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昆明市家蝇对4种药物抗药性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昆明市家蝇(现场品系)对4种药物的抗性动态,为杀虫剂的选择和优化组合、现场消杀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方法 :采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半数致死量。结果 :家蝇自然品系对抗性系数(由高到底):敌敌畏最高,达到84.58倍,残杀威大于16.31倍,高效氯氰菊酯10.11倍,溴氰菊酯8.26倍。抗药性级别:溴氰菊酯、敌敌畏均达到了最高抗性。 结论 :昆明市家蝇的自然品系对4种杀虫剂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关键词】 家蝇; 杀虫剂; 抗药性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10 抗药性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中有害生物控制的重要问题,是影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关键因素。昆明市作为全国家蝇抗药性监测点,在国家疾控中心和云南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 按照《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的要求,我中心顺利完成了昆明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四种药物的抗药性监测工作,现将监测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家蝇 : 采用羽化后3-7天的家蝇进行试验。
1.1.1 家蝇的采集 : 2013年7月12~13日,根据《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方案》的要求在昆明市城区大观公园、书东农贸市场、江东花城小区、北市区加油站、滇池路绿化带,用网捕法共采集家蝇1000余只,带回正常饲养繁殖。
1.1.2 家蝇的饲养
1.1.2.1 饲养条件 : 室温保持26℃±1℃,湿度在60%±5%。
1.1.2.2 成蝇饲养 :用饲养笼饲养,内放置糖奶粉(1︰1)、水。
1.1.2.3 幼虫饲养 : 按照奶粉加麦麸5︰100的比例加水适量制作成幼虫生长发育的基质,将蝇卵放入其中进行培养。
1.2 仪器、设备及药品
1.2.1 仪器设备 : 点滴器(0.3ul/只);干燥箱1台;冰箱1台;电脑1台;刻度移液器3个;微量进样器;万分之一天平;试管架;吸尔球2个;温湿度器;剪刀5把;眼科镊4个;电炉一个;养蝇笼20个;昆虫网5个;大冰盒2个;专门清洗池。
1.2.2 玻璃器皿 :罐头瓶(500ml)200个;青霉素瓶100个;容量瓶(10ML)50个;平皿100个;白色瓷盘2-3个。
1.2.3 标准药品(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98.5%溴氰菊酯;97%高效氯氰菊酯; 92%敌敌畏; 97%残杀威。
1.3 家蝇抗药性监测方法
点滴法[1]:用丙酮(分析纯)将原药配成5-7个系列浓度.取3-7日龄,体重18-20mg的♀家蝇成虫。把含有乙醚(分析纯)的棉球将指形管口堵塞、轻度麻醉后,选健康雌虫,每处理30只置于平皿中,用点滴器(规格0.3ul/只)将药液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点滴于中胸背板上,放入加有少量奶粉的500ml洁净的烧杯中,以海绵或脱脂棉供水,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用1:1白糖和奶粉混合物、水饲养24小时。记录各处理的死亡虫数。对照以丙酮处理,死亡率超过20%时需要重新进行。试验重复3次。死亡判断标准:凡腹部上翻,六足抽搐,用探针触之不能翻身爬行者判为死亡。
2 昆明市家蝇对四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结果
家蝇自然品系对抗性系数(由高到底):敌敌畏最高,达到84.58倍,残杀威大于16.31倍,高效氯氰菊酯10.11倍,溴氰菊酯8.26倍。抗药性级别:溴氰菊酯、敌敌畏均达到了最高抗性,详见表1。
3 监测结论
昆明市家蝇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的抗性呈缓慢增长态势,家蝇对溴氰菊酯、敌敌畏等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已经达到最高抗性,提示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适当减少对上述两种单剂药物的使用频率,应加强对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药物的交替使用和混配使用。
4 抗性防制建议
4.1 高度重视,加强队伍建设
为掌握重要病媒生物对主要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从而提高对病媒生物的控制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应重视抗性监测工作,为此,需要加强培训专业队伍,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4.2 做好抗性常年监测工作
在抗性调查的基础上,坚持做好对抗性的定期监测工作,每隔2-3年对杀虫剂进行敏感性的测定,以利于及时了解家蝇等重要病媒生物的抗性水平和发展动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4.3 正确合理使用杀虫剂
昆明市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普偏产生较高的抗药性,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药物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交替使用和混配使用。
4.4 增补和完善抗性级别标准
全国家蝇协作组1986年提出的5种杀虫剂的抗性级别标准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不少品种(如这次实验中的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等)由于缺少统一的参考标准,难以确定其抗性等级,为此,建议增补和完善现有的标准,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小林,汤永康. 浙江省家蝇抗性调查及防制对策的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4):282-28
下一篇:烟粉虱的为害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