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有感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
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这次有幸在林老师的介绍下接触了《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很欣慰。通过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我对这本书产生很大的感触,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让即将成为幼师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阅读感悟,与大家共同体会。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老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很赞同卢梭的观点,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犹如父母掌心的宝,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像没有战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不会强壮一样。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如:在冬天,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孩子成人以
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例如: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
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教育的,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无聊的活着,即便活了一千岁也不会觉得有意义。为什么有的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的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却没能留下任何足迹?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在我实习中,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一天到晚总是哭,午睡还经常尿床,也不会穿衣服,自理能力很是不好。原来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衣服,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便也是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己解决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培养他们
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永远不会独立成长,更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计算机,就是交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没用的。
现在有许多的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只顾一味的教,而并没有在意孩子的兴趣所在。我曾听过一节“沉浮”的科学活动课,在整节课中,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放进水中,而他们根本没有自己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机会。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在幼儿园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这节课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让幼儿自由探索,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没有让幼儿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记得在我曾经去过的幼儿园,我们的主班老师很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每天晨间谈话时,都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奥特曼,汽车,飞机,孙悟空等,以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孩子们讲这些事物。有一阵孩子们对奥特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出现很多奥特曼打怪兽的动作,于是老师和孩子们讲奥特曼星球的故事,告诉孩子
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没有奥特曼和怪兽,老师、爸爸、妈妈之所以让我们小朋友看这部动画片是让我们小朋友知道:保护好人,和坏人做斗争。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对老师非常的崇拜,以为老师知道很多奥特曼星球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教育了幼儿基本的道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教育会很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我们不期望他们能够学会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只有让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具有挑战性,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让幼儿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书中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狭隘。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自然主义,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卢梭认为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我认为他把穷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简单了,无论穷孩子还是富孩子他们的成长中都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在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
我觉得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怎样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亲人、对生活、对事业有价值的有热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最后,我想以卢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
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
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
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
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身为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卢梭《爱弥儿》中德育部分读后感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近的人。”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在之后的“特殊时期的教育”中,卢梭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以说教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手段,而是应该运用示范性的方式来使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尊重,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无知孩童,单方面的灌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在后面的部分中,他又提到了一个德育的重要部分,那就是美育。美育对于人来说非常能重要,它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中,人造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美。”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让他广泛涉猎,通过时间的沉淀,感受到审美之中的细微差别,并且要尽量的接近自然,通过朴素的美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第四卷的阅读中,可以知道卢梭对于德育的观念离不开人的自身本源发展,以及自然的影响,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意义。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学习教育孩子《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书心得
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
上一篇:小学生读后感三年级
下一篇:四世同堂名著读后感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