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性灾害对小麦的影响及防控技术
摘要 分别介绍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提出防控技术,以减少气象性灾害对小麦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气象性灾害;产量;改善途径;影响;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4-01
小麦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又是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时间最长的农业生产,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干旱、倒春寒、赤霉病、干热风和穗发芽是不同生育阶段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自然灾害,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个时期的影响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才能发挥每阶段影响产量性状的关键因素,从而取得小麦生产的最佳效益。
小麦生育期长,容易遭受各种自热灾害的危害。小麦生产中最终获得的产量,是不同时期积累的各种积极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要素的重点不同,因此在每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必须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有效地防治,把灾害降到最低。气候性灾害主要指各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于小麦生长的因素,主要是与水、风、温度有关的各种灾害。
1 越冬期至起身期麦田干旱
1.1 冬春干旱对小麦的危害
近年来,黄淮麦区连续遭受冬春连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冬季干旱主要指的是小麦播种出苗后,天气干旱或气温低,主要影响小麦的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叶龄指数,使越冬最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造成小麦苗势弱、抗冻性降低、成穗数降低。
1.2 防控技术
一是冬灌或早春灌溉的好处。在适当时期进行冬灌或早春灌溉,既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又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同时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一般可增产10%~20%。二是掌握时机,及时冬灌或早春灌溉。冬灌要适时,灌水过早,气温高,蒸发量大,入冬时失墒过多,起不到冬灌应有的作用;冬灌过晚,温度过低,水不易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易死。因此,要看气候变化和土质情况灵活掌握,群众的经验是“不冻不消,冬灌过早;只冻不消,冬灌过晚;夜冻昼消,冬灌正好”。但对晚茬麦,在播种时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灌冬水。同时结合冬灌施肥,对群体偏小的二、三类麦田,可以追肥。早春灌溉也是如此。
2 起身期至拔节期遭遇倒春寒
2.1 倒春寒带来的危害
倒春寒,又称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潮到来温度降低,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已到3月,气候已逐渐转暖,故也称为早春冻害。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正处于拔节初期,抗寒力就降低,已完全失去抗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1-2],对处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的幼穗,很容易受冻;对处在二棱期(起身期)的幼穗,受冻后仍呈透明晶体状,不受影响。因此,小麦的主茎穗和大分蘖穗受冻较重,早播麦田冻害重。受冻后的幼穗发育为麦穗后,会有缺位、缺粒现象,造成穗粒数减少。倒春寒发生的几率较高,几乎每2年发生1次,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发生的频率更高,因此更要防范其发生危害。
2.2 防控技术
一是培育壮苗,它是防止早春冻害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适期播种、采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技术、氮肥后移技术等方法能够培育壮苗。二是对旺长麦田采取早春镇压。三是灌水预防。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能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临前浇水,可以调节麦田小气候,对防御倒春寒有很好的效果。四是补肥与浇水减轻危害。受害的麦田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协同作用会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从而减轻冻害的损失[2-5]。
3 扬花期持续降雨诱发小麦赤霉病
3.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气温保持在15 ℃以上,赤霉病将会大流行。赤霉病是小麦的癌症,不仅大幅度降低粒重,减产幅度达5%~50%,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品质下降。赤霉病危害大,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6-8]。
3.2 防控技术
3.2.1 品种选择。赤霉病虽然与气候有关,但是发生的严重程度却与品种的抗性有关,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抵抗病菌的侵染,感病穗几率低1倍以上。因此,要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3.2.2 适时早播。注意适时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25日,从而使小麦扬花期提前,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已经进入灌浆期,避开感病时期。
3.2.3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3.2.4 药物防治。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1次喷药,间隔5~7 d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方法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40%三唑酮悬浮剂1 500 g/hm2对水750~1 125 kg常量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4 灌浆期遭遇干热风
4.1 小麦干热风的危害
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末期发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主要降低小麦灌浆速度和缩短灌浆时间,对籽粒的饱满度有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一般可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
4.2 防控技术
在小麦灌浆期要“一喷三防”,即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混合喷洒的方法,既能预防小麦干热风,又能防病治虫,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 成熟期持续降雨导致穗发芽
5.1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
小麦穗发芽是指收获前遇到阴雨天气时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是河南南部麦区常见的气象灾害。由于发芽后的呼吸作用不利于籽粒内干物质分解,极大降低籽粒的重量和品质,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5.2 防控技术
小麦穗发芽主要是天气与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收获前遇连阴雨天气是诱发穗芽发生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小麦本身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应选用抗穗发芽品种[9]。同时要对成熟麦田及时收获,降低穗发芽的机率。
6 参考文献
[1] 张清田,黄华. 防好小麦冻害利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2010(3):69.
[2] 于金宝,孔凡红,孔英姿. 小麦防冻害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11(12):13-14.
[3] 石风泉,王金辉.小麦防冻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8(3): 24.
[4] 张娟丽,高九思,张建林,等.豫西地区早春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控补救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93-94.
[5] 吕国辉,尹绍忠,胡殿亚,等.豫北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8):52-53.
[6] 丁广礼,方黎. 沿淮麦区的气象特点及小麦高产技术关键[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4):40-44.
[7] 陈怀亮,邓伟,张雪芬,等.河南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135-143.
[8] 居为民,高苹.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影响的研究[J].气象,2000, 26(2):50-53.
[9] 汪永钦,王信理,刘荣花. 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动态模拟的研究——以河南省黄淮平原冬小麦中、低产地区为例[J].气象学报,1991,49(2):205-214.
上一篇:勃利县气候条件与水稻产量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