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10%小檗碱对草莓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品种。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
1.1.2供试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WG)购自巴斯夫贸易(上海)有限公司;10% BBR可湿性粉剂(WP)由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提供,以BBR为主要成分[7]。
1.2方法
1.2.1田间治疗试验。
选白粉病发病严重的8~13片叶草莓,于2015年11月初在北京昌平大棚草莓基地进行试验。前茬作物黄瓜,中等肥力,砂壤土。10% BBR WP分别稀释800、1 200、1 500倍,阳性对照为50%嘧菌酯WG稀释3 000倍,以清水为对照。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4 m2,各小区草莓植株长势一致,3次重复。采用手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及植株均匀喷雾,以叶面、叶被面雾滴均匀一致为宜。为探索施药间隔,分别设7、12 d施药1次,连续施药3次,在第 3次施药7、12 d后调查草莓叶片发病情况。
1.2.2田间预防试验。于2015年10月底在河北栾城大棚草莓基地进行试验。选草莓生长初期6~10片叶,未感染白粉病时进行试验,前茬作物为番茄,中等肥力,砂壤土。试验设计、分组、剂量等同“1.2.1”,于发病前第1次施药,分别间隔7、12 d施药,连续施药3次,在第 3次施药7、10 d后调查草莓发病情况。
1.2.3调查方法。
1.2.3.1预防和治疗试验结果调查。
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 3 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正、反面白粉病发病情况。叶片病情分级标准:0 级,叶片无病斑;1 级,叶片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6%~15%;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26%~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1%以上。依据病情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 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100%
1.2.3.2安全性调查。
观察
各处理区草莓叶片是否有药斑、发黄、植株矮化、萎蔫等药害。
1.3数据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处理各组药效差异,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比较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10% BBR WP对草莓白粉病的治疗效果
由表1、2可知,随稀释倍数的增加,10%BBR WP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剂浓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10%BBR WP稀释800、1 200、1 600倍,7、12 d施药1次,防效分别为81.58%、79.05%、69.84%和73.95%、62.56%和56.93%。草莓白粉病严重发病时(病情指数56.69),每7 d施药1次,10%BBR WP稀释800、1 200倍与50%醚菌酯WG稀释3 000倍无明显区别,防效在80%左右;10%BBR WP稀释1 600倍与对照醚菌酯比较,防效明显降低。每12 d施药1次,10%BBR WP稀释800倍与醚菌酯稀释3 000倍无显著区别,当10%BBR WP稀释1 200、1 600倍时,其防效较低,在62.56%以下。
2.210% BBR WP对草莓白粉病的预防效果
针对尚未感染白粉病的草莓,随稀释倍数的增加,10%BBR WP预防效果呈下降趋势,即药剂浓度越高,预防效果越好,但防效随浓度变化不大。由表1、2可知,10% BBR WP稀释800、1 200、1 600倍,每7、12 d施药1次,预防效果分别为91.93%、88.88%、82.30%和88.39%、86.11%、81.07%。10% BBR WP喷洒间隔为7 d,稀释800或1 200倍防效在88%以上,较醚菌酯稀释3 000倍防治效果(86.79%)好,但未达到显著差异;当10% BBR WP稀释1 600倍时防效为82.30%,与对照醚菌酯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10% BBR WP喷洒间隔12 d,稀释800、1 200、1 600倍均与醚菌酯稀释3 000倍无显著区别,防效均在80%以上。
2.3对草莓的安全性
与对照和施用醚菌酯的植株相比,10% BBR WP预防和治疗的草莓植株长势好,叶片颜色深绿,未发现叶片畸形、萎蔫、矮化和发黄等药害,说明10% BBR WP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不会对草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0% BBR WP对草莓是安全的。
3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表明,10% BBR WP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强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防效与醚菌酯无明显差别。低温高湿是白粉病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2015年10月底至11月试验期间河北石家庄、北京地区多为低温、阴雨、雪天或雾霾天,大棚内湿度大,白粉病迅速蔓延,空白对照区白粉病发发病迅速、发病率高达68.74%。该研究设计喷药间隔7、12 d,治疗组结果表明喷药间隔7 d时10% BBR WP稀释1 200倍能与醚菌酯保持相对一致的防效;当喷药间隔在12 d时,10% BBR WP稀释800倍能与嘧菌酯防效有明显区别,故对于发病严重的草莓白粉病喷药间隔以7 d为宜,喷药间隔超过12 d,白粉病发病率迅速增加,与醚菌酯比较,出现防效降低的趋势,说明在相同条件下BBR的防效期较醚菌酯短。植物源农药的特点之一是在环境中易降解,半衰期短[8-9],推测这可能是导致BBR防效期比化学农药醚菌酯短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预防治疗,即温度、湿度适合草莓白粉病发病,但尚未出现症状时用药。该研究表明,间隔7 d喷施10% BBR WP稀释800、1 200倍的预防效果较醚菌酯好,当10% BBR WP稀释1 600倍防效与醚菌酯相同;间隔12 d喷施10% BBR WP稀释800、1 200、1 600倍,其防治效果与醚菌酯无明显区别,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别。因此,预防用药,10% BBR WP施药间隔在12 d左右,以稀释1 200~1 600倍为宜。该研究结果说明对于草莓白粉病,BBR预防用药效率高于治疗用药。生物农药能增强多数作物的抗性,如黄瓜、烟草等[10]。黄柏提取物能提高褐腐病菌感染桃的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等防御酶活性,BBR为黄柏的主要成分之一,推测BBR防治草莓白粉病与其提高寄主防御能力有关[11]。
目前,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使用醚菌酯、腈菌唑、四氟醚唑、氟硅唑等化学农药[12]。长期施用单一杀菌剂,导致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BBR是异喹啉生物碱,存在于小檗科等4科10属植物中,其杀菌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反复验证[13]。BBR对西瓜白粉病菌[14]、桃褐腐病菌[4]、莴苣霜霉病菌、番茄早疫菌、西瓜枯萎菌、苹果落叶斑菌、葡萄炳孢菌等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15],说明BBR作为农用杀菌剂抗菌谱较广,同时其工业化提取工艺成熟,价格低廉,高效、安全,因此,BBR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天然杀菌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刘红,李霞.不同有机肥配施对大棚草莓品质及土传病害发生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40(1):65-69.
[2] ZHANG Y Y,ZENG L Z,YANG J L,et al.6Benzylaminopurine inhibits growth of Monilinia fructicola and induces defenserelated mechanism in peach fruit[J].Food Chem,2015,187:210-217.
[3] HOU D Y,YAN C Q,LIU H X,et al.Berberine as a natural compound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brown rot fungus Monilinia fructicola[J].Crop protection,2010,29(9):979-984.
[4] 葛喜珍,李可意,刘学尧,等.小檗碱复方对桃褐腐病的田间防效和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124-125.
[5] DOMADIA P N,BHUNIA A,SIVARAMAN J,et al.Berberine targets assembly of Escherichia coli cell division protein FtsZ[J].Biochemistry,2008,47(10):3225-3234.
[6] YAO J,KONG W J,JIANG J D.Learning from berberine:Treating chronic diseases through multiple targets [J].Sci China (Life Sci),2015,58 (9):854-859.
[7] 葛喜珍,张思路,李可意,等.一种防治果蔬褐腐病、蚜虫的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CN103975962A[P].2014-08-13.
[8] YANG X J,YANG L J,ZENG F S,et al.Distribution of baseline sensitivities to natural product physcion among isolates of Sphaerotheca fuliginea and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J].Plant disease,2008,92(10):1451-1455.
[9] 张兴,马志卿,冯俊涛,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5):685-698.
[10] SCHNEIDER S,ULLRICH W R.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resistance and enhanced enzyme activities in cucumber and tobacco caused by treatment with various abiotic and biotic inducers[J].Physiol Mol Plant Pathol,1994,45(4):291-304.
[11] FENG X Y,WANG B G,LI W S,et al.Preharvest application of Phellodendron Bark extracts controls brown rot and maintains quality of peentoshaped peach[J].Horts Cience,2008,43(6):1857-1863.
[12] 张焕春,尹国香,刘学卿,等.保护地南瓜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431-443.
[13] WANG Y.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berberine on gene transcription,including TATA box[J].PLoS One,2011,6:23495.
[14] 张珍,周小军,陈礼威,等.0.5%小檗碱水剂对大棚西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长江蔬菜,2011(1):48.
[15] 阮元,任伟,申进文,等.盐酸小檗碱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及其抑菌的生理指标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8(2):194-198.
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
下一篇: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