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A·西蒙:理论无边界
“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的抱负未能扩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连贯性。我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1991年,西蒙在自传《我的生活模型》一书中如此自描
赫伯特·A·西蒙:无学科的科学家
尽管西蒙后期主要从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但他的学术经历、他的研究方法、他的思想范围,远远不限于单一的心理学。在他那里,科学的分门别类不构成通行的障碍,反而是他前进的标志。他几乎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甚至还有部分人文科学都融汇到了一起。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上,西蒙是为数不多的那种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
以管理学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至今只有一人,这就是决策理论大师赫伯特·A·西蒙。同别的管理学大师相比,他看起来貌不惊人、平平淡淡、一团和气、笑容可掬,是那种典型的书院式学者,他身上没有什么别具一格的传说,也没有能引起轰动效应的绯闻或趣事,只是把等身的著作留给了世界。也许,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就是他对国际象棋的痴迷。他似乎要透过那黑白相间的棋盘,参透人类的奥秘。他的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影响。
从管理学家到科学家
西蒙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德国移民,犹太人,电气工程师,受过严谨的德国式大学教育,一生有几十项发明专利;母亲来自一个钢琴世家,在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父亲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西蒙的性格有着重大影响,而母亲则给他留下了一手出色的钢琴技艺。对西蒙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舅舅哈洛德·迈可尔,迈可尔师从于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在国家工业委员会工作,是他最早把西蒙引上了社会科学的探索道路。
西蒙的天资是过人的,他6岁上学,不足17岁就高中毕业。因此,在高中和大学,他要比同班的学生小两三岁。在同学们中间,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的聪明、色盲和左撇子习惯。
大学毕业前夕,西蒙结识了里德利,里德利是国际城市管理者协会主任,芝加哥大学兼职教授。西蒙在选修里德利的市政管理课程时,参加了里德利的课题,进行市政管理的计量研究,开始在《公共管理》杂志发表文章,22岁时就成为《公共管理》月刊和《地方年鉴》的助理编辑。西蒙给里德利当助手做出的成就,引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注意,邀请他设计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地方政府研究项目。1939年,西蒙被伯克利聘为地方政府研究项目的主管。就在这一阶段,他形成了自己对管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思想,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这一博士论文,就是他后来赖以问鼎诺贝尔奖的大作《管理行为》的雏形。这时,西蒙已经在事实上进入了管理学家行列。
在朋友的推荐下,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聘请西蒙任教。在伊利诺伊,他深入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从他开设的课程来看,他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多面手。他讲授宪法学、城市规划、地缘政治学、合同法、统计学、劳动经济学、运筹学、美国史等等,还开设了科学哲学讨论班,并加入芝加哥大学的考尔斯委员会每周一次的经济学讨论班。伊利诺伊的经历,使西蒙的管理学研究更为深入,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特色,有了如史密斯伯格、汤普森等研究伙伴,同时开始了他以数理逻辑方法融合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起点。
1949年,西蒙应聘到位于匹兹堡的卡内基大学,担任行政学教授和工业管理系主任。在这里,西蒙深入展开组织行为的研究,重视逻辑和理论的教学特点,使卡内基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名声鹊起,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式的管理教育道路,西蒙的管理学研究,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1955年,西蒙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移。在这之前,他虽然在多个学科领域跋涉,但基本上还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的大范围内游弋。但这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迟迟早早会导致学术性溢出。在卡内基,这种溢出的火候到了。他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造诣,使他在接触到计算机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机器有可能带来的奇迹。于是,他立即转向了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研究上,特别是转到对人类用于思维过程的符号处理研究上。从此,西蒙开始了他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创新,并赢得了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的地位。
尽管西蒙后期主要从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但他的学术经历、他的研究方法、他的思想范围,远远不限于单一的心理学。在他那里,科学的分门别类不构成通行的障碍,反而是他前进的标志。他几乎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甚至还有部分人文科学都融汇到了一起。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上,西蒙是为数不多的那种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
西蒙后来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在管理学领域,不过,他对组织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却使管理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他提出的决策理论在当代管理学中至今引领着研究潮流。由于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在1978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越来越重视他的思想,组织行为研究和决策理论已经被成功地用于解释和预测各方面的活动。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言,西蒙是以管理学家身份获得这一殊荣的惟一人士。仅此而论,西蒙虽不敢说是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在管理学领域,西蒙的有限理性学说、组织行为研究、决策程序研究、决策心理机制分析,都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管理学研究,在这里达到了顶点。
西蒙与国际象棋
西蒙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主要的业余爱好是徒步旅行、钢琴、象棋、绘画及学外语。他对国际象棋情有独钟,痴迷了一辈子。他似乎是要透过黑白相间的棋盘,来参透人类的玄机。在西蒙的眼中,国际象棋几乎就等于人类世界的缩影。从象棋里面不仅可以发现人类的思维习惯,更能解读符号语言的奥妙,从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行为。
西蒙从高中时就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花了两年时间认真下国际象棋。在高中毕业时,他的棋艺已经相当不错了。那时,城市的娱乐场所在晚上为下棋者大开方便之门,在那里,西蒙遇到了设计出通用下棋评估系统的阿帕德·埃洛,这套系统能够判断出一个棋手处于什么水平--是大师,还是专家,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A级棋手。而西蒙则未能突破A级水平。一天晚上,西蒙和埃洛下棋,同往常一样西蒙输了,可他并不甘心。回家后,西蒙重新分析棋局,通过一步步推理,他发现在走第17步棋时如果用象进行正确进攻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
西蒙21岁时,有一次由芝加哥飞往纽约参加专业会议,中途经过底特律、布法罗,并让他第一次从空中看到了美丽的尼加拉多大瀑布。据他回忆,这次旅行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无关紧要的冒险。在曼哈顿,一位贫穷的演员骗取了西蒙的信任,西蒙给他5美元以支付逾期旅馆的账单。在百老汇,他整夜未眠,与失业的象棋大师下棋,每输一盘付25美分。通过切磋技艺,西蒙的棋艺大有长进。西蒙曾一心想达到象棋专家水平,可学术研究与琢磨棋艺不可兼得,只好一直当棋界票友。
1958年,机会来了,西蒙开始研究纽厄尔-肖-西蒙(NSS)国际象棋程序,棋艺同他的学术研究融为一体。于是,他开始经常在匹兹堡象棋俱乐部下棋,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老辣的棋手,在城市锦标赛中获得了1853分,水平提高得相当快,甚至击败了当时匹兹堡市最强的对手。但是,棋艺归棋艺,学术归学术,尽管西蒙有着强烈的获胜欲望和不服输心理,但他无法像职业棋手那样把时间全部耗上。即使业余参与,要想保持比赛名次,就必须每星期至少用一两天来比赛。西蒙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对棋艺的角逐,仅仅保留了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本色。象棋终究未能成为他的伴侣,只好永远做他的情人。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