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雅舍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雅舍读后感(一)
哑舍,这个既是书名有时古董店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它还是在朋友真悦家里看到的,一看到哑舍的封面就被迷住了,深深的棕色为背景,给人以古朴的感觉,一个身穿赤龙袍的少年,黑发凤眼,右手食指轻轻放在唇上,被鲜艳的彼岸花簇拥着,身后是花纹缭绕的云雾…没有书名,却有这样的一竖排字:默然等待千年,只为再此相遇……就是这句话,让我打开了哑舍的大门,去聆听古物背后的故事……那些神话传说中亦真亦假的奇珍异宝,曾一度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此刻,它们就在这里——名为“哑舍”的古董店:一面古镜,可以连接两个时空使人相见;
一根香烛燃烧千年,也流了千年烛泪,只为等到那个人……
让我最为深刻的是香妃链,因为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一直希望有一件宝物能将我的东西找回。
香妃链的有缘人苏晚落在一次偶然,也不应该说偶然,应该说是命中注定的机会下,她从哑舍得到了一条宝石手链,而这条看似平常的宝石手链,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宠妃香妃打造的手链,上嵌蛋白石、青金石、托帕石、月光石、橄榄石、石榴石、黑曜石七颗宝石,传说戴上它便可找回七样失去的东西。
苏晚落首先失去的是寓意为不再哭泣的黑曜石,但她丢失的宠物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狗狗——可乐回来了,可是她却发现可乐当初并不是走丢了,而是被父母给丢弃了。她第二次失去的是誉为友谊之石的托帕石,她当年的生日会录像带找到了,她以为找回了珍贵友谊时,却发现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丢弃了——当年那些所谓的朋友根本没有把她当做朋友看。她第三次失去的是被誉为恋人之石的月光石,找回了同桌的伞,但她却不知道,最后丢失的究竟是他的伞还是他……三次的找回,三次的失去,得到美好的同时,她也看到了美好背后的黑暗,这些使她明白了: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属于我,我不会追悔,也不必惋惜。
事实证明其实失去的东西反而会显得分外美好,而得到以后却不知道珍惜。失去的东西真的是美好的么?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其实丢东西是人的天性,而拥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淡淡的遗憾总是流连在脑海之中,但是有时候去可以的找回来,反而没有记忆中的美好。
读完哑舍我发现我其实不需要一个找回东西的宝物,因为我可以将自己对丢失东西的美好的回忆记放在心中,想象着这个样东西被怎样的一个人捡到,过着被人珍惜的生活。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但是,它们都在等待…… 雅舍读后感(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题记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其他的我不甚了解,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现实化。很多同学谈恋爱,如果你跟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谈孔子,谈艺术,对方绝对会说:你吃饱了没事干是吧?呵呵,那些还不如去哪个秘密的地方,ki个天昏地暗来得热情啊。所以这人就有一种现象,当一个人物质食粮匮乏的时候他的精神食粮就会很丰富。就拿阿城的《棋王》来说吧,棋王王一生对吃要求得特别低,他只讲求能吃饱,能有吃的就满足,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而执着于追求精神享受,穷尽心力追求棋术的精髓,最终能以一敌九,成就了名副其实的棋王。所以,人的精神境界都是被逼出来的,越恶劣的环境,我们的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更有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给许玉兰和三个儿子“抄”菜更是一绝,没有一点材料,却可以“抄”出精神上最美的佳肴,当时我看到那些激动的文字都口水直流。这就是经历了苦难才体会得出吃一顿饱饭的难能可贵啊。试想,今天我们还有哪个能为吃到一顿红烧肉而欢喜得涕泗横流呢?
因此,当我们居于陋室,当我们身处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苦难和幸运。不管幸福,不管困难;
不论贫穷,不论富有;
不在乎你身在何处,我们都懂得这是上天给我们生存的恩赐。我们再穷也不能穷到思想匮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认识钱,再困难也不能难到泯灭了人性。
当我们不能感恩生活时,就想到一盏香茗,一副茶几,一栋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赞歌给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们不论出生,不论富贫,只要有爱,我们就要淡泊明志,让思想在陋室上优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雅地萦绕着,随着香茗飘到阳光的笑容里。
那阳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雅舍读后感(三)
《哑舍》,一本讲述古董们故事的小说,朴雅而不失趣味,搞笑而不失原本,读后,我的感受极大,无字碑、黄粱瓷枕、长命锁、独玉佛……我仿佛推开了那一扇雕花木门……
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无字碑。
无字碑,记载了武则天一生的多少荣光,多少浮华,又记载了她一生的多少罪孽!无字碑,再用另类的方式诉说着武则天自负的一生,我不禁苦笑。说武则天心狠手辣,当时兵荒马乱,若无地位,若不将他人踩在脚下,一不留意便会丧失了性命也不知!说武则天妄与天齐,又是谁赋予了她自负的权力?怨谁?天吗?她但是是个女生,却背负着如此使命,她又何尝不想过上平平凡凡的日子,和别的女生一样相夫教子?只是天命不愿,偏让她背负江山,高傲如她,自负如她,谁又敢妄论她?这也是她立无字碑的初衷,这是可惜了,她在地下怎能安宁?
名利荣华皆是空梦一场,何以沉迷,失了本性,动了野心,最终无力自拔,一生沉迷浮华,最可怜但是如此,最终闹了个不得安宁。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但是,它们都在等待……
,希望能帮助您!
《雅舍》读后感1000字
圣贤之思,文化之根 ——读《雅舍》品文化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
1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
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
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
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
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 能控制情绪 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
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
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
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
2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
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 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就像梁实秋所说“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
3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提倡。
传承中华文化,我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艺术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时刻不忘圣贤给予我们的从容洒脱,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在言行举止间谨记礼仪仁爱的处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扬。
4 / 4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相思便是春常驻
——读《雅舍忆旧》有感
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
——梁实秋
很喜欢梁实秋的这句话,读着觉着很有诗意,让我不禁想起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或许梁老的往事就如秦观写这《踏莎行》的心情是一样的,现在想起了不禁悲从中来,往事如烟,老来回忆更添几分哀思,思失去的韶光,思逝去的灵魂伴侣。我们常常这么教学生,要想读懂一篇作品,必不可少的是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废话不多说,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认识梁实秋这个人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吧!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他是20世纪华语世界一代文学宗师,为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
他用他的生命垒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丰碑—— 独力译成四百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作和三卷诗歌;
著成一百万字的《英国文学史》,并选择了一百二十万字的《英国文学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及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和教科书。
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雅舍忆旧》一书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梁实秋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槐园梦忆》深情叙述了他与妻子程季淑五十三年相濡以沫的传奇爱恋;
《忆冰心》展现了他与冰心老人五十年的相知相惜;
《忆老舍》记载了抗战时期老舍等人与他在重庆“雅舍”的交往和友情;
更多的则是他在远离故乡的三十八里对故土的怀念„„
很久没有用这样的笔触写自己的感怀了。以往是倾心于余光中繁丽诡谲的文翰,或是林清玄细腻多情的妙笔,于平实含蓄只付之一笑。
只是我忽略了,那样波澜的文笔,对于余、林只是年轻时的耀跃;
当他们经历了人生起伏,被岁月铭上了印记,文辞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简洁、深默、洞彻。
两睫交瞬之顷,我已有些许明晰:平实的文字亦有一番韵味,这是经岁月淘洗后的精华,持续得、也更久。
《雅舍忆旧》便是如此的动人心弦:梁实秋的文字如泉般清冽,就这样叩开你的心扉,蜿蜒流转间,让心灵重返安稳、宁静,回首过往如烟。
却也不是细腻能摸到纹理的叙事方式,只是琐碎纷纭的生活记载。忆事、怀人,简单的两辑,放弃了绚丽的文字,能写出澎湃充沛的情感,精准深刻的哲思,实属不易。
或许是梁实秋个人经历的丰富:清华八年、赴外留学、抗战烽火,还有——辗转艰难的爱情。这些如何不能让一个人成长成熟?
翻到书中他青年时代的照片时,看到了圆框的眼镜,微抿的嘴唇,就是一介清瘦书生的形象,却能在抗日时期四处奔走,编纂教材、动员宣传„„奋斗的笔尖,是不输于硝烟弥漫的机枪炮火的!但在文章《回忆抗战时期》的结尾,他仍写道:“抗战八年之中我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就记忆所及,略如本文所述。惭愧惭愧。”实在令人动容。
有人这样评价《雅舍忆旧》:“‘散文大师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最珍贵的回忆。’
★ 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 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虽然我也有类似的体会,然我更喜欢文中写道的冰心对徐志摩的评价:“志摩死了,利用了聪明,在一场不入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班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蹋,看了使我心痛。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放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理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寥,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着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无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是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我觉得冰心的评价真是大块人心,她把别人不敢说,不会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了,虽然是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的。这样的话,无疑非常给力!徐志摩虽然有才但是却空有才,没像梁实秋一样给祖国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甚至还误了一个女人一生,或许他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是身为女人的我,仍不免为他的原配妻子抱不平。不过,时也命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这如花般的男人,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和他妻子的爱情,他写的那些情诗,诸如《梦后》,就像作者说的,诗很幼稚,但是情感是真的。现节选一段“吾爱啊!你怎又推荐那孤单的枕儿,伴着我眠,偎着我的脸?醒后的悲哀啊!梦里的甜蜜啊!”
不但是白话,而且是白描。季淑赠给梁实秋一个枕套,是她亲手缝制的,在雪白的绸子上她用抽丝的方法在一边挖一朵一朵的小花。梁实秋如获至宝,套在枕头上,伏枕一梦香甜,有感而作。如玫瑰般热情的诗,多纯洁,多热情啊!
喜欢他译的《One Word More》,“感谢上帝,他的最卑微的主人 也有两面的灵魂,一面对着世人,一面给他所爱的女人看。”陷入爱情的男人最美,最像一朵花!
他与结发妻子季淑的爱情,也是在这抗战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日结深厚,终成生死相约的。几万字的《槐园梦忆》是这本书的第三辑,成稿在季淑逝后不久。文中记录的一点一滴,无不承载着梁老的思、梁老的痛,言出肺腑。那往日的欢笑与泪水如槐园中纷扬的花瓣,铺就一地的洁白,再没有两人的足迹共同覆上。
往事纷繁如柳。这样一个学者,有儿女情长的心思,也有与友结伴而行的豪迈。是啊,人生再多的不如意,也应有苦中作乐、乐观开阔的心境。他在《酒中八仙》中记叙了与闻一多、赵畸、方令孺、刘康甫等七位好友以酒欢聚。最有趣的是一处醒酒的描写“我们一行带着不同的酒意,浩浩荡荡的于深更半夜去敲店门„„先是以功夫茶飨客,红泥小火炉,炭火煮水沸,浇灌茶具,以小盅奉茶,三巡始罢。然后主人肃客登榻,一灯如豆,有兴趣者可以短笛无腔信口吹,亦可突突突突有板有眼。俄而酒意已消,乃称谢而去”。这竟是如此随意洒脱!
“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梁实秋在一阙词中这样填到。雅舍忆旧,于他,是对人生温情脉脉的梳理;
于我们,是借梁翁的陈酿,来品味自己人生的路。
老舍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林海老舍读后感
退避三舍读后感
上一篇: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髻琦君读后感