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总结和学生走向软件行业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实战演练。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毕业设计体系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毕业实习要求四年级学生参与企业级应用类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开发周期和流程,独立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学校采用毕业答辩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增强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实践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实践教学作为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作用被忽视,所有实践内容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动手操作都被观看的方式所代替,没有或者很少有学生独立设计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因此,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一个全面、科学且易操作的方式,我们通过长期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提出建立以实例示范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和多层次模式为核心,以增量迭代模式、团队研究模式和“5+2+2”学期模式为辅助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1实例示范模式
实例作为课程实践内容设计的示范,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在实例示范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针对课程每个知识单元的重要知识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项目应用成果,设计难度适中的实例作为实践项目,以知识点带知识面,使学生通过项目实例的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从实例引导人手,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技术方法融合到形象的项目实例中,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2三位一体模式
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实验、实习和实训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好各个环节,做到实习内容详实、实验案例有效、实训项目典型,并且以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各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2.3多层次模式
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分阶段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以每个层次的课程作为基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建立多层次的能力训练模式,不同阶段、学期和年级的学生根据所学课程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训,每一层次能力提升的基础是前一个层次获得的能力,实践内容也需要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完成,按照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不断推进。基础层着重加强学生对案例的研究能力和程序简单操作技术的实践,综合层着重加强学生工程应用和程序开发能力,创新层着重加强学生项目综合研究和技术能力的实践。
2.4增量迭代模式
增量迭代模式包括改革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框架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开发等编程类课程的实践环节,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实践内容,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实践环节的难度,满足增量需要。
2.5团队研究模式
在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行以团队研究为导向的模式,在课程的综合训练项目、课程设计等环节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实践内容。以团队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2.6“5+2+2”学期模式
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利用著名软件企业的项目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依据企业需求及软件产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培养班,实施“5+2+2”学期联合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3.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自2011年下半年全面实施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共涉及学生近500名,总体实施效果反映较好,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以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学生一致反映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后续的跟踪调查表明,学生进入软件企业参加工作后,普遍能较快融入企业项目中,一部分学生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企业方面的反馈也表明,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合软件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人际交流、团队协作、项目规划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4.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正确构建和实施应用对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的面向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等方面探讨了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应用成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后续的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中,研究将围绕实践教学质量控制、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思考和探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