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海珠屿大伯公庙石雕书法的应用研究
感受,而观者的这种感受最终会传承给自己的后人,就这样,集体的记忆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因此,采用石雕书法艺术来修缮和保护大伯公庙的精神文化是可行且具有一定价值的。
例如,在戏台的周围有很多的海岩石(见图二),在戏台的左下角有一块非常适合做石雕的海岩,如果将它赋予一种人文价值,与戏台融合在一起,起到一种标示的功能性或许会使得整个戏台更有灵魂感和整体性。包括在后山山脚下的两块大石(见图三),可以刻上具有导向性的书法,或者是有介绍大伯公历史由来的解释性碑文,来到此地的外来人也许会更了解大伯公的精神,对宣传与推广本地华人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及绕到休闲区的路边的两块石头,可以选择其一来雕刻,这可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几个字,也可能是民间传说或者历史典故,将其物尽其用,装点环境的同时,呼应大伯公庙的历史文化。绕到后山,可以看到规划图里是休闲的区域,而这片区域中有很多的岩石存在。而这些石头有的可能在海水涨潮的时候会被覆盖,有的可能还露在沙滩上,露出来的那部分大小不一、疏密错落,放眼望去甚是壮观。借鉴广西的石林景观,在这些石头上刻一些文人典故,人们在此休息时既可以休息身体,也可以看看石头里的故事陶冶情操,这样的功能性和纪念价值会更强,对于文化的推广更有吸引力,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杭州的西湖景区有这样的做法:以暗八仙的图案与文字交替进行,形成书法与吉祥图案交错的石头小道,不单单只是美化西湖周围行人走动的路段,还很好的表达了杭州的人文气息,秀气而典雅的城市风格。以此借鉴,大伯公庙的修缮不单单仅是在石头上雕刻,还可以以雕刻有吉祥图案与书法相互融合的带状装饰路面,比如在曲桥的桥面上(见图四),规划图中的石阶上(见图五),都可以以吉祥图案与书法文字交替雕刻的形式展现。
三、结语
对当时移民的古代华人而言,马来西亚在当时是他乡,但经历了百年之后,他乡变成了故乡,先者们希望在心灵上对中华文化落叶归根,这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慢慢消失。现今的老一辈华人长者依旧希望能通过种种渠道为后人留下属于本族人民深刻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及文化资本,对大伯公庙的记忆和祈愿就是一个珍贵的历史财富。修缮和保护它,对于当地华人而言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在南洋流传的美好诠释。
上一篇:张涵予:我的钱全都买了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