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天地宽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无情地夺走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直到1985年,王振义院士依据诱导分化理论,开始创新性地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疗效。后与氧化砷合用,经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证实,这种疗法可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第一种可以被治愈的成人白血病。该疗法被称为“上海方案”。如今,他的团队创立的“上海方案”被誉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最好的方案。
为此,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被喻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这样一位近乎传奇的人物,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来到王振义院士办公室门外,尚未进门,便听到王院士朗朗的声音,隐约传来“血小板”“白细胞”“骨髓穿刺”几个词汇。及至进门,见到的是一位满面笑意的老者。谈到他的养生经,王院士缓缓打开了话匣。
健康第一要素:思想端正
谈到健康养生,王振义院士强调的第一要点就是“思想端正”,有正确的人生观。
乍一听这点似乎与健康无关,其实休戚相关。有端正的思想,才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能宠辱不惊安心科研,才能心态平和地享受人生。
王院士笑道:“想要生活好一点、吃得好一点、工资高一点、房子大一点……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愿望,但是要用正确的、道德的方式来获得你的报酬。拿医生来说,就是很好地为患者服务,想患者之想,然后得到应有的报酬。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的生活很安逸,大家也很尊重我。这是靠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报酬,让我觉得很安心。”
王院士进一步陈述,思想端正还要对成败有客观、平和的态度。当年,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工作刚出来时,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三等奖——这是一个近似于“安慰奖”的奖项,但王院士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气馁。六年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肿瘤研究的最高奖——凯特林奖。
王振义院士把成功看作是一种“机遇”。无数科研人员都在努力工作,但科研要研究出切实可用的成果是很难的。“有时其实就是上帝给的一个机会,所以我并不会因为得到了最高奖就沾沾自喜,我总是自觉不够。”王院士笑道。当然,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先有端正的思想、勤奋的劳动、刻苦的钻研,机会才会造访。
健康第二要素:适量运动
王振义院士从15岁开始骑自行车,一直坚持到72岁,一骑就是57年。“之后不是我不骑喽,再骑院领导就要批评喽。我还挺舍不得我的自行车的。”王院士笑呵呵地说,言语中透着一丝调皮的幽默。原来,出于对老教授、老知识分子健康的关怀,院里为他们配备了专车接送。如今,王振义院士每天骑车上下班的运动改成了晚饭后步行半小时——平时工作再繁忙,晚饭后王振义院士总会抽出半小时外出步行,作为每天的锻炼,至今也已十余年。
说到锻炼,王振义院士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乐观开朗的精神。王院士提到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干校参加了大量高强度的劳动工作,并且同时在干校的山区做“赤脚医生”,每天背着包翻山越岭到处走。但他不以为苦,反把这当成对身体和精神的锻炼。提起那段时光,王院士乐呵呵地说:“那两年的锻炼也是我能够健康的因素之一。”乐观积极的精神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保持着良好而平和的心态,并且把磨难当作了锻炼。
现在,他已是九十高龄,仍每天坚持步行6 000步,在院子里走、家里走、街旁走……
健康第三要素:勤于用脑
王院士现在的“脑力劳动”被他称为“开卷考试”。不是他考学生,而是全科室的医生“考”他。
教学医院有一种查房时高年资医生回答低年资医生问题的传统。而当问题提到王院士这里,已是连主任医师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了。“普通的问题没有我的事,而对于疑难的问题我也不可能当场回答,解决这些难题要给我准备的时间。”每周一至三,病房医生把解决不了的疑难病例交给王院士,他有24~36小时的时间进行准备,他会利用这段时间查阅国际最新文献,归纳综合,分析出问题的答案。到周四王院士例行查房时,他会给出答案。我们刚刚进门前听到的那些“血小板”“白细胞”“骨髓穿刺”的词汇,就是病房医生通过电话在向王院士“布置考题”。
“现在科学发展得这么快,时时刻刻都在更新,如果我还用十年前的方法,既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要求。而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带领年轻人,有理有据,年轻人也爱听。”王振义院士笑着,谦和地说:“在我七十几岁以后,能够让一些年轻医生觉得在我这里还有可学,还有可听,正是由于我不断紧跟国际新的科学知识。其实这些知识年轻医生看到也会懂,但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医生,我在分析、对待疾病方面更有经验,这是我可以分享给年轻医生的。”
王振义院士就是用这种方式,继续对医学做着贡献。每周解决一个新问题,每周探索国际医学科技的新知识、新发展。既很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又锻炼了大脑。
采访札记
拜访王振义院士,时间不长,他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他的人格魅力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谈到饮食,王院士乐呵呵地说,平衡饮食很重要,但也不要忽视了自己的喜好,爱吃就多吃一点,下一餐少吃点,达到平衡就好了;谈到运动,他照样乐呵呵地说,工作再繁忙,吃完晚饭总归会有点空的,走走路,既不影响工作,又能锻炼身体;谈到个人兴趣,王院士介绍了一款需要反应速度的电脑扑克游戏,这样可锻炼大脑的反应速度,他带点得意又带点开心地说:“别人一般打到五六千分就差不多了,但我一定要打到八千多分。”
临别,王院士特意向我们推荐:“多听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它能让你放松身心,我很喜欢。”
他说:“人生在世,不论赚多少钱,最后分文都不能带走,我能留在人间的就是没有做坏事情并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足矣。”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院士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其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