玉璧、玉璜、玉铲、玉斧等出土实物,通过文学想象去还原史前古人的活动,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很有意义。

现在,有了《丝绸之路》这个平台,我和同仁从另外角度努力实现“传承华夏文明,展现人类风采”的愿景,更有意义。(配图7、)

说着,想着,不觉意间,车到静宁县城。

静宁地处六盘山之西、华家岭以东。东、北毗邻宁夏隆德、西吉,南邻秦安,西接通渭,西北与会宁交通,东南同庄浪相连。著名的葫芦河蜿蜒过境,滋养静宁,从史前到现代,穿越几千年。习惯上,学者们喜欢把神话、伏羲、女娲、葫芦河、成纪、大地湾与静宁联系在一起考察研究。去年,王知三兄用顺口溜句式说:“静宁最古的水是成纪水和瓦亭水,最老的地名为成纪和阿阳。”同他一样,大多数人忽略了须臾不离身的玉文化,直到静宁“七宝”的出土,才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大家都渴盼早点“朝觐”。与静宁文化局局长牛永祺、副局长李新喜及静宁博物馆馆长阎惠群见面后,稍事休息,直接参观博物馆。

甘肃几个每个县都有博物馆,且独具特色。据我观察,每个县城的博物馆虽不能称作标志性建筑,但一点不寒酸。这令热爱文化的人感到欣慰。静宁博物馆也不例外,新修建筑,融古典现代于一体,沉稳大气。

尽管此前王知三兄在电话中介绍过齐家“七宝”,见到真容,还是颇感震撼。叶老师扫描几眼赫然醒目的宝玉,然后跟随讲解员从彩陶文化开始切入参观。静宁毗邻秦安大地湾,分布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应该属于大地湾文化圈,那时候,先民们唱着古朴的歌,在成纪水、瓦亭水及葫芦河里捞鱼;或喊着号子磨制石器,制作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深腹罐、三足罐、球腹壶等陶器。冬天来临,大多数人住在圆形地穴式窝棚里御寒,而部落首领则住在相对时尚的半地穴式房屋里。每当大地消融,春暖花开时,大家在平缓的山坡上放火烧荒,耕耘土地,种植他们培育出的我国第一批粮食作物——黍。先民辛勤耕作,推着文明进程中的历史车轮缓慢前进。如今,遗踪难寻,所有信息只能从这些或粗朴或精美的陶器中解读。静宁陶器从大地湾文化一直延续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常山下层文化,之后过渡到齐家文化。文物工作者在静宁南部及邻县境内采集到大地湾一期的陶片,也出土了许多绚丽夺目的彩陶,如石岭下类型禾纹曲腹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重圈纹双耳尖底瓶、旋涡纹双耳彩陶瓶,还有属于常山下层文化类型的盆、碗、侈口罐、单耳罐、双耳罐、瓮等泥质橙黄陶。

从大地湾文化开始,原始村落逐渐形成。到仰韶文化早期,房址呈扇状分布,周围环以壕沟御敌。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出现密集型原始聚落,产生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长。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与异族之间必然产生各种联系,于是,部落图腾、原始宗教及相关的文化符号物自然而然产生。静宁齐家文化遗址十分普遍,分布位置较高,甚至可达山顶,这反映出当时的水源相当丰沛,农业生产也就相当发达,对生产工具的需求量也很大。齐家人除了大量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锛和骨铲等,还选用硬度较高的玉料来制作玉铲、玉锛、玉钺、玉凿等小巧精致、刃口锋利的工具,实践中发明的切割、钻孔、磨光等技术广泛应用,日益精湛。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专门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及祖先的琮、璧、璜、环、钺等玉礼器产生,并独立存在。出土文物证实,玉礼器之前,是石礼器。齐家人并没有将石头同玉分裂开,“石之精华者为玉”,他们在制作礼器过程中发现了“玉”这种坚硬而纯粹的石头,并寻觅到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山系的玉石,最终采摘到玉石中的精华——和田玉。1984年,治平乡后柳沟村民挖出一个齐家文化祭祀坑,出土三璧四琮。三璧质地近和田青玉,尺幅大而罕见;四琮质地近和田青绿玉。其中蚕节纹青绿玉琮最为珍贵,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把该琮确认为国宝,杨伯达先生说它是“齐家文化最优秀的玉琮”,并把这批玉器称为“静宁齐家七宝”。

我被“七宝”的沉雄、高贵、纯粹、精美、大气、灵动惊得目瞪口呆。尽管这些玉器沉默不语,但是,它们古朴的造型、通透的质地、温润的色泽以及深远的沁蚀都在庄严肃穆地叙述齐家先民凝聚在古老岁月中的期待和希翼,叙述它们见证过的神圣仪式和流血冲突。生活在物化日益严重、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家尚且折服于古玉之魅力, 4000年前的先民们又该是何等崇拜玉器!可以肯定,“七宝”中的蚕节纹青绿玉琮、弦纹青玉琮、青玉璧即便在当时都算是玉中极品,代表着最高的设计、切割、打磨、抛光等系列技术。完成这些大气磅礴作品的,大概是技艺娴熟、享有崇高威望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们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加工制作技术”并非灵感偶然闪现,乃是经过多少代匠师在切磋琢磨等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不断积累,不断改进,传承而来。我想,当“七宝”首次出现在祭祀中,第一次亮相,所有先民,不分等级贵贱,刹那间,都会被完美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及华丽的光泽折服,肃然起敬,沉浸在神秘的氛围中。那一时刻,他们的心灵完全打开,通过玉器,与冥冥中的神灵和逝去的先祖真诚交流,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完全融合。这是一种虔诚仪式,是一种幸福体验,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豪华的集体娱乐。这些玉器,远离生产劳动,远离实用功能,成为形而上的精神符号。它们是神的语言。而参加祭祀的人们,也怀着与从事劳作、狩猎等现实活动迥然不同的情怀进行每一项内容。在周而复始、不断丰富的仪式中,先民的审美、道德、哲学、伦理等理念逐渐趋同,最终成为古老华夏文明中的文化因子,并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前文字时代,传说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遂生下这位贤明君主。后来的帝王出生前之瑞兆则多为其母梦见龙、熊、太阳之类。先民创造文字时,自然而然将对玉文化的审美理念镶嵌到汉字和成语中,如切磋、琢磨、玉成其事、金玉良言、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琼浆玉液等等。至于带斜玉偏旁的汉字,琮、璧、玦、琼、瑶、瑜、珮、环、珍、珠、瑗等等信手拈来,不胜枚举。可以推断: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是玉文化崇拜。静宁“七宝”及其它齐家时代的玉器都是令人信服的证据。静宁博物馆中,不但有“源”,也有“流”:玉器展品自“七宝”始,一直延续到战国的玉璜(双岘乡龙加村出土)、汉代的谷纹青玉璧和谷纹青玉璜(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及唐代的青玉钗。玉文化基因之顽韧,隽永,由此可鉴。(配图2:)

据学者初步研究,静宁“七宝”均是质地上好的和田玉。它们的加工地不管在静宁或邻近地区,毫无疑问,原料来源于遥远的昆仑山。1976年,河南安阳妇花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就有和田玉。近年来,陕西神木石茆遗址出土了大量属于齐家文化的和田玉器,另外一些玉器的原料,则出自甘肃。有些学者推测是兰州以东的马衔山玉。如此宏大的空间里完成运输任务,除去各种人为因素,单就山川河流气候荒漠等自然环境中的困难,就够原始先民应对了。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组织实施浩大的西玉东输行动。和田玉从新疆运输到神木、安阳等地,都要经过甘肃,而这条道路相对比较固定。“七宝”及其它古玉证明,静宁很可能就是齐家时代西玉东输中的一个重要集散地,也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齐家玉器时代之后,静宁经历了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氐羌系民族寺洼文化和戎人文化。这两种文化在静宁交融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于仁大乡高家沟出土的马鞍口罐,阳坡乡周家峡口出土的簋、豆、鬲、罐等陶器,仁大乡陈坪村戎人墓出土铜镞、车马器具,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先后出土铜戈、刀削和车马器具,李店乡大庄、仁大乡常坪、高家沟等遗址中出土的数件蛇纹鬲,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中的啄戈及李店乡店子村出土的透雕鹿形铜饰片等实物上。它们也有力地佐证了静宁就是当时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草原民族与陇右氐羌、戎狄等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交流,必须以交通为前提。古老的玉石之路依然发挥着作用。

前279年,秦国设陇西郡,大概与此同时在静宁设立了成纪县。其后不久,秦昭王修长城,从通渭寺子乡张湾入静宁田堡乡陆湾,过芦湾、四河乡上寨、张河、红寺乡吊岔、张峡、界石铺镇杨渠、陈崖、原安乡高湾、李堡诸村社,出境接西吉县王民。这条长城,与汉武帝修筑的、穿越河西走廊直达罗布泊的长城功能相同:抵御外族,保护交通。成纪县就处在关中与陇西郡往来的要道上。前205年,汉高祖在静宁中北部设阿阳县。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通过甘肃出使西域,倾国力向西拓展。这标志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成纪、阿阳位于接通丝绸之路东段南北二线大道的必经之地,因此,前114年,汉武帝析陇西郡分设天水郡,辖此二县。至此,玉石之路经过齐家时代的先民及历代各族人民持续不断的踏勘后,终于完成了向丝绸之路的顺利交接。其后,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绵延两千年。而曾经辉煌的齐家时代及玉石之路却逐渐淹没在历史烟尘中。

人类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频频回首,向文明篝火最初烧起的地方眺望。而文献资料、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民间传说和现代科技使现代人的远眺不再停留于臆想和推测,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

参观完静宁博物馆,又到几处古玩店铺转悠。见识“七宝”后,还能看上别的宝?但叶老师乐此不疲,享受这个寻觅过程。兴未尽,天黑了,必须归。晚餐是简单朴素的静宁面食,大家继续座谈。静宁的文学氛围很浓。我提起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他以前在从政之余坚持文学创作,曾出版过散文集《雪落无痕》和长篇历史小说《刘沪将军传奇》两本文学作品,真难得。还聊起不久获得第七届敦煌文艺奖的作家郭三省兄,李局长、阎馆长就其名字文化内涵及其作品影响力解释很多,很有趣。还谈到另外一位静宁诗人李满强,他们都很熟悉,对其行踪也清楚。可见,静宁文化界与文学界密切,融洽。(配图2.2)

无拘无束的座谈即将结束,王知三老兄带着早春时节的田野清风,赶来了。他已经退休,但还坚持搞民间文化调查。可惜,他的研究侧重点在农业风俗,对玉文化则“知之不过三”。说起次日行程,他建议我们继续在静宁考察,别翻过六盘山到平凉去:“静宁一天怎么够?最少也得跑一个月。住下来,慢慢调查。”一个月?叶老师哪有这么阔绰的时间?,他连轴转,明天考察完,先是往通渭县会收藏齐家玉的一位朋友,然后连夜赶到西安,与等候在那里的朋友见面谈事,之后,接老母亲去上海。这些年,他的生活几乎全都根据各种学术活动时间表进行,大年初一都不休息。

晚上,对着地图,与叶老师研究接下来的活动。一个个地名如同诱人的珍珠,令人遐想。很多静宁考古现场想去,平凉想去,固原也想去,但时间有限。定夺不下来,休息。

第二天清晨,接受郭三省兄建议,沿县乡公路去通渭,顺便考察成纪古城遗址,还可以眺望对面出土过汉司马印的番子坪及距离不远的“七宝”齐家遗址。立即动身。郭三省兄亲自带路。离开县城,汽车沿着葫芦河的流向疾驰。路边是一带盆地,田野规整,禾苗初发,吐露袅袅生机。郭三省兄读书多,思考多,见识多,介绍静宁风俗地理,针砭时弊,谈吐很有内容。但他近年来跑田野不多,加之路况变化较大,担心记忆有误,便联系李店镇书记程军伟。从对话中得知,程书记正在某个山上带队规划造林,说在前边某处汇合。前行一阵,过桥,果然如约等候。有本地人做向导,大家心里踏实。汽车翻越雷大梁,沿着一条穿越田 野的简易公路三拐两拐,就到了成纪古城遗址。李店镇镇长王国平也来了。甘肃人骨子里热情好客,尤其对文化人,有源自内心深处的亲切。程书记、王镇长带我们参观古城遗址,滔滔不绝介绍,言辞间充溢着对本土文化的真挚热爱。(配图三、四、五)

成纪古城在治平乡刘河与李店乡王沟、五方河三村接壤处,城墙早已坍陷,但城址依然醒目。成纪河蜿蜒缠绕,形成天然屏障。在通往城址内的小路上,随处可见大量建筑残件、绳头、瓦片、陶器残片之类。昔时城墙内,宫殿楼阁渺然不见,唯有一棵棵排列整齐的苹果树正在竞赛似地开花吐蕊,地面上,散落很多残砖断瓦。据程书记、王镇长介绍,城址塌陷断面上曾发现五眼秦汉古井,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500多件文物,其中有蟠螭纹青玉璧、变体云纹漆耳环、司马豲铜印、树云纹瓦当及“帛美禾大”、“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等等。蟠螭纹青玉璧与“七宝”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两者出土地也相距不远,都在隔河相望的山坡上。“七宝”出土地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不过二三里,沿山路到达现场,则需要半天。大家只能凝望一阵番子坪及群山,感知感受。这些山,朴实无华,逶迤绵延,仿佛亘古不变,遗世独立。(配图6)

山野间还蕴藏着多少奇珍异宝?不得而知。我由衷感叹:“深山藏古玉!”

短暂停留后,须翻越群山,前往通渭。王镇长担心我们走错路,自报奋勇,要带我们到新井乡。于是,作别郭三省兄、程书记,赶路。公路回旋往复,在群山与梯田之间飞舞,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零零星星以原始方式悠然耕作的村民,似乎很遥远。就当他们在齐家时代抑或商周秦汉,未尝不可!(配图8)

王镇长轻车熟路,在不断出现的岔路口守候,或将车停在某个山头高处引导。大约一小时后,到新井,此后便是大道。王镇长返回。

寻访静宁段玉石之路的考察基本结束。去通渭途中,有意外收获,值得一提:发现路边、小河边出现“玉关”、“碧玉”两个标示牌,很惊奇。前几天,我们从地图上看到过“碧玉” 这个镶嵌在黄土高原中的地名,曾向通渭籍朋友丁虎生、丁宏武了解过。碧玉指碧玉乡、碧玉村,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玉关”当指“碧玉关”,其所在地古城遗址至今尚存,以前天水至兰州的公路从碧玉关穿城而过。历史上,那里曾建过西羌襄戎古国。顺着这个线索挖下去,肯定有很多发现,但想着时间紧迫,无缘拜会,未料,不期而遇!

于是,停车碧玉村,同村民攀谈。他们说,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紧邻小河叫碧玉河,以前常有玉石自河床冲下来,因为上游有个古老的玉矿。叶老师问远不远?他想去看看。村民笑了:极难到达,我们去也得爬半天山呢。

关于“碧玉”之得名村民说不清。毋庸置疑,应该与玉有关。(配图9、10)

或许,4000年前,这里开采的玉石络绎不绝运往静宁,又经静宁辗转流通到宁夏固原、陕西神木及河南、山东一带。倘若如此,我们风尘仆仆走了几小时的山间公路,也曾是玉石之路一个分支?!

推荐访问:之路 寻访 玉石

热门排行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

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11篇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经验征文篇1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

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 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基层财政所工作面临困惑和建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存在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基层财政

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 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巡察谈话情况报告例文巡察县政府办党组情况报告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巡察谈话情况报告

从《开国大典》谈中国油画民族化

“油画民族化”是1956年9月全国油画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在当时的社会中,它不只是一个口号和一个新名词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

摘要: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因其有针对性的题材、富于启发性的内容、强大的艺术魅力,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促

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党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xx村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传承红色基因征文600字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20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亲爱的朋友,

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 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向巡视组工作情况汇报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工作汇报材料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向巡视组工作情况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ocx 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ocx职代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职工代

(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 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完整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