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方案。由于《伤逝》故事发生在旧时京城,而如今的新北京已难以寻到合适场景。考虑到拍摄成本和我自己的工作特点,我决定采取人像在本地摄影棚和外景完成,故事特定背景和其他素材在异地摄取,最后用Photoshop进行合成。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
挑选演员
选择男女主角颇费了一番周折。先是在戏剧学院的学生中寻觅,但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人选。后来,在朋友的图片库中找到了现在作品中的男女主角。
两位年轻演员事先并未接触,也未让他们看过脚本,到了摄影棚才知道他们几乎从未听说过《伤逝》这个故事。于是第一次拍摄先讲述故事的梗概,后来每一幅画面拍摄前,我都如同导演一般,将当下心态和情感表达要一一告诉演员,常常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好在摄影画面是静态的、摆拍的、无需对话,两位演员也颇有灵性,配合较默契。
道具准备
所用道具、服装有的是通过朋友借来的,有的是自己去淘来的。一只油灯、一双长袜、一张桌椅和一片书札,都有许多寻觅的趣事在其中,尤其是故事中的那只小狗阿随——上海市区几乎看不到京巴犬,最后通过网上信息联系到市郊的一家养殖户,托人打招呼并驱车数十里才拍摄到了这个难得的小动物素材。
影棚拍摄
人像拍摄的过程如同拍戏一般。这对于我一个缺乏棚拍经验的人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
人像拍摄用了两个整天。第一次全部采用室内摄影,但片子的光影效果不甚满意,于是在数月后又进行了摄影棚和若干外景的补拍。棚内拍摄时实际参与大概有五六个人。化妆、灯光、服装和道具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还有若干位摄友参与了策划和参谋。
灯光控制是我的弱项,在重新补拍一些画面时,好友徐立国先生给了我许多帮助,选在上海一个影视基地的北方老屋里拍摄。透过窗棂,采用室内强灯光引闪的技术,经多次尝试才达到现在的效果。
外景拍摄
外景大部分是我在北京城的老胡同里拍摄的,经多次查阅文献和考察,我选定了北京的大江胡同、草厂胡同以及南芦草园胡同至薛家湾胡同一带,这里曾是京城百姓的聚居地,仍有旧迹多处存留。
每次去北京出差的空余时间,我都会利用晴天、傍晚、雨天和夜色等环境条件,进行外景素材采集。其中,吉兆胡同的内景是从南芦草园胡同一户居民家的内屋实景摄取的,住户是一对老年人,经我反复说明,他们认定我不是坏人后,才允许我进入私宅拍摄。
后期编辑
数码暗房是最后工序,也是最棘手的一个环节。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避免画面的死板与雷同,尽可能减少摆拍痕迹,还原真实的生活氛围,但又不失画面的艺术感。
首先,所有人像都要逐一抠图。衣服的一个皱褶、头上的一缕发丝,都要通过鼠标细细“雕琢”,这是一个很艰苦的劳动。
其次,所有选用的外景素材要逐一修饰,电线、广告、墙面、地砖等一切当代痕迹务必去除,尽可能还原百年前老民居的旧貌。
再之,我倚仗自己平常拍摄的数万张素材图(包括天空、云彩、建筑、窗棂、草地、雪景、骆驼、飞鸟和各种纹理等)的支撑,对其中的许多画面进行重组创意,不断取舍增删,有的索性就推倒重来,其中许多画稿的反复多达三四张之多。
这个过程耗费了我近三个月时间方才定稿。
平时公务繁忙,上述这些创作都是我在晚上九点以后进行的。摄影连环画这个尚未被艺术归类的作品,也许不被认可,但这种探索,让人在连环画观赏的同时,展示摄影艺术特有的魅力。对连环画而言,是被介入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摄影而言,它开发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创造着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推荐访问: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