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摘 要:本节课让学生实验观察、拍摄、交流显微镜下的藻类,了解藻类的特征,用微视频展示学生整理的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藻类;实验教学;微观摄影
一、教材分析
“藻类”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内容。课标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概述植物(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苏教版教材中安排了“观察”这一活动。初中生对常吃的海洋藻类有直观的认识,但对池塘水中的藻类却了解不多,所以进行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对藻类的特征及多样性有感性的认识。
二、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数码相机,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4种水样分别含水绵和刚毛藻、栅藻、鼓藻、硅藻,紫菜,海带,黑藻,金鱼藻,绿色开花植物,池塘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图谱。
学生准备:微视频“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藻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绿色的河水,春天来了,河水为什么会变绿?学生会猜测是由藻类引起的。老师出示采集的水样,质疑:用什么方法观察藻类?藻类具有哪些特征?藻类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实验目标。
2.明确方案,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①制作水绵、刚毛藻临时玻片标本,先用显微观察,后放置在灯下或阳光下照射,30分钟后观察现象。②取含栅藻、鼓藻、硅藻的水样,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显微镜观察。参考微生物图谱,了解观察到的生物名称。③观察标本并说出紫菜、海带等藻类名称。④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看到的物体。
3.交流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拍摄的照片并请学生介绍观察到的藻类特征,例如:水绵有螺旋状的叶绿体,栅藻和鼓藻看上去是绿色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藻类导致4种水体都呈现绿色,藻类数量越多,水体越绿。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河水变绿。
4.观察比较,总结特征
投影展示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到的藻类,引导学生思考:观察这些藻类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出示紫菜、海带和开花的风信子。质疑:无论是淡水藻类还是海洋中的大型藻类,它们的形态与绿色开花植物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藻类的特征。出示金鱼藻、黑藻。质疑:这些植物是水族箱和池塘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的名称中都带“藻”字,它们是藻类吗?
5.联系生活,情感提升
人类认识并研究藻类,是因为藻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以及在生物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了解水华现象。联系课堂,教师采集的水样的水体也都出现了水华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环境。再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放置于灯下或阳光下的水绵临时玻片标本。质疑:发现什么变化了吗?气泡是哪里来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藻类在生态系统中释放氧气的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藻类,可能就不会有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
四、教学反思
由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时,注意力往往会被一些原生动物和多细胞动物吸引,学生很少关注藻类,因而要让学生能辨认并说出藻类的特征非常困难。本节课教师首先找到富含单一藻类的水体,并提供微生物图谱,这样既能免去老师在课堂上不认识水中微型生物的尴尬,又能让学生专注于认识、观察藻类。教师使用数码相机,将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拍下来并投影到屏幕上,全体学生在分享的时候,自然总结出藻类的特征。在把握藻类的特征后,比较藻类与绿色开花之间的差异,拓展到黑藻、金鱼藻,虽然名称中有“藻”,但不具有藻类的特征。课堂教学以观看学生拍摄的微视频和观察水绵在光下产生氧气结尾,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图谱.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戴文娟,女,出生年月:1981.9,学历:本科,就职学校: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生物学教学。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of “Algae”
Dai Wenjuan
Abstract: The students observe, shoot through experimental AC microscopic algae,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alga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w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with micro video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target.
Keywords:algae;experimental teaching;microscopic photography
编辑 白文娟
上一篇:肯尼亚 野生动物观光之旅
下一篇:你今天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