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摘要:目的 探究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并对其临床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方法、辨证分期、治疗时间等。结果 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后面部肌肉功能恢复良好,且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针灸治疗面瘫时必须要结合不同患者的病因进行辨证与分期治疗,不能只采用单纯的针灸方法或是只选用一种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针灸;面瘫;效果
面瘫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受到损伤后出现的一系列以面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面瘫治疗的方式较多,其中最有效的是采用针灸进行治疗[1]。但针灸治疗面瘫的要点较多,方法也较多,通过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体会,现将其整理如下,望与各临床工作者探讨分享。
1 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认为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其次是肝肾阴虚,凤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 但面瘫是由多种复杂疾病共同表现出的一种症状,若单纯采用针灸疗法对于患者的效果并不显著,由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反而会延误患者病情。所以对于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时,首先要对其诊断进行明确,并了解病因[2]。其中中枢性面瘫常见的病因包括大脑半球肿瘤与脑卒中;而周围性面瘫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肿瘤、桥小脑角肿瘤、中耳疾病、面神经炎等;此外先天面神经核形成不全、进行性球麻痹、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听神经瘤与鼻咽癌也会造成周围性面瘫。在上述的多种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中,除了面神经炎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可在发病期采取针灸治疗外,其他病因都应当先进行专科的诊治,并控制原发病后再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2 辨证分型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共通的临床表现包括口角变低、鼻唇沟变浅、吹哨困难、鼓颊漏气等。其中周围性面瘫患者还伴有闭眼困难、额纹变浅、不能皱眉和皱额、流泪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以及涎液分泌障碍等。中医通过辨证将面瘫分为以下三类:风热阻络型、风寒阻络型、淤血阻络型。针对不同的分型进行针灸取穴时也不相同,但主穴患侧取迎香穴、牵正穴、地仓穴、颊车穴,对侧取合谷穴。对于配穴的选取则需要辨证取穴:①辨证论治:风热阻络型取双侧曲池穴进行清热,风寒阻络型取双侧风池穴进行疏风散寒,淤血阻络型取双侧血海穴进行活血化瘀;②随证施治:对于皱眉、皱眼困难以及流泪或泪液减少的患者取鱼腰穴、四白穴进行针灸,对于皱额困难或是额纹变浅的患者取患侧阳白穴进行针灸,对于味觉下降的患者可取患侧舌体进行针灸,口角歪斜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
3 分期诊治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面瘫的分期无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均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期。作者根据近年来的诊治经验并结合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期:①急性期,多为疾病发病后的7d内;②恢复期,多为发病后的7d~3月;③后遗症期,发病后3月后,该观点与国内学者莫永兰、何玮等[3]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是该分期不适用于病因复杂的面瘫,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病等进行综合性判断,然后进行不同的诊治。
3.1急性期 该时期取患者面部进行针灸,针刺宜浅宜轻,不可使用电针进行刺激,可在面部神经病变部位进行针刺,不可取面部穴位进行注射。急性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可治愈。
3.2恢复期 该时期进行针灸效果最佳,患者可每天或隔天坚持治疗。此时可稍微加重刺激,采用电针刺激面部穴位,将电针调节至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疏密度波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组织水肿、炎症[4]。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予维生素B1、B12注射治疗改善周围神经病变,2~3穴/次,0.5ml/穴,在面部主穴交替注射,1次/d或隔天1次。
3.3后遗症期 该时期患者恢复速度较慢,在治疗时需要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与及时性。由于患者在此时期多出现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面部不适等症状,甚至出现倒错现象,所以在治疗时主要以活血通络为主。采用针刺时刺激感较恢复期稍轻,同时不宜采用电针进行强刺激,防止患者面部痉挛出现倒错现象。采用皮肤针叩刺面部时,以患者面部出现潮红为宜,不仅能活血通络,同时还能濡养肌肉。在进行针灸时同时还可将活血化瘀的中药调制成药饼,隔药饼灸。后遗症期采用多种方法结合治疗,若坚持治疗1月后患者效果仍不明显,则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综合治疗
患者要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确定的是疾病的诊断,要确定患者属于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然后再进行专科检查以定性。对于倒错者、双侧面瘫者、面瘫程度轻微者在诊断时需要更加的细致。在进行治疗时,千万不能只拘泥于某种针灸方法或是只采用单纯的针灸方法。对于面瘫轻微的患者单纯采用针刺法可治愈,对于面瘫顽固的患者或出现后遗症的患者必须配合灸法、穴位注射法、皮肤针法等,或是配合中西药进行整体治疗,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控制。
5 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时必须具备客观性,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且患侧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视为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且患侧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视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视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任何变化则视为无效。
6 改善预后
面瘫患者的预后可借助面神经电图进行综合性评价,但大部分患者由于无法配合肌电图进行诊断,多以需要根据患者的麻痹程度以及面瘫的恢复时间进行预后情况的估算,多数患者在发病的10~21d后开始恢复,若患者麻痹程度较轻则预后良好;而在发病21~60d内开始恢复的,若患者麻痹程度较轻则预后一般;若在发病的60~120d后才开始恢复,发病时麻痹程度严重的则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蔡宏华.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2):33-34.
[2]罗根明.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7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169-170.
[3]莫永兰,何玮.兴奋针灸刺激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378-379.
[4]唐卫芳.针灸及西医治疗面瘫的疗效与费用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33-34.
编辑/许言
上一篇:椎管内肿瘤78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浅谈住宅给排水设计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