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寻求最优解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题词,一幅是“宁静致远”,另一幅是“风清气正”。
两幅题词的作者,都是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
2012年,王元把这两幅題词送给杨新民。杨新民格外珍视,将其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杨新民常常以其自勉。在他看来,这八个字,不仅反映了他的学术追求,更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1979年,杨新民成为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从此与数学结缘。在其后近4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深耕数学领域,专注于运筹学的研究,不仅带领团队站上更高的舞台,还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运筹学界的影响力。
在2017年度重庆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杨新民获得科技突出贡献奖。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一路追求的,正是在学术研究上的“宁静致远”,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风清气正”。
一个纯粹的世界
在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流传着不少杨新民一路成长的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早年间曾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就为“死磕”出一个反例。

要想确定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首先得掌握数据。为此,杨新民不仅收集了全国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对西南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还全面收集和调研了重庆的工业、财政、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数据。
那时,计算机尚未普及,各个单位统计的数据都是纸质文档。杨新民记得,他们团队从统计局拉了整整两卡车纸质文档,然后和学生一起整理这些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
通过建模、数据分析以及与各个单位的交流,杨新民得出结论:重庆应该选择汽车、摩托车和机械等产业为支柱产业。
“这个政策指导了重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我也备受鼓舞,觉得应该将运筹学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去。”杨新民说。
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重庆师范大学的运筹学研究和教学水平迅速提升。1995年,杨新民领衔的学术团队,一举拿下“系统理论”和“运筹学与控制论”两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实现了重师理科硕士授予点“零”的突破。
此后,杨新民又开始探索如何将数学系从一个教学型团队转变成教学科研型团队。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运筹学领域,重庆师范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唯一一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高校。
一次大胆的探索
2017年暑假,对于杨新民及其团队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夏天。
刚放假没多久,杨新民就带领团队去西安交通大学做了一场学术交流。在这次交流中,大家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回到重庆后,杨新民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场学术会议,他在会上提出:“我们一直在做运筹学方面的研究,运筹学最核心的就是研究最优化问题,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最优化问题。我们要结合国家需求,转变思维,将运筹学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赵克全曾是杨新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在也是团队成员,当他听到导师想转变研究方向时,并不感到意外。
早在几年前,杨新民就带领团队连续办过几期随机优化的高级研讨班。随机优化正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的确,杨新民对学科发展很敏感,也一直关注着最新的研究方向。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杨新民觉得,是时候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学习和研究了。
“作为一名数学科学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条件去做这件事情。”杨新民说。
从2017年暑假开始,杨新民及其团队成员就进入了疯狂的“补课”阶段。整个暑假,他们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早出晚归,泡在各类专业书籍、资料和专家研讨中。
起初,赵克全感到这次转型异常艰难,对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专业知识,他觉得似曾相识,但又无法完全理解。
“起步阶段非常痛苦,我们就像小学生一样,哪里不懂就马上去查阅资料。”赵克全说,在整个过程中,杨新民始终充当着一个“掌舵者”的角色,“他更多的是提炼思想。比如某个专家讲到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他会抓住问题的本质,把它提炼成某种数学思想,来帮助大家理解消化。”
熬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赵克全慢慢体会到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乐趣:“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经过一年多的转型探索,杨新民带领团队进行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初显:今年年初,团队组织申报国家重大项目;2018年7月6日,由重庆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大会也在重庆成功召开。
一份深情的希望
2002年,赵克全成为杨新民的硕士研究生。在没有成为杨新民的学生之前,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事数学研究工作,也正是因为杨新民,他才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无限乐趣。
那时,杨新民有时会去其他国家访问学习,每次学习归来,他都会给学生们带回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并召集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对于刚上研究生不久的赵克全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打开思维的过程。
赵克全记得,导师有一个让学生阅读并分析论文的教学习惯。一次,轮到他读论文时,他直接将论文像读课文一样读完了。
等到学生读完,杨新民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论文究竟应该怎么读?”
这群年轻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无论是看论文还是做研究,都要有质疑精神。比如你在证明一个结论时,不仅要看作者的证明有没有问题,还要学会思考,除了这种算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算法?”杨新民对学生们说。
赵克全深受导师的影响。如今,他也成长为一名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
杨新民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和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从小,杨新民就很喜欢数学,初中就开始参加全国数学比赛;大一时,他自学了实变函数,与“78级”的学生一同参加考试,不仅顺利通过,还获得了免修资格;担任助理讲师时,即便不能上台讲课,他也要提前把课备好,在听其他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分析他们的讲课方法和解题思路,并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
“我常对学生和青年教师们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作为一名老师,我很希望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能对年轻人有所启发。”杨新民说。
因此,在每年青年教师的入校讲座中,只要有时间,杨新民都会参加。在座谈会上,他总要给青年教师们讲讲他的求学经历、教学经历和科研经历。于是,有关他的诸多成长故事,也就慢慢在校园中流传开来。
记者兩次见到杨新民,都是在蝉鸣不断的校园里。即便已经放假,他仍然喜欢呆在实验室。
面对杨新民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有相熟的老师打趣他:“你就这么喜欢实验室?”
杨新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只好回答:“没办法,爱好少了。”
这个回答也没错。多年来,做研究一直是杨新民的兴趣所在,他仍然和年轻时候一样,会深深沉浸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之中。
也许,当杨新民在不断为时代寻求“最优解”的时候,也为自己构筑了一个“最优化”的人生。
上一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