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鉴赏家读后感

| 来源:网友投稿

课题:鉴赏家

1、初读文本,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2、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3、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难点:赏析汪曾祺小说中的“味” 三.学习方法

阅读与探讨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一般意义上,能称得上是鉴赏家的人,既要有渊博的学识,又要有高雅的品位,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鉴赏家”,那么,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是否和我们的理解是一致的呢?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3.初读文本,以叶三为线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叶三卖果子

2、叶三给季匋民卖果子

3、叶三看画

4、叶三埋了季匋民的画(叶三藏画)

活动二:自主研习

1.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篇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哪些细节体现出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这个说法的?(变相提问:是不是鉴赏家,那是要用能力说话的,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就是一个鉴赏家?)

1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参考:①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能看懂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叶三能看明白季匋民的得意之笔,所以可以称得上是鉴赏家) ②叶三能够辩认李复堂的画,具有一双慧眼。

③判定“紫藤有风”;

④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⑤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

2.叶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画家的画,并且话语极少,但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甚至还能够挑选出画家画中的不足,看来他真的是一个鉴赏家。这些情节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鉴赏人物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生活的环境入手)

明确:刻画了一个有敏感观察力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卖弄,不假充内行(不像季匋民在家看见的那些假名士,写假名士是为将季对那些人的态度和对叶三的态度进行对比)、真正懂画、真心爱画的果贩叶三(他对画的爱是不涉及功利的,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季匋民死后叶三就不买果了,但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的坟上供一供,并且对季给他的画一幅也不卖而是装在自己的棺材里埋了,生死相随,死了都要爱)。

3.下面看第2—16节,不少同学说这部分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看上去好像与“鉴赏家”没什么关系,到底有没有跑题呢?(请先浏览第2—5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叙述没有跑题。表面上看,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

第2—5节没跑题。在这几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叶三—— ①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

②诚实守信:“宅门主人有时就隔着门说话”“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③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

④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⑤热爱生活,生活“精致”:“金丝篾篮,篮上插一把小秤”“能看好多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卖果子卖得很雅)(说实话,坚持三十多年这样跑是难得的,更难得是,他懂得在艰辛的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快乐,发现美好。这样的生活确实精致。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一颗好果树上挂着好看的果子时,他会多么欣喜!)

总结:实际上这几节与后半部分构成因果关系。

叶三能成为一名鉴赏家,一方面源于卖果子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源于在平凡生活、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美感,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因为这,他 2

才能够从紫藤的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

另一方面,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艺术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正是卖果子生活中勤快、憨厚、诚实和重情义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4、讨论到这里,一个“贩夫鉴赏家”的形象欣赏也就基本完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作者以“鉴赏家”为题而不以“果贩叶三”为题的用意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和假名士作比较) 参考:假名士:高谈阔论、道听途说,似通非通

真正的鉴赏家: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

用简单直接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中的美;

用执著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热情去追求美。

(与职业的高低、身份的贵贱无关。)

活动三:合作探究

1.有同学预习完这篇小说后最鲜明的印象是这篇小说与别的小说很不同,淡淡的,但很有味,越看越有味。我想说这些同学眼光很厉害,但是这种淡而有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探究一下,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明确:①情节和结构设置淡而有味。

没有一般小说所有的清楚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也很难概括出故事梗概,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与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但又是苦心经营的。这很类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

②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

叶三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名垂千古的功绩,也的确“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
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
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
但四季八节,还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供;
画家送给他的画,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让我们喜爱和尊敬。

③语言使用淡而有味。

他认为小说语言要准确,朴素和精炼。“辞达而已矣”。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淡中显出不平常。

2.(朗读第3节)一起领略叶三的劳动成果,作者写得平淡很精致,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明确:“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

3

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通过他所卖的水果,以时间为序,运用视觉和嗅觉描写,有概述,有具体描述,简简单单地几笔,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展现出来:我们能由此看到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还有辛勤忙碌而又懂得生活的叶三的身影,很有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

总结:淡而有味就是汪散文化小说的鲜明特点。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墨画。

3.有同学认为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的处理有损叶三形象,也有同学喜欢这个结尾。你怎么看?为什么?(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观点一: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观点二: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君不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乎?这样处理是对文章的升华。

小结:没有了叶三,果子和季匋民都会寂寞! 课堂总结:

他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他正是用这纯粹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汪曾祺的世界。

鉴赏家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风格。

2、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重点精心难点

1、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篇小说以《鉴赏家》为名,意在“鉴赏”:鉴赏画,鉴赏美,鉴赏生活。我们学习小说,其实就是在学习鉴赏:鉴赏人物,鉴赏语言,鉴赏小说所源自的生活,鉴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篇小说,由于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特别适合细致深入的品味与鉴赏。

一、

作者与背景简介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以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为人瞩目,他的小说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的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散文则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道来,文字雅洁而少雕饰。

《鉴赏家》写于1982年,同样是于晚年追怀故土,如朝花夕拾,平淡中自有深远之致。

二、

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注意问题的逐渐深入。提供的答案比较完备,不一定要全告诉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主要意思即可)

1、

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
对美的鉴赏。

2、

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品读与探讨”第1题) 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
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

从小说中寻找一些叶三“鉴赏”画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觉。

“紫藤里有风”一段,“小老鼠”一段,“红花莲子白花藕”一段。叶三基于朴素生活经验的“真懂(画)”,季匋民的平易亲切、从善如流,两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都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读出来。

4、

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每个同学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老师再点拨总结。提供的答案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不需要全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总结,点出主要区别即可)

(1)情节和结构。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定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而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谈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而在另一篇文论《小说笔谈》中,他把小说的结构比作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更自然的。”这些分析也适用于《鉴赏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不刻意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2)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使人物集中体现某一类人的阶级特点、性格特征,但也往往抹杀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可重复性。汪曾祺认为,“在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下”,有些作家“创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象”。他自己的创作心态是这样的:看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人,想写写他,就写了;
并不刻意追求以一个人物体现大的时代、社会内容。因此,“通常不对人物进行概括。只是画一两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进蒸锅,提出玫瑰香精。当然他画的玫瑰是经过选择的,要能人画”,“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
甚至可以说开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
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
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
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其实往往是“许多个”的杂糅和平均,看似典型,实则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品,粗糙而失真,又如反复搓揉的面团,面目不清,棱角尽失。只要稍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那些“高大全”的形象,高下立判。

(3)语言。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我们常常听评论者说汪曾祺的语言谈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等,其实他首先追求的是准确。有人曾这样评论杨绛的文字:“品味杨绛的散文,我们得知在她看来语言的准确远远重要于语言的修饰。或许因此她花的力气更大。她正是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寻求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最有概括力的名词,最能表明特性的形容词和最生动的动词。她找到了。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所找到的东西原来正是最平常的,并不炫人耳目,由此她又达到了语言的朴素。此外,既然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那就够了,无需再添加什么,添加了就是堆砌,就是累赘,所以她的语言又是精练的。杨绛散文语言具有准确的美,朴素的美和精练的美,这统可归之于一句很古老的话:辞达而已矣。对这句我们似乎总觉得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它是一个最高的要求。”汪曾祺的语言也是如此,准确、朴素、精练。有一次的孙女想从爷爷的文章中找一点“好句好词”用在作文中,找了解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汪曾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词儿,好!”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如“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它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5、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读起来很“很味儿”,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见教材“品读与探讨”第2题)

所谓“有味儿”,主要跟小说的语言和所描写的乡风民俗有关。作者的语言准备、朴素、精练,因此干净而自然,有独特的“味儿”: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而非“浓得化不开”之浓郁鲜艳。(具体可参考上一个问题中“语言”一段)小说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于其中展现故乡的人们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人情”和“风土”是紧密关联的。写风俗,其实也是追怀故土:人到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美丽淳朴而悲凉的世风民俗,也给小说增加了独特的“味儿”。

1、

接着第5个问题,具体探讨语言的“味儿”:朗读小说第3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节),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注意时令转换的过渡语:“立春前后”,“杏子、桃子下来时”,“再下来”,“端午前后”,“七八月”,“重阳近了”,“菊花开过了”,“入冬以后”。有自然节气,有季节,有月份,有传统节日,有当令的果或花,过渡自然而多变化,叙述看似随意,却又简练贴近。

介绍水果有说有略,既有概述,也有具体描述;
总体以时令为序,中间也有归类罗列。如果把读这段文字比作观一幅画,读者能看到总貌,也能看到局部细节;
随意中有次序,有安排。

小 结

以对结尾的思考作为全篇的总结。

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体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想像力)

(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

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3)结尾的不同设计:
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 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

《鉴赏家》教学设计

江苏省怀仁中学

徐德兵

教学目标:

1、能够从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2、了解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体会散文化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要情节、主人公叶三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家”的真正含义,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以及散文化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学生活动,立体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汪曾祺的小说现在已成经典。作为一个写作者,恐怕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浩歌)

2、今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汪曾祺的幸福,一起走进一位貌似“非主流”的鉴赏家——果贩叶三。

二、与人物同行

1、文章中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叶三是一个鉴赏家?看一下是否全面?(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①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②判定“紫藤有风”;
③ 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④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

2、这些事实集中在第17节以后的段落,实际上写了叶三看画、知画、懂画、评画 和叶三绝不卖画与画共存亡等内容 ,这些情节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

明确:刻画了一个有敏感观察力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卖弄,不假充内行(不像季匋民在家看见的那些假名士,写假名士是为将季对那些人的态度和对叶三的态度进行对比)、真正懂画、真心爱画的果贩叶三(他对画的爱是不涉及功利的,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季匋民死后叶三就不买果了,但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的坟上供一供,并且对季给他的画一幅也不卖而是装在自己的棺材里埋了,生死相随,死了都要爱);
也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
也刻画了画家与果贩之间的纯真情谊。

3、下面看第2—16节,不少同学说这部分看上去好像与鉴赏家没什么关系,到底有没有跑题呢?(请先浏览第2—5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明确:第2—5节没跑题。在这几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叶三—— ①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

②诚实重情:“宅门主人有时就隔着门说话”“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③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

1 ④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

⑤热爱生活,生活“精致”:“金丝篾篮,篮上插一把小秤”“能看好多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卖果子卖得很雅)(说实话,坚持三十多年这样跑是难得的,更难得是,他懂得在艰辛的生活中积累经验,寻找快乐,发现美好。这样的生活确实精致。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一颗好果树上挂着好看的果子时,他会多么欣喜!)

总结:实际上这几节与后半部分构成因果关系。叶三能成为一名鉴赏家,一方面源于卖果子时的丰富的生活阅历,源于在平凡生活、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美感,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因为这,他才能够从紫藤的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懂得“红花莲子白花藕”。)另一方面,他作为“鉴赏家” 的对艺术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正是卖果子生活中勤快、憨厚、诚实和重情义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4、讨论到这里,一个“贩夫鉴赏家”的形象欣赏也就基本完成。我想大家也能明白作者以“鉴赏家”为题而不以“果贩叶三”为题的用意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鉴赏家?

明确:真正的鉴赏家:要有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
要有对艺术不涉功利,保持本真的热爱;
要有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与职业的高低、身份的贵贱无关。)

5、在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对话训练。(以幻灯形式出示部分对话内容) 季:“如何?”

叶:“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季:“不对?”

叶:“„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季:“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季:“不卖?”

叶:“一张也不卖!”

6、第5—16节也没跑题。(时间紧可由教师自讲)

明确:通过对二个儿子的描写以及父子之间的对话,一方面叶三的儿子也很“精致”,好像秉承了他们父亲的雅致,也告诉我们“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这一重要信息,使得前后部分巧妙衔接起来。

三、与作者同行

7、有同学预习完这篇小说后最鲜明的印象是这篇小说与别的小说很不同,淡淡的,但很有味,越看越有味。我想说这些同学眼光很厉害,也可以算是“犀利哥”了,但是这种淡而有味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探究一下,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2 明确:①情节和结构设置淡而有味。没有一般小说所有的清楚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也很难概括出故事梗概,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与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但又是苦心经营的。这很类似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法,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他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写道:“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流水一样。”

②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叶三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名垂千古的功绩,也的确“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
甚至可以说天底下像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
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
但四季八节,还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供;
画家送给他的画,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让我们喜爱和尊敬。他追求的是“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他所崇尚的是“生活情趣、淡泊名利、人情美”这三大艺术主题。他说:“我的作品确实是比较淡的„„我没有经历过太高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去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读他的小说,看到的大都是市井小人物,但他却把烟火人间写得不带烟火味儿,他笔下的农夫、卖菜的、卖鸭的、画匠,都很“雅”。

③语言使用淡而有味。他认为小说语言要准确,朴素和精炼。“辞达而已矣”。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淡中显出不平常。

★(齐读第3节)一起领略叶三的劳动成果,作者写得平淡很精致,思考如何写得精致的? 明确:通过他所卖的水果,以时间为序,运用视觉和嗅觉描写,有概述,有具体描述,简简单单地几笔,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展现出来:我们能由此看到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还有辛勤忙碌而又懂得生活的叶三的身影,很有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

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鲜明。

(都说作家是语言文字复兴的首要倡导者,有责任使用好推广好优美纯正的民族语言。网络写作、身体写作等等都让文学的文字远离规范和纯正。有专家说振兴汉语,依靠的是有更多汪曾祺这样的大家,青春写手难以担纲此任。

④风俗描写淡而有味。读《鉴赏家》,他故乡的风物如在眼前,而且成为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背景,甚至就是人本身。比如写叶三四处走,了解各地乡风;
写一年四季、不同节令的鲜果;
写布店种种看似和小说主题毫无关联的细节,都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而人在其中,甚至可以说处处有人。

★那能否把这部分内容压缩成这样: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不仅长得眉清目秀,不高不矮,而且在布店都出了师,活干得很出色,老大是二柜,老二是三柜。在叶三五十岁生日那天,两个儿子很有孝心,提出爹不要再走宅门卖果子的事,但叶三不同意,还 3 有点生气了,他说:“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淡是淡了,但却没有味了,风俗味没了,人物形象也不突出了,概述代替不了具体描述。

总结:淡而有味就是汪散文化小说的鲜明特点。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激动。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于是人们一下子就被这种优雅的审美情由与叙述风格所吸引和打动。

四、与作者对话

8、有同学认为结尾叶三把画带进棺材的处理有损叶三形象,也有同学喜欢这个结尾。你怎么看?为什么?(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观点一: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死后将《兰亭集序》带进坟墓,这只满足了他个人私欲,却让作品不能遗惠后人。

观点二: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君不见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乎?这样处理是对文章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

要有对生活的敏感和热爱

鉴赏家

要有对艺术保持本真的热爱

要有对人间真情的热爱

情节和结构设置淡而有味

人物形象塑造淡而有味

汪曾祺

(风景这边独好)语言使用淡而有味

风俗描写淡而有味

《鉴赏家》预习学案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课前预习:

(一) 字音字形

抻(

)纸

谄(

)媚

辻(

)听涛

三垛(

) 季匋(

)民

漂(

)朱膘(

恣(

)悍

(二)品读思考

1、果贩叶三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汪曾祺认为叶三是鉴赏家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三的两个儿子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家》教案

常州市第五中学 刘隽

教学目标:

1、能够从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把握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并了解“鉴赏家”的真正含义。

2、了解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体会散文化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要情节、主人公叶三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家”的真正含义,汪曾祺小说的基本风格以及散文化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学生活动,立体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记得高一开学的时候,潭清漪同学曾说将来要考武汉大学的珠宝鉴定专业,,如果梦想实现,我们班二十年后将出现一位鉴赏家哦!二十年太久,只争朝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作家汪曾祺眼中的一位鉴赏家——叶三。

二、检测预习作业:(注音)

三、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读后思考,你认为作者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叶三是不是一位鉴赏家,为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学生有可能答是的,理由如下:①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与季四太爷产生艺术的共鸣;

②判定“紫藤有风”指出画的妙处;
③ 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
④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④鉴定李复堂四开册页是真的,免费送给季。这些细节可见叶三是一位鉴赏家。总结:真热爱、品妙处、鉴真伪)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理由如下:叶三只是一个果贩,他的本职不是鉴赏家。追问,他是一名什么样的果贩?齐读

2、9-17小节。分析果贩叶三的特点:淳朴、随和、智慧、谦让、勤快、认真、生活阅历丰富、有审美眼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敏感且热爱生活,为叶三送30年水果不涉功利)

我们平时印象中的鉴赏家有什么特点?侧重于物品的真伪,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例如《鉴宝》节目中的专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的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真品、赝品、)

过渡:看来对于汪曾祺笔下的叶三是否是真正的鉴赏家,同学们出现分歧的原因(1)身份角度(2)学术角度。无论你是否认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是有鉴赏水平的,对不?

2、那么能对得起鉴赏家这个称号吗?但是汪曾祺却称它为“鉴赏家”,是出自对叶三的敬意与赞扬。赞扬他什么呢?

明确:人品、审美眼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

3、叶三是个鉴赏者,季匋民却是实实在在的大画家,但季匋民却对他青睐有加,他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1、一个卖水果,一个喜欢用水果下酒,为他们成为朋友提供了可能,果贩叶三的人品和审美眼光令季匋民对叶三刮目相看,甚至将其视为知己。季匋民的形象:纯粹、率性、旷达脱俗、对画的热爱不涉功利。

2、两个人都品行高洁,意趣相投。一个远离尘嚣,忘情丹青;
一个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成就了他们成为知音的洞见。虽然身份悬殊,但没有雅俗之分,他们的相遇,惺惺相惜,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4、这篇小说除了塑造了叶三和季匋民这两个人物之外,还写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我们很多同学在预习质疑中也提到了)比如叶三的儿子,大宅门里的人,辻听涛等等,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叶三的儿子:认真、智慧、真诚、孝顺,间接表现叶三的为人;
大宅门的主人、仆人:诚信,他们交往的人也都地诚信之人。辻听涛:对艺术非常虔诚。)我们发现他们都是可爱的人。其实在汪曾祺的笔下,有许多类似的人物,如金岳霖先生,《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金大力》瓦匠金大力,男妇科医生陈小手等等,许多汪曾祺泼墨浓重的人物都是远利近义,见贤思齐,心中固有一种道德高标,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有事人物本身便是古朴文化、传统文明的持有者、代表着。

四、与作者对话

我们从《鉴赏家》中能读到一种矢志不渝的努力,那就是最大可能地挽留传统文明,但汪曾祺对此是持乐观的态度吗?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结尾的“埋了”二字不仅是因为叶三把他与季的知音之交看做灵魂的一部分,作者在这里也是埋了“果贩+鉴赏家”的奇异融合,预示着季这样用诗、书、画、人格一同诠释传统美德的画家也难得一见了,也许对于季匋民而言,叶三之外别无知音甚至别无可谈者,时代对他们的冷落与疏远让这些以心相交的人情美景已无以为继,恍若隔世。汪曾祺说这种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是存留不住的。整篇文章在暖洋洋的抒情中深隐者汪曾祺的“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怀之思。)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赏月读后感(共5篇)

赏识你学生读后感

《摄影艺术赏析》读后感

家读后感

推荐访问:鉴赏家 读后感

热门排行

正念读后感

《正念禅修》读后感一直忙碌着,忙着工作,忙着家务,忙着干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惟独没有给自己的心灵留点时

读后感比赛

第十八届世界杯2006年正式我上初三的时候我边准备中考边时刻留意着世界杯的开幕式,那时候对我来说时间

党史必修课读后感15篇

党史必修课读后感15篇党史必修课读后感篇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员

檀香刑读后感

《檀香刑》读后感卢静去年下半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趁着“莫言热”我拜读了先生的《檀

读后感图画

带你游走在经典图画书间我读《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今天能够跟大家在一起交流我的读书心得,我感到很荣幸,感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

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读后感《反对自由主义》是*1937年9月写下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300字

三年级作文读后感导读:三年级作文读后感(一)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山沟里的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艰苦

黄鹤楼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黄鹤楼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黄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

女人泉读后感

女人泉和男人泉时间:2013-12-0615:18:11来源:编辑:从前,有个英俊不凡的王子叫麦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