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摘 要】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探讨尿激酶溶栓再灌注心肌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效果。结果:经溶栓治疗后,疗效明显,冠状动脉再通者47例,再通率65.3%。对于梗死发生时间超过12h者,溶栓治疗能有效遏止心肌梗死的进展。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明显,特别是治疗短时间内(<6h)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高;发病超过12h,若患者仍有进展性心肌坏死征象,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20世纪80年代以来,AMI治疗已经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本文通过回顾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现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无脑血管事件,无颅内肿瘤,无活动性出血等溶栓禁忌证;均排除动脉夹层。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40~71岁;发病距就诊时间<6h者23例,6~12h者30例,>12h者19例。
1.2 方 法 在溶栓前,首先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用于溶栓药物的输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100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30min内静脉输注完毕[3];另一条静脉通道用于在无低血压的情况下硝酸甘油输注,用药方案为硝酸甘油5ug/min每隔5min递增5ug/min,上限为30ug/min,随尿激酶输注完毕而结束。在尿激酶输注完毕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 2次/d,连用3d。溶栓前3d阿司匹林口服量为300mg/d,3d后调整为100mg/d。根据个体差异性,给予ACEI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调整血脂类药物对症处理。溶栓后30min~2h、 6h以及溶栓后1周内每天行18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同时观察患者胸痛症状的变化。
1.3 冠脉再通诊断标准[4] 根据冠脉造影直接判断或根据以下几点间接判断: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2h内回降幅度>50%;②2h内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③血清CK-MB酶峰在14h内提前出现;④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2 结 果
经溶栓治疗后,疗效明显,冠脉再通者47例,再通率65.3%。不同发病时间溶栓后冠脉再通情况见表1。72例经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28例(38.9%)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自主性加速性室速、新发的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室速室颤、一过性窦缓等[5]。
表1 不同发病时间溶栓后临床效果对比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完全阻塞后20min,心内膜下层的心肌细胞最早出现坏死[6],这时患者所表现出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胸痛。随着堵塞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坏死由心内膜下层逐渐向心外膜下蔓延,这一蔓延的过程半数在1h内完成[7],多数在3~4h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胸痛症状会持续性存在,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时心电图呈典型的ST段抬高性改变。当血管闭塞超过6h,心肌细胞在这种持续的缺血缺氧状态下坏死率极高,会导致心肌的穿壁性坏死。
因此,冠脉恢复血流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才会有效减少梗死面积,维持心脏功能。从本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病6h以内的冠脉再通率为91.3%,6~12h的再通率为76.7%,>12h的再通率为15.8%,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冠脉再通率呈明显的递减。本次统计与国内外同类统计基本数据基本符合[8],有个别数据差别较大,可能是由样本个数太少所导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发病超过12h的19例患者中,在严格遵守无禁忌证的原则下给予溶栓治疗,共有12例患者胸痛症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缓解,说明对于发病超过12h但仍有进行性胸痛患者,只要掌握好溶栓的禁忌证,也是适合溶栓治疗的。
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是大多数医院采用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手段,不光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发病超过12h仍有进行性胸痛和心电图ST段抬高者,若无禁忌证,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新平.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83.
[2] 赵计兰,薛建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例[J].临床医药实践,2003,12(5):113-115.
[3] 石红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7(17):113-114.
[4] 李学游.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50-51.
[5] 迟东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肥厚对评价高血压心肌做血管病变的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7):702-705.
[6] 薛民.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8(5):151-153.
[7] 董晓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3(2):83-84.
[8] 顾裕民.急性心肌梗塞420例误诊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92,12(2):101-101.
下一篇:新生儿心衰68例分析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