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杀菌剂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灰葡萄孢菌YA-5 从福建省三明市烟区分离,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线虫室分离、鉴定并保存。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
1.1.2 供试药剂。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 (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兴农药业(中国)有限公司)、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寿光晨阳农化有限公司)、50%異菌脲悬浮剂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8]。在无菌条件下,将供试5种药剂用无菌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药液,浓度梯度由预试验确定。待PDA培养基冷却到40~50 ℃时,将配制好的各系列浓度药剂按照1:9的比例加入PDA培养基中,混合均匀,等量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培养基,以加无菌水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将培养7 d的烟草灰霉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 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将菌饼接种于平板中央,每皿放置1个菌饼,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28 ℃培养箱中黑暗培养5 d,每处理重复3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和相关系数(R)。
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
1.2.2 田间药效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7部分[9]。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6年5—6月在三明市烟草公司永安分公司烟草试验站进行。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不少于15 m2,烟草品种为翠碧1号。施药时按药剂使用说明进行。每种药剂均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连续施药5次,间隔7~10 d。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施药。田间药剂试验共设5个处理:4个为药剂处理,1个为清水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保护行设置、日常田间管理均按常规进行。
数据调查方法:分别于施药前与施药后7 d调查田间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5点随机取样的方法,每点调查2~3株,分别调查并记录每株的所有叶片数及发病叶数。
烟草灰霉病病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9]:0级,全叶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41%以上。
调查完毕后,分别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并进行比较。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1)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2)
式中,CK0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供试的4种杀菌剂对烟草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1),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其对病菌的抑制率逐渐上升。在药剂浓度约为0.10 mg/L 时,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92.82%、 88.09%、 85.97%和 72.10%。
EC50 是衡量杀菌剂毒力大小的指标之一,EC50 越小表明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越强。回归分析结果(表2)表明,4种杀菌剂对灰霉病菌(YA-5)的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其EC50 分别为0.001、0.003、0.007和0.011 mg/L。
2.2 4种杀菌剂对烟草灰霉病的田间防效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3)表明供试的4种杀菌剂对福建省永安市烟区的灰霉病均有效,但防治效果有一定差异。第1次用药后,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防效最好,达85.96%,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第2次用药后,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和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防效较好,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效最差,仅为49.09%;第3次、第4次用药后,50%异菌脲悬浮剂防效较差,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第5次用药后,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其防效为91.04%,其次为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和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其防效分别为89.39%和88.06%,而50%异菌脲悬浮剂对该区域烟草灰霉病的防效较差,防效仅为39.14%。
3 结论与讨论
烟草灰霉病近几年在福建省主要烟区均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严重,对烟草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田间防治灰霉病主要还是采用化学药剂为主,选用有效的药剂是化学防治的前提。该试验选用了市场上常用的化学药剂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以及近些年开始使用的药剂啶酰菌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永安烟草灰霉病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由于灰霉病菌存在异核和多核菌丝,导致存在于细胞核的抗性遗传基因即使停止使用化学农药后仍可长期存在于灰霉菌菌群中[10],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抗性在国内外已有报道。嘧霉胺是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原菌蛋白酶分泌,降低某些水解酶的含量,对灰霉病有特效,是近年来用于防治灰霉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11]。但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是单基因控制,具有高度抗药性风险,已在多个地方发现灰霉病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5,7]。
啶酰菌胺是一种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从而使菌体死亡,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白粉病和各种腐烂病等。由于其活性高、作用机理独特、杀菌谱广、不易与其他药剂产生交互抗性、对作物安全且具有出色的渗透传导作用,持效期长,可减少施药次数,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使用[12]。但也有研究显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也产生了抗药性,林泽松等[13]研究表明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发展较迅速,但大多数抗性菌株为低水平抗性,中等及高水平抗性菌株发展相对较慢。LI等[14]研究了温室黄瓜灰霉病对啶酰菌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表现为低抗或者中抗。
腐霉利、异菌脲属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该类杀菌剂的杀菌机制尚不明确,但随着该类药剂使用时间延长,植物病原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陈帅民等[15]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存在较高的抗性频率。潘以楼等[16]研究表明江苏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已产生抗药性。宋晰等[17]研究表明灰霉病菌对腐霉利表现出较高的抗性频率。
该试验中腐霉利、啶酰菌胺、异菌脲、嘧霉胺对烟草灰霉病菌的 EC50 值分别为 0.001、0.003、0.007、0.011 mg/L,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该试验的EC50值均很低,原因可能是烟草灰霉病菌株对这些药剂还未产生抗药性,且有关药剂对烟草灰霉病的毒力研究较少,但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使用药剂防治烟草灰霉病的过程中应注意不同作用类型杀菌剂的轮换、交替或混配使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
参考文献
[1] 邓真,顾钢,张绍升.福建省烟草灰霉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8(3):164-168.
[2] 郭兆奎,辛钢,孙剑平,等.烟草灰霉病侵染条件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1997,18(3):15-18.
[3] 田佳,安德荣,雷超,等.陕西烟田病害种类调查[J].中国烟草科学,2016,37(5):57-62.
[4] 卢燕回,谭海文,袁高庆,等.烟草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3):61-66.
[5] 陈仁,陈群航,杜宜新,等.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J].福建农业学报,2015,30(2):180-183.
[6] 李良孔,翟利利,王洪預,等.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0-233.
[7] 张玮,乔广行,黄金宝,等.中国葡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208-12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 平皿法:NY/T 1156.2—2006[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7部分:杀菌剂防治烟草炭疽病:NY/T 1464.7—2007[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 BENITO E P,HAVE A T,VAN’T KLOOSTE J W,et al.Fungal and plant gene expression during synchronized infection of tomato leaves by Botrytis cinerea[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98,104(2):207-220.
[11] 杜宜新,陈仁,石妞妞,等.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6):575-579.
[12] 颜范勇,刘冬青,司马利锋,等.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J].农药,2008,47(2):132-135.
[13] 林泽松,赵帅锋,皇甫运红,等.浙江省果蔬灰葡萄孢对啶酰菌胺的抗性[J].农药学学报,2018,20(6):729-734.
[14] LI P Q,FENG B Z,SUN N N,et al.Occurrence of boscalid resistance in Botrytis cinerea from greenhouse cucumbers in China[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8,19(4):43-47.
[15] 陈帅民,芦帆,张璨,等.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的抗性及抗性分子机制[J].植物保护,2015,41(5):100-104.
[16] 潘以楼,朱桂梅,郭建.江苏草莓灰霉病菌对 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299-304.
[17] 宋晰,肖露,林东,等.番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检测及生物学性状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3,15(4):398-404.
上一篇:2016年公开的杀菌剂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