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风险预测与应对方案
摘要:气象风险(也叫气象灾害)预测研究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技术领域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学科前沿领域。本文主要围绕气象风险(灾害)预测的界定,探讨气象风险预测与应对方案的研究。
关键词:气象风险 预测 应对方案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沙尘暴、冰雹、龙卷风、低温冷害、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有害生物等世界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约占70%以上。
随着人类安全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必须探索怎样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探索在人类已有的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条件下的气象风险预测、气象风险管理和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而实施有效的应对方案,这是一项需要在灾害发生之前就要有序进行的长期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防灾减灾避险转移的目的。
2 气象风险预测与应对方案
2.1气象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是指对不良结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的风险概率进行描述及定量分析的系统过程。或者说,风险预测是对一特定期间内安全、健康、生态、财产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及可能的程度做出预测的系统过程。
气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因性和不可预期性,它指气象风险乃至演变成气象灾害所产生的原因、规律和发展态势的突发性和混沌复杂性;社会放大化,主要指在特殊社会自然环境氛围中,不同类气象风险源和种类,经过多重的转介机制而传播给多元的接受群体,通过反馈呼应,产生一个放大化的风险认知效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2气象风险应对方案
风险管理指为了使系统受益最大,损失最小,而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事件所进行的识别、预测和控制。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预测和对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等综合考虑所采取的一种风险可能根治的措施,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对自然灾害进行风险管理,在关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方面,能将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程度,对于减灾和救灾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象风险管理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依据气象风险分析和预测的结果,结合各种社会、人文、经济、生态环境等有关因素,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多元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形成灾前预防管理、灾中应急响应管理、灾后恢复及预测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机制,系统性指多种气象灾害风险并发并带着复杂后果,需要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多部门综合应急、协调管理。紧急性指必须在有限预警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分发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供政府科学决策、应急处置,供多元受众群体有序响应。
对气象灾害风险的紧急反应、应急决策、救治处理的风险管理决策。主要是选择适当的风险决策手段,或者是根据法律法规以及决策者的经验,依据气象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决策。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可供决策管理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非常有限,这是风险管理中非常关键的步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将直接影响整个风险管理的效果。
2.3气象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气象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以满足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为目的的气象风险管理。实施气象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是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测,基本技术是实施风险控制和措施、并采取相应的控制行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针对问题,优化决策,规避风险和减少(减缓)损失。
3 实施气象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应急工作当中。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明确指出“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调在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必须坚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对应对工作实行统一指挥。
3.1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综合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在顺应自然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社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扼制、削弱或回避灾害;为了有效地调动全社会力量进行减灾活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既有宏观管理,又能发挥地方、部门、企业、民众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常设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气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安全气象”和“和谐社会”,除了监测、通信、技术支撑等硬实力以外,还必须形成一个安全的人文社会文化“软实力”环境。综合考虑社会对气象风险认知与放大因素的影响,从管理的角度和行动方面,在综合气象风险管理中,突显出软实力重于硬件建设、平时预防重于灾时应急等特点,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灾害程度和减轻脆弱性的目的。气象风险管理参与主体的公式是:
气象风险管理的参与主体=政府+公众+社区+非营利组织+团体+…
这个“公式”说明锻造气象风险管理的“软实力”的途径,就是全民动员,广泛普及“预防文化”,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风险认知研究(心理和情感方面)和风险分析(技术方面),是风险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工具,可以赢得广泛的公众支持,促进公众对政府社会管理的信任和信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都市人口密集、城市功能区集中,决定了必须考虑自然灾害向人为灾害转化的可能,以及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综合破坏作用,尤其是灾害发生以后的放大效应。
3.3实施气象风险管理的原则
实施气象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多种意愿风险管理方式的运用,在有效利用风险、控制风险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实施过程中,可供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气象风险及气象灾害的特点,决定了气象风险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管理,并且风险发生之前的管理工作,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气象风险预警及风险管理准备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最关键的是未雨绸缪,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做好应对气象风险的各项准备工作,这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以人为本,全民行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气象风险或气象灾害信号预警唤起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监测预警、信息多样化、传播受众途径、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社会响应运行机制,加强对公众参与者的应对气象灾害的心理应对策略的培训、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科普宣传,加强宣传科普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可以提高公众面对突发灾害天气时及时避险转移、合理自救的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高影响天气事件、气象灾害风险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第三,快速响应,系统应对。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体制。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相互密切配合,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努力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四,科技创新,综合预测。加强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联合演练,以检验各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及快速联动能力;建立风险预测和综合预测体系,对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综合性预测,包括发生、发展和结束三个阶段的内容,即灾前风险预测、灾中影响预测和灾后管理预测等。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阐明了气象风险预测和气象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减轻自然灾害报告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些战略思路和工作进展。随着经济社会规模增大,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损失在增加,探索在人类已有的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条件下的气象风险预测、气象风险管理和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明显。
参考文献:
1.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4
2.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1):29-37
3.章国材.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200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J].气象.2003,3(3):3-5
4.王艳秋.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7,4
5.郭跃.澳大利亚灾害管理的特征及其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